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俐筱
有塊凈土,承載藝術之純
——一位德國華裔媽媽的藝術感悟
何俐筱

也許藝術現在給人的感覺不那么純粹,不那么脫俗,然而仍有一個我熟悉的地方,是藝術的一片凈土,承載著藝術最原始的純與真。
我家附近,有幾家歌劇院,自打兒子愛上音樂之后,我也成了這里的常客。漸漸地我發現了一件事情,歌劇院的門票價錢并沒有明顯地分出三六九等,第4、5排正中的好票和第20排最邊上的次等座,價格往往是一樣的,尤其是兒童劇全場統一票價,最好和最不好的座位同等價錢。即使是明星大腕的演出,也只是簡單地分出幾等,所以往年只要宣傳冊、節目表一出來,有人就會把全年的票都早早地買回來。早買早得好座位,這時拼的是對藝術的虔誠和熱情。
來看表演的次數多了,歌劇院的很多名人我都慢慢地熟了。例如專演兒童劇的兩位女士,一個黑皮膚一個白皮膚,不管演什么劇,她們都穿著同樣的橘黃色衣服。演出季節時,大街小巷都張貼著她們的照片,她們演了幾十年,城市里的每個孩子、每個從孩子成長起來的大人都認識她們,她們是不折不扣的名人。要是她們串串場,提供私人小演出,錢來得也相當容易。可是她們也是按部就班地上班,拿著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的死工資。還有一位我認識的芭蕾舞演員,在很多劇目里她都演主角,還在國際上巡演過,獲過大獎,在業內也很有名氣。那陣子,她剛剛生完孩子后3個月就又開始演出了。我當時很驚訝,問她為什么不多休息一陣兒,她簡單扼要地表明,不掙工資,養活不了自己。
那么有人就要問了:這些明星為什么不靠藝術掙錢,而如此辛苦地靠著工資養活自己?
這個問題說起來話就長了,簡單總結一下,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德國,文化藝術、音樂、美術都不屬于名利場的范疇,文化藝術不是拿來出名,或者賺錢換取名利的。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傳播美,凈化人的心靈和生活,很少有富得流油的藝術家。
兒子3歲時,說什么也要學樂器,孩子他爸四處問熟人,包括歌劇院的名家,可不可以教我孩子。人家說:“別看我自己演奏得不錯,可是我不會教小孩。”于是給我們介紹了一位音樂學校的老師,那老師說:“我會教5、6歲的小孩,3、4歲的我還沒教過。”她建議讓孩子等一等,長大一點再說。

終于到年齡可以學了,我們找了音樂學校不錯的老師,每周半個小時,一個月就65歐元,想找貴的老師都找不到。全校,差不多全國都是統一價,老師授課水平也很統一,而且想學音樂的孩子都能找到老師和學校,買方市場、賣方市場是如此的和諧統一,沒有競爭,沒有抬價。因為在這里,音樂、藝術是服務大眾和傳播美好。
前幾天,陪兒子看了莫扎特小提琴選曲的演出。最好的座位,兒童票十幾歐元,大人要25歐元。這點錢,加起來不夠兩個人吃頓純正的中餐。我們來得最早,不一會,場內座無虛席。演出結束,演員謝幕,可是觀眾沒有一個起身離開的,他們繼續鼓掌,演員們返場,又演出了一曲。經久不息的掌聲反映出觀眾對音樂的真誠熱愛。
看完音樂會,兒子說:“我有了一個新目標,就是拉一首莫扎特的曲子。”我說:“你會拉的《小小星星亮晶晶》《字母歌》那些曲子,就是莫扎特的。”他回答:“那個太簡單了,我要拉個今天聽到的曲子,難的,哪個都行。”回家后,我們又看了一遍關于莫扎特的繪本。兒子有點懈怠:“今天太累了,不能拉琴了。”我趁機開導他:“拉琴,拉成難的曲子,考級什么的,都不是學音樂的目的,你今天聽了音樂,內心喜悅了,開心高興了,這個是最重要的。拉不拉琴是次要的,能會欣賞別人拉的,也是學習,比自己會拉,還重要!”
如今,受兒子的影響,我了解了世界著名音樂家的所有曲目,已經掙脫出“音樂盲”的隊伍。莫扎特的歌劇《魔笛》里,主人公排除重重困難,發誓要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一個沒有仇恨沒有強權的世界;莫扎特的《安魂曲》告訴我們死亡并不可怕,它會帶來歡樂和寧靜,引導人們走向光明……你能說,音樂不美嗎?如今我們缺少的就是對美的追求,缺少的就是審美的能力。生命就是那三萬多天,平凡的人,也可以欣賞享受到美好的音樂,那一刻的生命很超值。
音樂藝術不是名利場的敲門磚,音樂也不是音樂家們找到自身價值的工具。她是人類建立審美的搖籃,音樂的這塊凈土是如此美麗。然而,在追求欣賞美與追求純真的凈土里,我們都是精神的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