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兵,趙紫嫣,張喜鳳
(1.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商丘 476100;2.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邏輯思維在高職高專護理病理學知識模塊教學中的研究應用
趙紅兵1,趙紫嫣2,張喜鳳1
(1.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商丘 476100;2.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因學生邏輯思維的欠缺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主動學習興趣不足,為此,通過邏輯思維,我們將知識模塊有機串聯起來,達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效果顯著。
病理學教學;邏輯思維;知識模塊
病理學是重要的醫學橋梁課,知識點抽象、邏輯性強,是醫學教育的難點和重點。經過多年理論研究、教學實踐與探索,通過自編教材,我們在病理學中應用了知識模塊教學[1],以點帶面,以具體形象代替抽象概括。我們根據病理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研究內容“病理變化”,將病理學劃分成五大知識模塊:組織細胞的損傷、修復與適應;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炎癥總論及各系統常見炎癥性疾病舉例;腫瘤總論及各系統常見腫瘤性疾病舉例;各系統常見的非炎非瘤性疾病舉例[2]。將五大知識模塊下的二級知識模塊設計更小的知識點,如概念、病因、發生機制、病理變化、病理臨床表現、結局、影響及防治原則等。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此種知識模塊,學生反映知識點掌握牢固,考試成績好,優于傳統教學模式。但學生邏輯思維的欠缺造成學生習慣被動接受,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阻礙知識模塊教學的深入應用。
邏輯思維又稱“抽象思維”或“閉上眼睛的思維”,是思維的高級形式。它是一種確定的、前后一貫的、有條理和有根據的思維,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基本形式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基本過程[3],能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和綜合判斷能力。為此,我們將邏輯思維與知識模塊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實踐中收到顯著效果,現介紹如下。
病理學涉及的課程眾多,一方面以人體解剖學、人體組織胚胎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為基礎,另一方面又是診斷學的基礎。臨床病理學診斷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的選擇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此過程體現出邏輯思維的分析、推理、綜合和判斷,因此,我們認為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為主線展開教學活動適合病理學教學。
病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病理變化”,即病人的臨床表現(癥狀和體征)。病理變化包括病理解剖學變化和病理生理學變化兩方面,病理解剖學的研究重點在于病人的器質性改變,即解剖學和組織學改變;病理生理學的研究重點在于病人的功能性改變,即生理學和生物化學改變。所有的臨床表現均是因為機體的器官和組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病人表現出輕重不同的癥狀和體征,由此就醫。而“病理變化”的內容存在概念多、邏輯性強、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的特點,造成醫學生學習不理解、死背記不住、考試普遍成績低的現狀。針對此種現狀,我們努力思索,與其他高校同行交流,與不同專業學生探討,摸索出知識模塊的教學方法。
我們通過自編教材,在病理學中應用了知識模塊教學,學生反映良好;因學生邏輯思維的欠缺和應試教育的慣性,造成學生主動學習興趣不足,阻礙模塊教學的良好應用。為解決此現象,我們針對“病理變化”概念多、邏輯性強、知識點抽象的特點,在教學中應用邏輯思維,將知識模塊有機串聯起來,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收到顯著效果。由此證明應用邏輯思維構建病理學知識模塊適合病理學教學。
在邏輯思維中,概念是中心,其內涵和外延是判斷、推理的基礎。我們以“血栓形成”為例,闡述如何應用邏輯思維導航知識模塊。
2.1 借助概念的關鍵詞
