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偉
(通遼職業學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蒙語授課學生的病理學教學方法探討
王立偉
(通遼職業學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根據蒙語授課學生的情況,以肝硬化章節教學為例探討病理學教學方法。
蒙語授課;病理學;教學方法
病理學是高職護理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1],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聯系的學科。筆者任教的學院坐落于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區,有一定比例的蒙語授課學生,這些學生的中小學階段教育以蒙語授課為主,所以漢語水平較低,尤其對醫學專業詞匯理解能力有限。此外,現階段教學中教材均為漢語版本,教師漢語授課,理論與實踐教學、期末與各類資格證考試完全漢語化。因此,蒙語授課學生進入漢語授課專業學習,在教學廣度、教學深度、教學進度等方面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質量很難保障。在病理學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生的素質,如何做到讓學生愛學習,是病理課教師面臨的一個問題[2]。本文以肝硬化章節教學為例,探討蒙語授課學生的病理學教學方法。
1.1 要求學生課前自主預習
在授課之前,教師布置預習提綱,包括基本概念、病例以及提煉出來的難理解的醫學專業名詞、醫學用語等。預習要求學生能理解提綱的書面文字內容,消除語言障礙,同時對所預習內容有初步了解。肝硬化章節教學預習提綱為肝硬化、假小葉、門脈高壓、腹水、側支循環、蜘蛛痣重點詞匯等;觀看肝硬化章節中重要知識點的微課。
1.2 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
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變得積極活躍,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增加,學生自主發展有了更大的空間,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以發揮。在肝硬化章節教學中,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預習教材病例10-2,討論肝硬化的病理臨床聯系,要求學生對門脈高壓癥、肝功能不全的臨床表現有初步了解。授課之前,各小組將未能徹底解決的問題匯總,及時與教師交流溝通。教師和學生以電話、QQ、微信、書面或面對面形式進行交流。
1.3 鼓勵學生探究學習
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可以使學生自主完善知識體系。鼓勵有學習能力的學生查詢相關資料自主學習肝硬化腹水的治療方法、肝性腦病的臨床表現等,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
2.1 靈活應用案例
首先,要講解學生課前匯總的未能徹底解決的問題。其次,講授重點教學內容,應用典型病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病例的情景互動,讓學生自己扮演患者的角色,在自己的身上體現整個病程。以病例為基礎,根據臨床表現及檢查結果,簡單完成診斷過程,提出下一階段需要重點講授的教學問題。如什么病引發該臨床表現,進一步提出該病是哪些組織器官發生了病變。再次,重點圍繞提出的問題在病理學角度詳細地闡釋發生機制,解釋哪些組織器官出現了問題,造成了什么結果。教學內容的講授應當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有層次性和條理性,中間增加互動環節和分析環節,讓學生參與進來。通過病例分析,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3]。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片、表格、動態演示等更加直觀地描述器官、組織和細胞的變化,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更容易理解。
在肝硬化章節教學中,第一階段:由教材病例10-2導入,情景互動,提出問題。問題1:該病例中脾大、腹水的原因是什么?問題2:在該病例中引起門脈高壓的原因?見圖1。
第二階段: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PPT、微課、圖片展示等方式講授教學內容,見圖2。
本節的重難點是對門脈高壓臨床表現的理解,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門脈高壓的臨床表現,課中通過病例引入、多媒體、圖片、演示等手段詳細講述門脈高壓及形成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所授課內容。
2.2 微課教學有利于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理解

圖2 肝硬化的教學內容
微課教學重點突出、思路清晰明確,很容易形成更明朗的、更系統的知識鏈。學生經過課前學習肝硬化臨床病理聯系的微課,有利于學生對門脈高壓癥和肝功能不全知識點的理解,有利于在課堂中有目的地學習。對教師課堂所講內容主次更加分明,能夠認真去聽,主動思考脾大、腹水、側支循環形成的機制。微課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課后可以反復播放微課的視頻資料,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加強、學習提高,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重要知識點、難點的理解。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針對蒙語授課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大量探索和嘗試。通過改進蒙語授課學生的病理學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主動地學習病理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更多蒙漢兼通的高素質專業護理人才。
[1]丁運良,任玉波.病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楊少芬.從生源素質探討病理學教學改革[J].現代醫院,2006(3):125-126.
[3]張琳,徐玉婷,王慶苓,等.案例教學在病理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4):281-283.
G424.1
B
1671-1246(2016)24-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