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懿
我的助手張方是個1989年出生的姑娘,她做了很多讓我刮目相看的小事。
有一次我發高燒,撐不下去只好去醫院,醫生讓查血,她陪我在抽血處拿號等待。
我燒得迷迷糊糊地歪在椅子上,她在幾個窗口來回溜達,回來笑瞇瞇地說:“咱在8號窗口抽血,保證一點都不疼。”
果然,像我這樣暈針暈血的人都絲毫感覺不到針頭扎進血管的疼痛。我問:“你怎么知道8號窗口的醫生技術好?”
她得意地笑:“我轉悠了幾圈,上午這么多孩子來抽血,其他窗口的小孩都大哭大鬧,只有8號窗口,即使一兩歲的孩子都安安靜靜的,肯定是護士技術好啦。”
簡單的判斷卻讓我心服口服。我相信專業在于細節,可是,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絕大多數職場人士很少有耐心在細節上下功夫,眼光總是盯著光環耀眼的“大事”,不肯俯身屈就認真對待身邊的小事。
張方經常給客戶送各種資料并帶回回執函,這項工作瑣碎而辛苦。客戶們分散在城市各個區域,她每次出門前都在紙上列好順序:第一家,A,地址XX;第二家,B,地址XX;第三家,C,地址XX……所以,就算有三家客戶,一個上午的時間她也能全部搞定,中午準時出現在辦公室做下午的工作計劃。
我問她效率怎么這么高,她說,掌握公交路線和擁堵情況,規劃一條最順路最暢通的路線,公交車和的士并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節省成本。然后,很誠懇地加一句:“掙錢不容易的,能省就省。”
太多人對待自己的錢錙銖必較,對待工作經費卻土豪得很,張方這種踏實的態度讓我另眼相看。
張方負責微信公眾號的編排與發稿。有一天,她吞吞吐吐給我打電話:“我做了件錯事,我想嘗試一項排版新功能,可能不小心按錯了鍵,刪除了四天的公眾號內容,我嘗試挽回但是已經無法恢復了,這是我的責任,我愿意負責。”開始,她語氣忐忑,說到后來,反而壯士斷腕般利落。
我對無法恢復的內容可惜了片刻,很快釋然:多少人能夠坦承工作失誤,主動嘗試解決并且承擔責任?這些失誤與這份態度相比,算不上什么,更何況是嘗試性的失誤。
這個姑娘極少和我聊愿景、夢想、個人規劃之類的東西,可是,這個不是名校畢業沒有唬人背景的姑娘卻修正并且豐富了我的職場觀與生活觀: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需要優質普通人。
曾經,我特別信奉職場精英理論,覺得只有名校畢業、在500強公司工作過、接受過“時間管理”“溝通技巧”等職業培訓的精英,才能出色地勝任崗位。可是,看過很多華而不實的“骨干”之后,我發現職業技巧、工作背景在責任心面前全部不堪一擊。絕大多數人的職場都由點滴瑣事和重復性勞動組成,愿不愿意踏實盡到一名普通員工的責任和本分,決定了工作質量。
我也曾信奉生活精英的概念,認為“人生大贏家”的圖景多么誘人。后來見識了很多脆弱的精英才意識到,其實關愛家人、靠譜善良的優質普通人反而顯得特別可貴。
這樣的人,看起來對職業沒有多大期望值,只是盡心做好自己面前那一攤事,可是正因為志向不宏大,反而容易做得周全,也更容易達到標準得到認可。他們對生活品質沒有過多要求,卻更容易被滿足,一不小心,就獲得了手邊的幸福。
真正說來,做個優質普通人也并不那么容易。
(摘自《時代青年·悅讀》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