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寧 崔彥存 嚴慧芳 杜桂梅 李莉 梁麗霞
(河北省衡水市哈勵遜國際醫院兒科,河北 衡水 053000)
?
動態腦電圖對比CT檢查在評估新生兒HIE中的臨床效果
杜曉寧 崔彥存 嚴慧芳 杜桂梅 李莉 梁麗霞
(河北省衡水市哈勵遜國際醫院兒科,河北 衡水 053000)
目的 研究動態腦電圖對比CT檢查在評估新生兒HIE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208例患有缺血缺氧性腦病(HIE)的新生兒,臨床綜合檢查包括患兒是否意識清醒,有無驚厥等,將不同分度的患兒隨機分為腦電圖組(113例)和CT組(95例),別進行同步的腦電圖檢查(EEG)和CT檢查。結果 EEG檢查的結果:輕、中、重度HIE患兒分別為80例,26例,7例,顯示檢出率為100%,符合率為89.38%;CT檢查結果:輕、中、重度分別為64例,20例,8例,未檢出3例,檢出率為96.84%,符合率為78.95%;兩組的檢出異常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患兒的個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結論 相較于CT檢查,EEG檢查在對早期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新生兒的診斷中有更準確的檢出率與準確率。
動態腦電圖; CT檢查;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IE))是兒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它是導致患兒慢性神經系統損傷甚至引起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嚴重的可能引起腦癱,智力低下,癲癇等[2],及時準確的進行早期的診斷和處理尤為重要。臨床上對HIE的診斷除了依靠臨床經驗,動態腦電圖(EEG)、CT檢查等也已經成為診斷的重要依據[3]。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來我院新生兒室出生的缺血缺氧性腦病的208例新生兒。將已在臨床上分為輕中重度的HIE患兒隨機分為CT組113例和腦電圖組95例。患兒中,男115例,女93例,胎齡37~42周,平均胎齡39.2 周,出生體質量2 500~4 000 g,平均出生體質量3 200 g,全部病例均符合新生兒HIE 的診斷標準。全部病例無癲癇家族史及先天畸形,且排除宮內感染性腦炎,均有圍生期宮內缺氧和產時窒息病史,入院時間為出生后0.5 h~6 h。宮內窘迫83例,臍帶繞頸或臍帶扭轉39例,出生時窒息46例,急產40例。HIE視病情分為輕、中、重三度,其中輕度123例;中度75例,其中18例患兒出現驚厥;重度10例,其中2例患兒出現驚厥。入院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查方法 EEG組:使用日本光電4416 K型16通道腦電圖儀,按國際10/20系統安裝電極,保留Fp1、Fp2、C3、C4、O1、O2、T3、T4共8導電極,以雙耳A1、A2作為參考電極。患兒為自然睡眠中進行單極、雙極導聯描記,監測時間24 h,所有護理操作均進行記錄。所有EEG由腦電圖專科醫師負責分析。CT組:檢查時間同EEG組,患兒熟睡后,取患兒仰臥位對其進行CT平掃,層厚及層間距均為5 mm,電壓120 kV。兩組患兒均按照《第四版實用新生兒》中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治療原則,給予三對癥、三支持積極治療[4],根據嚴重程度制訂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患兒恢復正常后即可出院。兩組患兒出院后3,6,12個月對其進行隨訪。
1.3 監測指標 EEG檢查:按照Toet等制定的標準對腦電圖的背景[5]及有無癲癇樣活動進行評估。CT檢查中,觀察患兒病變腦區,顱內出血現象,腦內灰白質分布情況,顱內是否出血等。
1.4 評定標準 患兒的EEG檢查結果分為正常、輕度異常、重度異常[6]。正常患兒EEG結果顯示振幅正常,輕度異常主要表現為描記過程中缺乏交替波形,短暫性波幅或頻率不對稱,各導彌漫性低波幅,或局灶性出現少量陣發性棘、尖波,重度異常表現為嚴重電靜息低電壓,彌漫性慢活動,顯著不對稱不同步及大量多灶或局灶性爆發性中長程癇樣放電現象。CT檢查:輕度,病變位點散在分布于1~2個腦葉中,僅涉及局部大腦額葉和頂葉,灰質、白質邊界清楚,較少出現顱內出血;中度,低密度影病變涉及腦葉數不少于2個,可能涉及腦區為大腦額葉、頂葉及枕葉,黑質、白質分界模糊,有少量顱內出血現象;重度,低密度影廣泛分布于腦實質,除基底和小腦表現出正常的分布密度,灰質、白質界限徹底消失,常伴顱內出血現象。

2.1 患兒初次檢查時EEG和CT情況 95例HIE患兒的CT檢查中,臨床診斷中輕中重度HIE患者分別為52,37,6例,CT檢查時輕中重度HIE分別為64,20,8例,檢出率為96.84%,符合率為78.95%,輕中重度HIE的檢出率分別為100%,54.05%,100%。52例出現少量棘、尖波(無臨床可見發作),呈現輕度異常現象,6例患兒出現重度異常現象,其中2例出現大量多灶性爆發性癇樣放電,3例出現爆發抑制現象,1例出現低電壓情況。EEG組113例HIE患兒中,臨床診斷中輕、中、重度HIE患兒分別為71,38,4例,EEG檢查中輕中重度HIE患兒分別為80,26,7例,檢出率為100%,符合率為89.38%,其中輕中重度HIE患兒的檢出率分別為100%,68.42%,100%。相較于CT檢查,EEG檢查在診斷上更具優勢。
