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虎
摘要:文章通過對蜀河古鎮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獨一無二古鎮布局、建筑特點的多角度分析,探尋陜南山區民居的美學特點,期望達到吸引各方面的關注,進而讓古鎮的傳統建筑環境美學得以發揚光大,以期探尋適合陜南山地的現代新建筑及其環境設計方法。
關鍵詞:蜀河古鎮;建筑環境;羹學
檢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4-0075-03
在陜西省旬陽縣城東南向65公里,漢江與蜀河交匯處,就有一座保存有豐富的傳統民居建筑形態和充滿自然和人文氣息的千年古鎮——蜀河古鎮。古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9°42′;北緯32°57′,面積0.8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區亞熱帶北緣氣候環境。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被繁茂,前有蜀河與漢江鎮前成玉帶環繞,后有紅巖碥抵風擋雨,形成龍脈。這里空氣清新,寒暑交替,四季分明,光照及無霜期時間長,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種植和生長,民風樸素,充滿了誘人的田園氣息。因為這里是秦、楚兩省交界處,無論是北上川漢,南下鄂西,東進中原,北上關中,蜀河都是必經碼頭。所以是陜南極為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古時候漢江水路上的交通樞紐。各地商賈紛至沓來,經商,開設當鋪和行店,省內外多家大商號都在此開設分號。這是一個典型的商賈重鎮。鼎盛時期的蜀河鎮單會館就有黃州館、河南館、四川館、江西館、陜西館、船幫會館(楊泗廟)等十余座,遺隧的是大部分毀于戰亂不可考,唯余黃州館、楊泗廟歷經千年,巍然屹立。
蜀河古鎮街道規劃三縱五橫,巷陌交錯,商鋪林立,民國三十二年間,蜀河鎮發展至最興旺的時刻,省內外著名商號均在此設立分號。山西省的祈瑞興、全益和、全盛興;關中的恒玉公、恒玉名、興成店、長太和、大和公;黃州的正大恒、端生復、項德壽、鄭萬盛、泰順生;河南省的周復興、復興恒;江西省的廖福春;湖南省的符炳林等,均在蜀河設立分號。這些商號雖然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精美的建筑遺存至今依然在蜀河古鎮閃耀著光芒。
當今城市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蜀河古鎮有清澈的河水、綠油油的大山,清新的無污染的空氣、充滿人文氣息的傳統民居建筑,這就是—種巨大的財富。讓我們細細的挖掘這個隱藏在陜南深山里的古鎮之美。
一、優美的山地人居環境
蜀河古鎮坐西向東,背靠西側紅巖碥,面朝蜀河,所有建筑依山拾級而建。紅巖碥山體穩固,山勢平緩,植被茂盛,在蜀河西岸連綿起伏。古鎮背山面水,蜀河水穿鎮而過,將古鎮分成兩部分,西南側為老城區,東北側為新城區。蜀河水在古鎮東側匯與漢江,呈帶狀將古鎮緊緊包裹。古鎮的選址符合中國村落選址風水理念,歷經千年,依然穩固。
亞熱帶季風氣候環境使得這里降雨充沛,植物繁茂。漢江周邊沒有大型工業污染,古鎮山清水秀、植被豐茂,空氣清新,是一個非常適合人居的環境。(圖1)
蜀河的水,水質清澈透明,常年不斷。東側的漢江水水面寬闊,水勢湍急,在古鎮一側滾滾東去。因為漢江是季節性河流,夏季多雨,漢江水位極易快速上漲,過去常常淹沒古鎮。現在政府在蜀河鎮上游1km處修建了水力發電站,電站—方面能夠發電,另—方面汛期通過對洪水的控制,減少水患對古鎮的危害。不過洪水是大自然力量的真實展示,如果人類無法回避,那么就心懷敬畏,坦然去接受種震撼的自然力量,就如同面對大山,我們的建筑一定緊緊貼合這座大山,讓建筑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二、獨特的山地建筑規劃
古鎮的美在于建筑與大山的完美融合,無論是獨棟民宅、前店后宅的商鋪還是功能非常復雜的幾進院落的會館建筑,都能非常合理的利用山地環境,將各種功能合理的規劃在山坡上。使用當地的青石鋪成的臺階的巷道就成了聯系這些建筑的紐帶,形成一道獨特的一道風景,這種依山拾級而上的巷道一共有五條,連接著一主二副共三條縱向長街,形成了蜀河古鎮獨特建筑格局——三縱五橫的坡地城鎮規劃建造形式。這些巷道很好地將古鎮之中的會館、寺院、商鋪和住宅聯系在一起,這種形式獨一無二,具有非常的美感。(圖2)
