宋婷婷
〔摘 要〕美術課程是高等師范院校學前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幼教人才人文素質和美術教育技能的重點課程。樹立“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建設以培育應用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是應用型高校背景下美術課程改革的必然方向。
〔關鍵詞〕應用型課程 教學改革
2014年5月,教育部要求1999年大學擴招后“專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型大學,國家的高校改革措施標志著應用技術大學時代已經來臨。長沙師范學院作為新升格的應用型高等師范本科院校,是湖南省乃至全國培養學前教育教師的重點教育基地。學院堅持以教師教育為主體,以學前教師教育和兒童發展支持領域教育為重點,相關學科專業協調發展,面向湖南,輻射全國,培養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學前教育專業是長沙師范學院培育幼教領域應用型人才的重頭專業,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系統掌握學齡前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從事學前教育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能力的幼教人才為主要目標。學前教育專業含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學前衛生學、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美術教育技能等多種課程。美術教育作為提升幼教人才人文素質和藝術教育技能的重要課程,在新時代需求及應用型高校的背景下,應轉變過去“重技重能”的教學思想,強化“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優化課程結構,設計以應用為主導,符合幼兒園教育教學實際所需的美術課程,全面提升實踐教學質量。
一、改革教學目標,融入應用教學理念
美術課程是學前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兼有美術和美術教育學科性質的特殊基礎教育課程,它要求師范生掌握一定的美術知識并能將知識服務于幼兒園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學。美術教育目的是增進幼教人才的美術知識,提高幼教人才的美術素養和綜合素質,而非提高美術專業技能。因此,美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與幼教職業“師范性”與“應用性”的特點相吻合,一是培養師范生良好的藝術素養和審美素質;二是培養師范生較高的綜合美術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優化課程內容,體現實用性特色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包括美術基礎與幼兒園實用美術技能兩部分,美術基礎為素描、教師簡筆畫、色彩、美術鑒賞課程;幼兒園實用美術技能為兒童故事畫創編、手工制作、幼兒園環境創設課程。在應用型高校的背景下,美術課程應以“學以致用”為目標進行課程設計,優化課程結構,將專業技能訓練與幼兒園教育教學需求緊密聯系起來,建立具有實用特色的課程內容。
(1)整合課程資源。如整合素描與教師簡筆畫為線描課,課程內容一是傳授造型基礎知識,使零基礎的學生掌握正確的執筆、運筆方法,了解透視關系;加強寫生訓練,培養學生以線造型的繪畫能力。二是傳授裝飾圖案中富有藝術化的夸張變形手法以及形式美的法則,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引導學生對客觀事物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觀察和思考,使學生通過自身的感悟對客觀事物加以分析、想象并進行創編繪畫。在此基礎上,課程后期內容應進一步上升至為幼兒歌曲、幼兒詩歌、幼兒圖畫書進行配圖繪畫設計。課程目標不僅要解決學生的基礎造型問題,還應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能力。
又如調整手工制作為幼兒園實用手工,一方面傳授折紙、剪紙、紙浮雕、布藝、泥塑等傳統手工技法,使學生具有扎實的手工制作能力。另一方面應加強學生對綜合材料藝術、裝置藝術等當代藝術的鑒賞和學習,拓寬藝術眼界,提高創意思維。還可借鑒深受幼兒喜愛的橡皮泥畫、錫箔紙畫、瓶蓋畫、彩繪裝飾物等等作品形式,引導學生將手工制作與繪畫藝術相結合,通過“畫與做”的想象結合,形成既有兒童審美情趣又極富創意的手工作品,并能將作品合理地運用到幼兒園環境布置中去。課程目標不僅要學生學習材料和技法,還應使學生感受豐富的藝術形式,逐步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應用能力。
(2)豐富教學內容。如色彩課程,在傳授色彩原理、色彩構成等知識后應拋棄單純的水粉、水彩畫技法臨摹學習,增授幼兒水墨畫、幼兒版畫、彩鉛畫、拓印畫、刮畫、吹畫、多載體繪畫等等多種色彩畫法,通過多姿多彩“玩色彩”的方法將幼兒喜愛的色彩繪畫技法融入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中。運用“玩”的方式尊重學生個性發展,使其依據喜愛的色彩技法創編符合幼兒審美的色彩作品。
又如美術鑒賞課程,教學內容不僅是傳授美術史論知識,還應加入地方民間藝術賞析、現當代藝術鑒賞與評價等內容,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其次,應重點引導學生對優秀繪本進行解讀與欣賞,對幼兒美術作品進行鑒賞與評價,使學生能了解幼兒繪畫特點,掌握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此外,每一類美術教學內容都應加強欣賞教學的比重,通過循序漸進的藝術熏陶來增強學生的美學修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增加選修課教學。學前教育專業知識面廣,教學內容多,美術課程壓縮至不足200課時。學時周期過少,導致有限的課堂教學內容不能完全滿足幼兒園教育教學所需。因此,師范院校應合理安排美術教師教學任務,鼓勵教師增開選修課,如POP手繪海報、電腦美術、幼兒園舞臺美術、幼兒園玩教具設計與制作等課程,拓展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美術實用能力。
