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婉芬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國外先進教學理論開始被我們所接受。接受美學是源于西方的文學理論,它強調讀者的閱讀主體地位,提出了文學作品的“空白點”和“未定性”以及期待視野等觀點,為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開啟了新的視野。
關鍵詞:接受美學;中職語文;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歷來受到語文教學工作者的重視,但是現在的中職語文閱讀教學卻面臨著功利化、程式化、無效化的困境,特別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無論是一線語文教師還是教育研究者都意識到過去那種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經不能適應中職語文的教學現狀。接受美學提出的“讀者中心論”等一系列觀點恰好體現了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試從西方接受美學的角度,談談對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一些看法。
一、接受美學理論的主要觀點
接受美學(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文學研究領域的一種美學研究方法,它是由德國康斯坦斯大學的教授漢斯羅伯特﹒姚斯和沃爾夫岡﹒伊塞爾為代表的“康斯坦斯學派”提出。80年代中期,接受美學傳到中國,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重視。它的主要觀點如下:
1、讀者中心論
接受美學提出在作家——作品——讀者三者之中,讀者是主體,讀者既是文本意義的接受者也是創造者,因為文學作品在被閱讀的情況下,才能最大限度地生成“意義”,閱讀不是被動地接受,讀者的參與使文本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得以延伸和挖掘。
2、期待視野
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活動中,讀者自身已有的閱讀認知能力會對作品產生閱讀期待,這種審美期待既能激發閱讀的興趣,也能影響讀者選擇閱讀文學作品的主要因素。
3、第二文本
文學作品完成之后,在沒有和讀者發生關系前稱為“第一文本”,經過讀者閱讀之后,文學作品即作為審美對象的“第二文本”而存在,“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礎上由讀者再創造的結果。接受美學認為,作者表達了什么并不是第一位的,重要的是讀者讀到了什么,文本是作者種下的一粒種子,需要讀者通過閱讀去喚醒它、催生它發芽,給予其生命和活力,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讀者在閱讀時生成的“第二文本”。
4、召喚結構
伊塞爾認為,在文學作品中,廣泛存在著“空白”和“不確定性”,所有這些空缺和不確定性因素是引起讀者聯想和創造的興趣點,這就是文本的“召喚結構”,它留給了讀者進行解讀和自主創造的空間,在文本和讀者之間架起交流的橋梁,也使文本本身的生命力得以延續。
接受美學顛覆了傳統的文學研究理念,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文學接受”的內涵,強調讀者在建構文學話語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從過去重視文學作品創造者轉移到重視文學作品閱讀者,深度挖掘讀者在閱讀活動中的參與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接受美學理論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際意義
在中職語文教學課堂上,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過于注重對作者創作意圖的猜測與推理,教師就是按照參考書上的作品主題的闡釋來進行教學,從而表現為一種認識尺度的過分的求同取向,漠視了學生閱讀思維的個性差異,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思維,學生成了課堂上消極被動的接受者,整個課堂變得死氣沉沉,學生沒了興趣,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作為史無前例提出“讀者中心論”的接受美學,對于改變以上提及的中職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現實弊端無疑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合理利用接受美學理論:
1、“讀者中心論”——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思想日漸活躍成熟,我們不能束縛學生的思維,要讓他們自己用心去閱讀,讓他們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做的是設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人生感悟去閱讀和表達,盡力發揮學生的個性,即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教學中,教師不要灌輸式地把“標準答案”都一股腦地塞給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要以包容性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理解,提供導向性的指導意見,創造條件和機會使課堂成為發展個性和發揮創造力的天地,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鼓勵學生讀出不同的意見,使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新的發現,這樣學生才能慢慢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創造的快樂。
2、“期待視野”——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接受美學提出的“期待視野”理論為語文閱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學切入點。接受美學指出,讀者與作品之間是存在“美學距離”的,讀者會對文學作品投射出固有的期待視野,這是人的思維慣性作用的結果,它促使讀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下進行文學改良和創新。因此,期待視野不僅會影響讀者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感受和評價,還會影響讀者閱讀的價值取向和具體內容。同時,隨著讀者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文學素養的豐富,期待視野會不斷得到提升。閱讀期待是一種很積極的心態,這種心態促使學生產生了解作品的渴望,促進他們深入思考,進行持續的閱讀。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閱讀期待,并利用閱讀期待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先主動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和文學素養,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文本,本著“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根據學生的閱讀期待設計教學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3、“召喚結構”——師生共同參與閱讀
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更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多重交流,教師的任務絕不僅僅是提問,而要在教材文本和學生之間架起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橋梁,接受美學提出的文本的“空白點”和“不確定性”給這座橋梁提供了基石。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文本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開展豐富的想象,豐富作品的潛在意義,對文章進行再創作,瞬間讓文章充滿活力。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多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適時放慢腳步,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沉淀和積累。
接受美學理論為中職語文閱讀教學帶來很多的啟示,對于我們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讓我們明白,學生的成長才是教學最根本的目的,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構建閱讀教學課堂才有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楊貴仁.21世紀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全書第五冊〔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2001.
[3]楊宇森.藝術想象論〔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