“血栓形成”的知識模塊內容包括概念、形成條件、類型、影響和結局。我們首先從概念的關鍵詞入手來理解概念,其概念為活體心血管內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形成固體質塊的過程。該概念組成的文字較多,關鍵詞為血液凝固。從關鍵詞著手,我們引導學生主動復習生理學中的“血液凝固”,了解血液凝固的外源性啟動因素是組織損傷,血液凝固的內源性啟動因素是血管內皮損傷,其關鍵詞為“損傷”,推斷出血栓形成的條件是心血管內膜損傷。接著我們繼續引導學生主動推理血液凝固的過程:血小板析出后凝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引起多個凝血因子活化→纖維蛋白原轉化的纖維蛋白(纖維素)交織成“絲瓜網”→網內有大量的紅、白細胞→生理血栓形成。推斷出纖維素網絡白細胞、紅細胞后形成病理血栓。最后問題導出:最大的血栓為什么在靜脈?微血栓為什么肉眼看不見?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推理出血栓形成的另一個條件:血流緩慢是形成大血栓的必要條件。靜脈血流速度明顯慢于動脈,管腔大于動脈,位置表淺,周圍肌肉組織不多,對血管的外力擠壓低于動脈,故最大的血栓應在靜脈。微循環血管內血流最慢,管腔細微,甚至只允許單個細胞通過,細胞只能鏡下觀,故微血栓肉眼看不見。
2.2 從概念關鍵詞的修飾語入手
在血栓形成的概念中發現:“心血管內”是關鍵詞“血液凝固”的修飾語,由此引導學生推斷出心血管外血液凝固不屬于血栓,血栓形成必須發生在心腔內、心瓣膜上、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內。“活體”是“心血管內”的修飾語,通過“活體”引導學生推斷出死亡后心血管內血液凝固不屬于血栓形成。
2.3 以概念為依托,繪制邏輯思維模式圖
我們以“血栓形成”的概念為依托,繪制血栓形成的邏輯思維模式圖[4](見圖1)。通過邏輯思維,引導學生從概念的關鍵詞出發,推理、判斷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主動把已學知識和正在學習的知識在頭腦中形成邏輯聯系,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架構和思維模式。

圖1 血栓形成知識點的講解示意圖
2.4 注意對概念進行術語分析
醫學概念間接反映了疾病本質屬性的思想,是人類認識疾病的一定階段的總結,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故在講授過程中,我們力求用簡潔、形象的語言準確表述概念的內容。如“炎癥”概念,我們從“火”字切入,機體能量代謝產生,大部分用于維持人體正常體溫。“炎”字是“火上加火”,即機體發生了“火災”,任何災難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人體也如此,會引起機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的損傷,造成臨床所謂的“癥”,即“癥狀”,機體的異常狀態表現為局部的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由此推斷出它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病理過程,可發生于人體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既然是活體組織,不會一直被“燒”,對“炎”激發防御反應。血管擴張,使血漿和白細胞發揮防御作用,機體出現血管變化,“炎性充血”使液體滲出增加,表現為局部的紅、腫、熱等。問題導出:“炎癥”的防治原則是什么?
2.5 見微知著,理清肉眼觀、鏡下觀與臨床表現
《韓非子·說林上》:“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沒有“見微知著”的能力,就難以成為臨床上合格的醫務工作者。“病理變化”是病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更是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根基,它包括病理解剖學變化(稱肉眼觀)和病理生理學變化(稱鏡下觀)兩方面。只有加強邏輯思維訓練,授之以漁,才能使學生學會、學懂、能用,才能理清鏡下觀、肉眼觀和臨床表現的關系。
病理學適合應用邏輯思維來構建病理學知識模塊,通過邏輯思維導航知識模塊,既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又有利于知識點的掌握,由鏡下觀演繹出疾病的發生發展,實現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1]高蓉,周薇,蒲文靜,等.基于崗位需求的病理檢驗技術實踐課模塊式教學體系的探索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9):10-11.
[2]張喜鳳,賈雪琳,趙紅兵.病理學知識模塊在高職護理專業教學中應用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22):73-75.
[3]靳建亮,左國平,李雷,等.邏輯思維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雜志,2016(2):250-251.
[4]吳芳琴,王艷玲,吳瑛.思維導圖教學法在臨床護理課程教學實習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2):2488-2491.
G420
A
1671-1246(2016)24-0040-02
2015河南省衛計委醫學教育科研課題(Wjlx201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