三、提高教學手段,建設交互教學模式
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教師有效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中尋求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和方法,從學生本位出發“授之以漁”已經成為教育界同仁的新共識。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美術教師應積極尋找合理的教學手段來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1)搭建互聯網教學平臺。在網絡盛行的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溝通世界的橋梁,網絡海量資源成為世界性的知識寶庫。美術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工具,如微信、QQ群、微博、APP等搭建網絡學習平臺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相互分享各類藝術資源、幼兒園美術教學資源,探討藝術見解;還可建設豐富的微課資源,以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和實踐。
(2)運用探究性教學法。應用型人才培養不僅是應用技術能力的培育,更是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育。探究性教學作為現代教學的優秀方法,打破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對學生“教”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對“學”的認知,可充分發展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及創新能力。如美術鑒賞課可以按小組劃分學生,每組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找尋一個鑒賞切入點開展研究,教師以激勵、引導和幫助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指導學生獨立搜集藝術知識,相互交流、分析、探討,加深鑒賞認知和評價。美術教學中應合理運用探究性教學方法,樹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四、增加見習內容,豐富實踐教學形式
實踐教學是與理論教學相對應的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幼教人才應用技術能力的重要途徑。長沙師范學院與湖南省內各大幼兒園均有很好的合作關系,建立了一大批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供了教育教學的見習與實習機會,提高了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由于指導教學實踐的教師均為教學法教師,且針對提高學生美術實用技能的教學實踐仍是空白,如手工課程結束后,沒有后續針對幼兒園需求的實踐練習,導致學生無法將美術專業知識與幼兒園教學所需合理對接,使得學生的實用美術能力仍是紙上談兵。因此,在美術課程中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不僅可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和美術實踐能力,也為學生的教育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增加隨堂見習環節。美術基礎課程教學階段,增加1-2次下園隨堂見習,教師指導學生觀摩幼兒美術活動的形式、內容,搜集幼兒美術技法的種類、方法,掌握幼兒美術發展的新動態、新觀念,了解美術知識在幼兒園各項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方式,從而加深學生對美術基礎課程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
增加集中見習環節。美術實用技術課程教學階段,在課程后期集中2-3周下園見習,教師指導學生針對幼兒園各類特色美術活動,如藝術節、科技節、戲劇表演節、幼兒園環境創設以及美術興趣班等,協作園方開展各項藝術活動以及教學活動,切實提升學生的美術應用能力。
總之,在應用型高校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改革應圍繞幼兒教育教學實際所需進行教學思考和研究。并且,還應建設合理的考核機制和強有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以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來共同實現應用型人才培育目標。
參考文獻:
[1]翁震宇.美術教育概論[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9
[2]潘懋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3]薛正.對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2,(4)
[4]尹寧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大學課程改革[J].現代教育管理,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