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文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加強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這樣做,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夠增強學生對應用題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煥發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應用題;生活;教學;實踐
一、應用題內容要源于生活
現在的教學中有不少應用題,由于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既無相關的生活經驗或模型可供參照,更無法透徹把握這類問題的結構,這給他們的學習帶來很大困難。教學時,我們要從具體內容的情節上作一些調整:
如在教“歸一應用題”時,有些老師經常會選用“一輛汽車3小時行12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5小時行多少千米”這類的題目,題目的內容學生沒有體驗過,形不成一定的表象。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將題目改編成: “張老師買4支鋼筆用去20元,照這樣計算,買7支用去多少元?”由于“要知道買7支鋼筆需多少錢,必須先知道鋼筆的單價”,這一認識是學生生活經驗中早已具備的,因而在解答這一問題時,他們則顯得更為得心應手。
二、應用題表述要貼近生活
在注意應用題內容的同時,對應用題的呈現形式也要加以密切的關注:要改變過去應用題“純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機地將表格、漫畫、情境圖、數據單等引進應用題教學。如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時,要盡量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圖表或數據,讓學生結合表格來研究諸如某一星期的平均氣溫、某班學生的平均身高等等。更多時候,我們還要將應用題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應用題變得活潑了、生動了,易于學生接受,也符合了學生的思維特點。
三、應用題結構要反映生活
過去的應用題教學曾給學生展示了這樣一個誤區,那就是任何數學問題,它都具有完整的結構:包括“適量”的條件、“唯一”的答案、相對“程式化”的數量關系等。學生正是在這樣一種反復訓練中學習數學,而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數學問題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幾乎沒有哪一個問題擁有的條件是恰好的,問題答案有時也并不唯一。針對這一情況,要注意對應用題的結構作一些大膽拓展,要以具有開放結構、富于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取代那些“封閉”的應用題,使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結構不良的數學問題。一方面,可以提供條件不足的應用題,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同時學會捕捉欠缺的條件,然后自己去搜集并予解答。比如“給我們班每位同學都做一條底6分米,高2分米的紅領巾,共需多少面料?”解答這一問題時還需知道“全班的人數”,這一數據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班級情況自己去搜集。
另一方面,還可以提供一些純條件或純問題的應用,讓學生自己根據條件或問題自由展開聯想,發散思考。如“六年級有男生150人,女生250人,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再比如“要求全校共有多少名學生,我們需要知道那些數據呢?”顯然,第二個問題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可以通過全校男、女生人數來求解;也可以通過每班人數、每個年級人數或其它一些數據來解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并給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某種真實的參照。
2、數據“盈余”的數學問題。其一是條件過剩應用題。這樣的應用題要求學生對問題中的數據學會正確的判斷,并作出合理的取舍,以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二是結論“不唯一”應用題。以“買花”一題為例,“如果給你50元,你可以怎樣來合理地買花?”顯然,問題的結論是開放的:學生可以用50元買任意一種花,也可以選擇其中兩種或三種進行搭配,而搭配方案也是多種多樣的。像這樣一種接近于真實情境的數學問題,對培養學生分析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而這恰恰是傳統應用題所無法比擬的。
3、信息“雜亂”的數學問題?,F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更多時候則是以一種散亂的數據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需要我們根據問題的要求對信息靈活地進行篩選、整理,從而促成問題的解決。教學時,我們要有意增強這方面的訓練,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素材”和解題要求,讓學生自己來搜集、處理信息,尋求答案。比如給出某班學生的檔案,要求他們將閏年出生的同學按出生先后整理出來。顯然,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首先得排除與解題無關的信息(如姓名、性別、家庭住址等),然后再根據出生年份來判斷平、閏年,并將閏年出生的學生按序進行排列。盡管解答這類問題,學生無章可循,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在這樣一種選擇、判斷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得到了切實的培養。
總之,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挖掘應用題中的生活內容,讓應用題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發現應用題就在自己的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應用題,生活有趣,應用題學習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