這些山地建筑使用地方建筑材料,手工打造的造型精美的建筑很好地體現了建筑與環境的融合關系,無論是色彩還是空間結構都與當地的山地環境和諧、自然的融為一體,是—種綿延千年的人文之美。
三、精美的傳統建筑遺存
蜀河古鎮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西晉太康元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古鎮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民國時期。所以古鎮上的民居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筑群。有保存價值的傳統建筑有107座,其中的楊泗廟、黃州會館被列為省級重點文保單位。是旬陽縣境內保存比較好的唯一遺存的會館建筑。
(一)傳統商業會館
鼎盛時期的蜀河古鎮有十余座會館,隨著商業的衰敗和戰亂,僅余黃州館和楊泗廟,其中以黃州館的建筑體量和空間關系最為輝煌,面山而建,高大雄偉,氣勢不凡,代表了蜀河傳統建筑及其環境營造的最高成就。(圖3、4)
黃州會館平面功能包含戲臺,拜殿,正殿三大部分,為二進院。第一進院為公共活動區,尺度比較大,可以舉行集會、戲劇表演、祭祀等等;第二進院落空間尺度比較小,沿襲湖北民居的橫向小尺度天井,為議會,供奉神位的地方(圖5)。建筑主體采用的是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結合的混合式梁架,在明間使用抬梁式,而山墻則使用穿斗式,多柱落地這種混合式的梁架構架,既減少了木材的使用量,同時又可獲得較大的室內使用空間。這是山區建筑環境適應性的表現。建筑材料使用專門定制的灰磚,筑臺依山而建。建筑山墻上設華麗的云紋狀封火山墻,單色彩繪,題材是吉祥富貴,升官發財的寓意。
如此復雜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其實是建在山地之上,巧妙的利用山地的坡度,將門樓、觀演、祭祀、商務會談等空間合理的布置在山坡之上,充滿了建筑的智慧。(圖6)
楊泗廟位于蜀河鎮后坡南端,坐西向東,背依山坡,南臨漢江,面對蜀河,站在廟前就直接鳥瞰到碼頭和船舶。清真寺為縣級文保單位。位于古鎮的北面,建于高臺之上是蜀河古鎮三分之二回民的心靈歸宿,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民國四年(1915年)擴建,形成現有規模,現存主要建筑有窯窩、大殿、抱廈、對廳、門樓。在平面布局上遵循了傳統建筑中軸對稱的四合院形式,反應了傳統儒家文化對伊斯蘭教徒的影響。
(二)商鋪
蜀河古鎮的古商業街今天依然人來人往。古街的兩側分布著前店后宅的傳統的商業鋪面建筑。這種前面是商鋪,后面是住宅的商業街是中國傳統商業街中最為典型的商鋪形式。因為是山地地形,用地緊張,所以這類商鋪特別緊湊,開間三米左右,且單開間居多,鮮有二到三開間的大商戶。戶與戶之間有封火山墻隔開。店鋪一般都設有閣樓,不住人,主要用于存放貨物。就平面組織而言,其形制常常為一進或是兩進,垂直布列,根據地形沿街兩側有向上建的也有向下建的。正街均為木質結構的樓房,門面全是木板門,開門時將木板一塊塊地取掉,關門時再一塊塊地裝上。后院是住宅,有側門進院,與商鋪相連。木板門、木板樓、磚砌風火山墻、灰色的瓦屋頂,形成蜀河古鎮獨特的店鋪特色民居。
(三)民宅
在蜀河古鎮的商鋪建筑中分布著大量的民居建筑。他們依著山地地形建造在商鋪的各條巷道、支路的兩側。建筑的結構基本相似,大戶人家用磚木結構,外墻以青磚斗砌并且踢腳的位置用片石砌筑。經濟條件差點的民居用石木混合材料,少量的磚主要用于門臉部位,外墻用黃泥飾面,當地稱之為“虎皮墻”。蜀河鎮很少使用夯土山墻,究其原因,與蜀河鎮的地理地形有關。地處漢江邊的蜀河鎮,汛期河水倒灌入街道,整個鎮子經常被江水淹沒,夯土建筑非常不利于防洪防水。
傳統建筑的美在于材料、結構空間和樸素的裝飾語言。每種材料都是手工打造,充滿工匠的智慧與審美。可喜的是,當地政府已經做出了2013-2030年的長遠保護規劃方案,蜀河古鎮的傳統建筑已經階段性的得到了當地的保護。結語
蜀河古鎮的美在于山山水水,在于透著甜味的空氣,在于流傳千年的建造手段和工藝,在于這—方水土養育下的人。這些因素相輔相成,共同形成這座獨特美學特征的小鎮。當前,如何提煉出古鎮傳統建造時的優點和精華,最大化的發揮古鎮的建筑及其環境帶給我們的感動和啟示,用以指導我們未來的建設才是我們時刻關注的。
中國建筑大師王澍先生曾經說,中國傳統建筑的在城市幾乎消亡了,唯一的種子在鄉村我希望它能夠發芽。這是對快速消亡的鄉村建筑的擔憂,也是對鄉村盲目建造的無奈。我們應該攜起手來,保護這些精美的傳統建筑遺存,讓他們有機會出現我們子孫后代未來的生活中,將中華建筑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