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宇凡+李春惠
2016年4月12日,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縣委書記姜仕坤倒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扶貧攻堅戰的沖刺時刻,這位縣委書記用自己46年的短暫生命兌現了對黨和人民的承諾,他的忠誠與擔當無愧于這個時代。
實干破局
2010年年初,剛剛40歲的姜仕坤調任晴隆縣縣長。雖然長期都在黔西南的貧困地區工作,但眼前嚴峻的現實還是讓這位年輕的干部感到“這個官不好當”。
上任后第一次走進宿舍,姜仕坤看見屋里有一只碩大的塑料水桶。身邊的工作人員告訴他,那是給他日常儲水用的。
縣城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水源地西泌河則在深深的谷底,落差高達900米,城區供水始終是老大難問題,自來水水費不僅昂貴,而且間歇性停水是常態。
看著屋里的大水桶,姜仕坤喃喃自語:“縣長的宿舍尚且如此,老百姓的家會是怎樣?”
馬不停蹄下鄉調研,見識過貧困的姜仕坤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一家貧困戶,四口人擠在一座住了三十多年的吊腳樓里,四面透風,家里沒有任何像樣的家具,坡地上種的苞谷,一年的收成還不夠喂豬。
姜仕坤的眼圈當時就紅了,深深嘆了口氣,把兜里的兩百塊錢留了下來,“買口鍋回來,先把年過了……”
這就是姜仕坤初到晴隆面對的現實——
在縣城,老百姓的順口溜說著“好個晴隆縣,白天停水、晚上停電”。
在農村,老百姓的民謠唱著“山谷石頭箐,水遠石頭硬;要想吃大米,除非生大病”。
貧困在這里是一道總也未能破解的難題。
面對的問題千頭萬緒,姜仕坤決定從老百姓最關心的“水、電、路”破局。
推動西泌河水庫水電建設,用發電收入補貼城市用水,水費降了,自來水供應正常了;
推動城市電網改造,在沒有變電站的晴隆縣分別建了一座110千伏的變電站和220千伏的變電站,解決城區環網供電,一舉改變以前一處停電全城熄燈的狀況;
對通鄉公路進行硬化,修建安全防護欄,新修和改造數百公里通村公路、通組路和連戶路;
…………
在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化背后,是一個似乎永遠不知疲倦的身影。
到省里爭取項目,到州里落實資金,在施工現場一點點地勘驗圖紙,在重點搬遷戶家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姜仕坤以短跑的速度開始了自己在晴隆與貧困作戰的長跑。
從2010年當縣長到2014年做縣委書記,姜仕坤的職位發生了變化,但沒變的是他永遠都停不下的腳步。
一次下鄉回來,疲憊的姜仕坤抬起自己的一條腿架在凳子上休息,周圍的同事們看到這一幕全都笑出了聲。原來他腳上皮鞋的鞋底已經爛了個大洞,腳底板露出一大塊,而他自己卻渾然不知。
一個磨穿鞋底的縣委書記,沒人知道他總共下了多少次鄉、爬了多少座山。
鉆研尋路
拔掉晴隆的窮根,靠撒胡椒面式的投入不行,必須要找到一條能夠引領全縣發展的門路。這條路究竟在哪兒?
晴隆草地中心主任張大權,是姜仕坤上任后第一個登門拜訪的部門負責人。
20多年前,還是晴隆縣畜牧局一名技術員的張大權貸款養羊,幾年時間就成了當地有名的養羊大戶。從那之后,晴隆開始探索養羊扶貧的路子。在張大權的帶動下,晴隆羊養殖經過20年發展,在育種、繁殖、經營上成效顯著,富了一批養羊大戶。
“晴隆多山少地,發展山地畜牧業得天獨厚,養羊能不能全面鋪開,成為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與張大權第一次徹夜長談,姜仕坤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原來,晴隆推廣養羊,采取的辦法是由扶貧資金補貼,縣草地中心提供種羊和借草料給農戶養,產出的羊羔歸農戶所有。這種方式雖解決了啟動資金的問題,但是回報周期長、養殖風險高、產權不明晰,很多農戶覺得是在為“公家”養羊,積極性普遍不高。
“想讓老百姓養羊,自己先得懂羊。”無論再忙,姜仕坤一個月都會跟張大權見上幾面,電話三天打一個,有時候一聊就是幾個小時,幾乎所有的話題都是如何養羊,如何讓更多的貧困農民養羊。
在張大權的眼里,姜仕坤對養羊的鉆研近乎“癡迷”。書柜里、書桌上,床頭、茶幾,他的車里,只要姜仕坤平常伸手能夠著的地方多半都會放著一本養羊的專業書。每次下鄉他都要問問鄉鎮養羊的情況,進村入戶總是先鉆進農民的羊圈里……
幾年下來,姜仕坤對養羊的熟悉程度已經堪稱半個專家。