2.2 對患兒腦內出血情況的檢查比較 結果顯示,CT組中95例HIE患兒中,檢出蛛網膜下腔出血者11例,腦室內出血者15例,腦室周圍出血者14例,基底節區出血者8例,對應的EEG組患兒檢出例數分別為20,13,9,17例。相較于CT組患兒,EEG組對腦內出血的檢出率較EEG組稍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預后的關系 患兒出生滿3個月后隨訪,進行動態腦電圖監測和頭顱CT檢查及做GESELL量表進行發育評估。腦電圖組隨訪110例,(失訪重度異常腦電圖3例),正常者達86例,輕度異常者20例,重度異常者4例,但有2例復查腦電圖為輕度異常,其在發病初期均屬于臨床中度伴驚厥,神經系統發育評估均異常。頭顱CT組隨訪80例,(失訪正常頭顱影像學檢查5例,重度異常10例),正常者達64例,異常者16例,比較無差異。兩組根據檢查結果進行早期干預治療,囑患兒定期隨診。出生后6,12個月復查動態腦電圖者,86例正常腦電圖患兒復查腦電圖正常,無后遺癥發生。輕度異常者其中9例復查腦電圖正常,無后遺癥發生。4例持續重度異常者均有腦癱及智商低下等后遺癥,11例持續輕度異常者(多表現有變異性缺失)也表現為腦癱1例,癲癇1例,體格發育評估均異常,以大運動及精細運動異常為主。復查頭顱CT患者,64例正常頭顱CT患兒復查頭顱62例正常,無后遺癥發生,2例有腦積水,有精細運動功能異常。16例中重度異常頭顱CT患兒中,4例有腦癱及智商低下等后遺癥,另12例有好轉。
HIE是一種嚴重的致殘甚至致死的新生兒腦部疾病,發病迅猛[7]。一般在致病初期對患兒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以恢復健康[8],否則,有可能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患兒死亡,因此,盡快且有效的對HIE患者進行治療變得尤為重要。動態腦電圖可以客觀的顯示出腦損傷的程度,可以有效的幫助分析患兒的病情嚴重情況,并且辨別潛在的致病因素[9],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而CT檢查可以有效的辨別患兒的腦內出血類型及其嚴重程度[10],并且可以直觀的看到病變部位及程度,對HIE的診斷具有指導意義,但是可能對一些早期的癥狀的分辨性不高,并且有一定的輻射性傷害,因此不能夠過度使用。臨床上應用動態腦電圖和CT檢查對HIE進行診斷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文本結果顯示,EEG檢查中檢出HIE異常率為89.38%,CT檢查中則為78.95%,EEG檢查的陽性率要稍高于CT檢查組,雖然EEG檢查顱內出血的檢出率稍高于CT檢查組,但并未形成顯著性的差異,由于兩種檢查方法的側重點并不相同,各有優勢,因此將兩種檢查方法聯合使用會更好的提高檢查正確率,可以更有針對性的對患兒制訂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1] 張楠楠.動態腦電圖和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在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診斷價值研究[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3,21(10): 1095-1097.
[2] 徐兵.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高壓氧治療前后的腦電圖分析[J]. 貴州醫藥, 2012,36(4): 343-344.
[3] 劉華奎. 腦電圖與CT在診斷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中的應用價值[J]. 吉林醫學, 2012. 33(23): 50-59.
[4] 徐恒昀,金青.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CT檢查與臨床治療分析[J]. 臨床醫學, 2011,31(3): 84-86.
[5] 劉燕敏, 鄭勇,張惠榮. 腦電圖在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中的臨床應用[J]. 現代電生理學雜志, 2010,17(4):229-232.
[6] 燕軍,周漓.同步錄像腦電圖檢測和偶極子電位及術中皮質腦電監護在難治性癲癇中的應用[J].貴州醫藥, 2012,36(12):1138-1139.
[7] 賈艷玲,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早期干預及預后觀察[J].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11,5(4): 305-308.
[8] 張玲玲.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11例臨床診療分析[J]. 中國醫藥導刊, 2012,14(4):575-577.
[9] 任雪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分度與腦電圖異常程度的關系[J]. 安徽醫藥, 2015(01): 134-135.
[10] 胡嘉航,公長春.64排螺旋CT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診斷價值[J]. 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10,31(2): 73-74.
河北省衡水市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編號11011Z)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0-744X(2016)07-0769-02
201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