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擁軍
摘要:本文論述了高職院校大學生社團從事社會實踐的意義,對目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筆者12年來指導學生社團活動的經驗,闡述了在社團活動中提高高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幾條主要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體會
2004年9月,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成立了大學生社團——牧野協會,協會成立的宗旨是“兩提高,以促進”,即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大學生的綜合創業能力,促進地方經濟的和諧發展。12年來,筆者組織牧野協會成員主動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積極探索高職學生社會實踐教學的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好地培養。現就牧野協會十多年來的活動情況進行總結,與大家進行交流。
一、開展大學生社團活動的意義
1.開展社團活動是學生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我們不僅要將學生培養成專業型人才,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高職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自身發展的需求加入或成立大學生社團,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開展社會實踐,可以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這樣組建的大學生社團是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又一個平臺,在實踐中可以磨煉學生的心理品質,塑造其完整人格。
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社團活動,學生能在實踐活動中接觸更多的新知識、新思維、新方法,會激發出其創作靈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創新的實踐活動中成長成才,是學生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
2.開展社團活動是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的重要途徑
現代社會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四種本領: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這后三種本領都是社會實踐能力所包含的范疇。[1]
目前,大多數來高職院校招聘的單位都要求畢業生應具備較強人際交往能力、規劃統籌能力、自我學習與創新能力、團結合作能力等,要求畢業生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夠快速適應工作環境,并在工作崗位上能獨當一面。這種社會需求要求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要參加社會實踐。學生經過社團活動開展,不斷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和增強個人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與社會接軌,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
3.開展社團活動是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高職教師是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傳授者,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也是在與學生交往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人。高職院校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高職教師可以將專業教學、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公益活動與學生社團活動有機融合,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同時,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學管理能力、社會認知能力、專業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
二、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社團活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社會實踐教學的管制度尚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缺乏完善的社會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缺乏專項經費預算,社團活動難以有效開展實施。學校規定了學生社會實踐的課時要求與目標,但沒有制定相關配套措施跟進,社會實踐學分制管理有名無實。有些學校的大學生社團通過向其他相關單位申報項目的形式開展社會實踐,但項目資助經費非常有限,學校缺乏配套資金。學校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缺乏制度性的管理與規范,社會實踐的目標難以實現,無法體現出社會實踐的重大意義。
學生開展社團活動,沒有相對固定的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大都是通過老師引薦或自己家人介紹的途徑到單位實習,這樣的社會實踐缺少主動性、目標性和規范性,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學生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提高。
(二)學生對社會實踐能力培養認識不足
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對培養自身社會實踐能力的意識淡薄,主動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為數極少。教育主管部門很早就提出了高職院校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但很多學校教學改革的力度不大,學生步入校園后接受的還是課堂教學,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收內容,最后考試考核的方式獲得學分。大部分學生認為實踐教學部分是一種輔助課程,缺乏社會實踐的相關知識,不注重自身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
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大多數是學校學生會和團委會的干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的只為了完成學習團委下達的任務,有的確實為了獲得某種榮譽,對社會實踐缺乏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有的學生甚至抱著抵觸情緒參與社會實踐,在活動中,往往心浮氣躁、走馬觀花,不能用心觀察學習和求真務實,收不到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效果。
(三)指導社團活動的專業教師缺乏
大學生社團成立時,學校一般都安排了相應的指導老師,但只體現在社團申請表上,社團活動缺乏專業老師指導,影響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提升。
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實踐開展是由輔導員負責指導,專業教師很少參與社會實踐。如:有些學校團委組織開展暑(寒)假大學生“送科技”、“送醫療”、“送文化”下鄉活動多流于形式,主要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其活動形式呆板,活動時間有限,學生參與度極低。
社團活動沒有專業老師針對性、專業性、科學性的跟蹤指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多以講座、座談、參觀、撿垃圾、看望孤寡老人等形式開展,沒有與專業學習掛鉤,使社會實踐的深度和廣度受到限制。
(四)社團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安全存在隱患
由于社團活動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再加上學生的安全意識淡薄,社會實踐過程中學生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證。如,每年暑假都有幾十所大學的學生紛紛來到洞庭湖開展實踐活動,但他們對洞庭湖了解甚少,將帳篷搭建在灘涂的低洼地帶,若湘、資、沅、澧“四水”上游有汛情,一夜之間就可以將他們吞沒在洞庭湖里。
三、提高高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
1.發揮專業教師對社團活動的引導作用
高職院校教師不僅是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者,也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引導者,指導學生從實際出發,讓學生掌握就業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在教學中,教師自身也會完成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其自身也在從事社會實踐,是教師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
建立教師社會實踐活動管理機制,通過示范引領、創新機制、重點推進、以點帶面,切實提升職業院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加快建成一支師德高尚、素質優良、技藝精湛、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高等職業院校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目的就是為了讓教師了解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和工藝流程,熟悉企業相關崗位職責、操作規范和管理制度,體驗本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和新方法,同時結合企業的生產實際,在課程改革中有的放矢地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
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強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社會責任感的一項重要舉措。社會實踐是一種從技能、專業、思想、意識等方面來提高教師職業素養的重要手段。
目前,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越來越被用人單位注重,高職師資職業素養為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重要的保證。高職師資職業素養為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重要的保證,企業社會實踐是一種從技能、專業、思想、意識等方面來提高教師職業素養的重要手段。
2.在科研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關鍵要培育學生的創新思想,要給他們提供和營造良好的創新條件與環境。[2] 只有學生社團的指導老師樹立了創新觀念、具備了從事創新教學的能力、扎扎實實地開展有關創新教學的各項工作,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有可能逐步培養起來。
指導老師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研究領域,指導大學生社團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2010年指導牧野協會成功申報和實施了湖南省大學生德育實踐項目《岳陽市血吸蟲病調查及其防治知識宣傳》,指導學生對岳陽血吸蟲病危害嚴重的8個縣、區、場開展了血吸蟲病調查,并指導學生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筆者撰寫的《岳陽市血吸蟲病防治知識問卷調查》于2011年7月在“第三屆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上交流,真正實現了社會實踐與科研相互融合。
3.在創業大賽中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省內外的各種創業大賽為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和交流的平臺。2009年以來,筆者經常指導牧野協會學生參與各類創業大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曾2010年牧野協會榮獲全國“挑戰杯”(湖南賽區)創業大賽“銅獎”;湖南省第十二屆、第十四屆芙蓉學子·大學生優秀創業計劃大賽中,分別獲得20000元和10000元現金資助;在湖南移動“動感地帶”創業大賽中,牧野協會代表隊榮獲“三等獎”;還曾兩次參加岳陽市創業計劃大賽,設計的創業作品都獲得了獎勵。
4.在科技下鄉活動中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能力
在老師的指導下,牧野協會成員利用課余時間,將所學的獸醫專業知識,免費為學校周邊縣市的養殖戶提供技術支持,既為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又很好的培養了大學生的專業技能。
5.在公益活動中提高大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
筆者作為岳陽市江豚保護志愿者,經常指導學生開展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愛心助殘等社會公益活動,近5年來,協會成員組織和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策劃和實施的活動經常被媒體報道,社團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同時,大大提高了成員們的社會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徐文韜等.我校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與思考[J].華章.2012.24.
[2]周進.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與途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