大田鄉董箐村村委會副主任李安珍永遠都忘不了第一次見到姜仕坤的情景。
那天,正準備給羊喂料的李安珍發現一個陌生人在羊圈邊上轉悠,襯衫上透著汗漬,褲腳挽過小腿,一雙舊皮鞋上滿是泥濘。
沒等李安珍發問,這位陌生人先開了口:“你家的羊得了皮膚病,得趕緊治。”說著就轉身扯起路邊的幾株野草遞給李安珍,“這種草叫馬鞭梢,多采點碾碎了榨出汁抹在發病的地方就能好。”
李安珍當時怎么也想不到,眼前這個一口土話、會給羊開藥方的中年人竟然是晴隆縣里“最大的官”。
“大姐,咱們這個地方沒耕地但有坡地草場,光靠種苞谷永遠也脫不了貧。你是黨員,又是養羊戶,要當個表率,做通鄉親們的思想工作,幫他們算好經濟賬,讓鄉親們把羊養起來。”姜仕坤的囑咐李安珍現在都還記著。
為調動普通農戶養羊的積極性,姜仕坤打破以前借羊給農戶養的模式,通過為農戶提供低息小額貸款,讓農民自己購買種羊養殖,再由縣草地中心提供技術指導。
這一改徹底解決了羊的產權問題,極大地調動了農戶的積極性。以前借羊養,種羊病了、死了沒人愛惜;現在羊都是自己的,一些家里不通車的農戶怕買來的羊羔走山路壞了蹄子,竟然像背娃娃一樣把羊羔背回了自家的羊圈。
短短六年時間,晴隆的山地畜牧業飛速發展,靠養羊脫貧的農戶不斷增加。許多以前種苞谷吃不飽飯的農民改種牧草,一年的收入翻了兩番。
到2015年底,“晴隆羊”已經成為貴州的知名品牌。種肉羊基地由過去的20個發展到88個,覆蓋全縣14個鄉鎮2萬戶農家,養羊戶創收總金額超過4億元。
除了孜孜不倦鉆研養羊,推動山地畜牧業大發展,姜仕坤還看準了晴隆獨特的地理人文優勢,全力以赴發展山地旅游,打造晴隆名片“二十四道拐”風景區……
整整六年,晴隆縣逐漸形成了以山地畜牧業、山地旅游業兩大產業強力拉動,以易地扶貧搬遷托底保障的發展格局,脫貧攻堅形勢發生了根本性扭轉。
赤誠為民
在晴隆縣委辦常務副主任賀伯果的手機里,存著一張照片,那是2015年夏天,姜仕坤下鄉時拍攝的。照片里的姜仕坤頭發白了,臉上刀削般的有了幾道皺紋,明顯消瘦的身體微微駝背,只有目光透著堅毅。
“他太累了……”
作為姜仕坤身邊的工作人員,賀伯果最清楚這位縣委書記在晴隆的六年是怎樣度過的。
五加二、白加黑,不分晝夜地加班、開會,不論晴雨都下鄉、調研。
掰開田里的苞谷皮,姜仕坤一眼就能看出老百姓是不是種了良種;省里、州里的領導到晴隆考察,姜仕坤脫口就能說出每個鄉鎮的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主要企業的資產負債、利潤水平,每個職能局辦的工作重點,各個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
晴隆發展的大情小事,沒有他不操的心。
六年不停歇的奮斗,姜仕坤帶領晴隆交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
2012年初至2015年底,晴隆縣的貧困人口從16.19萬人減少到7.91萬人,貧困鄉(鎮)從12個減少到4個,貧困發生率從52.2%降至25.1%。
“只要還有一個晴隆人沒有脫貧,我這個縣委書記就不能休息。”這是姜仕坤許下的諾言。
2016年2月26日,在晴隆縣召開的脫貧攻堅千名干部包保幫扶誓師大會上,姜仕坤帶領全縣各級干部近千人高舉右拳,莊嚴宣誓:“脫貧攻堅,我是黨員,向我看齊!”
在震耳欲聾的宣誓聲中,很少有人知道,常年高負荷的工作已讓此時此刻的姜仕坤走到了生命的極限。
2016年3月7日,在外出差的姜仕坤突然休克,縣醫院初步檢查后懷疑是心臟病,要求姜仕坤盡快去大醫院確診。
緩過勁來的姜仕坤微笑著對身邊的同事說:“現在不礙事,等忙過這陣再去。”
在接下來高強度工作的時間里,他數次出現身體透支的情況,幾次都是靠速效救心丸頂過了最難受的時候。
4月11日,姜仕坤在廣州出差的途中病發被送入醫院。4月12日6時,還沒有做完全部檢查的姜仕坤在睡夢中永遠閉上了眼睛。
他,太累太累了……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是姜仕坤生前最愛看的一本書。他折過的書頁上有這樣一句話——“可以遺憾,但不要后悔。我們留在這里,從來不是身不由己,而是選擇在這里經歷生活。”
他的選擇換來的是晴隆32萬老百姓更有質量和尊嚴的生活,他的選擇是一個共產黨人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2016年11月11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追授姜仕坤同志為“全國脫貧攻堅模范”——本刊補注。)
(摘自2016年9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