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萃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11月19日在第一財經金融峰會暨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年會上表示——
中國的杠桿率也是在不斷地上升的,尤其是在危機之后上升得非??欤鶕@樣的上升,很多人會進一步地唱衰中國。我們的債務問題是嚴重的,而且在今后一段時間還會越來越嚴重,但是中國離債務危機還很遠,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有足夠的凈資產可以去處理債務,特別是處理不良債務。到2015年底,我們的寬口徑的凈資產,資產凈值是1.03萬億,高度流動性的資產是20.7萬億,這是相當高的,所以我們的經濟有韌性有空間,主要是依據有大量的高度流動性的凈資產。所以結論就是,無論是窄口徑還是寬口徑,中國發生債務危機還是小概率事件。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近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樓市調控新政實施后,購房門檻的提高和銀行信貸的收緊將使熱點城市的樓市需求進入觀望期,加之基數效應,熱點城市樓市成交同比增速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一些價格上漲趨勢減緩、個別政策執行力度較大的城市,房價可能會有所下降??傮w來看,未來幾個月,一二線城市樓市可能呈量縮價穩走勢,三四線城市樓市銷售面積增速會繼續回升,但人口流向和資金流向因素均不支持房價持續上漲。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賀強10月31日在“2016中國新三板發展論壇”上表示——
目前中國經濟的多個方面都存在兩難并存現象,其中之一就是虛擬經濟資金泛濫與實體經濟資金短缺并存,龐大的虛擬經濟資金如同一個堰塞湖,而許多實體經濟企業、尤其是許多中小企業仍面臨融資難問題。目前當務之急就是打開這個堰塞湖,突破口就是大力發展中國資本市場。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11月19日在第一財經金融峰會暨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年會上表示——
在未來,流動性狀況的變化,跟貨幣政策未來是不是會出現一定程度帶有一些階段性的調整,可能就具有很大的密切關系。不確定性在2017年,恐怕是非常確定的一個現實,或者是一個趨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在現在對于未來的整個流動性拐點是否能夠形成下一個結論。國內國外的不確定性都很大,尤其是國際上的不確定性,對于中國有這么一個大規模資本流動的國家對于中國貨幣處于貶值的過程,貨幣的政策在2017年難度是比較大的,目前說流動性拐點是否到來,我覺得短期內還說不好。

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11月18日在“《財經》年會2017: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我們可以壓縮一部分支出,但不可能全部依靠壓縮支出完成宏觀稅負的降低,我的看法是,唯一可以動用的資源,就是把國有資本劃出一部分交到社保基金,用國有資本的收益來彌補降低宏觀稅負收入的缺口。這樣一個降低還必須伴隨一個條件,因為國有資本里頭,央企占一半還要多,現在社保是分省統籌,一定要改成全國統籌,因為分省統籌央企收益的分配就是一個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雋琪11月8日在第二屆中國品牌論壇上致辭——
做強做大中國品牌,是提升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是加快供應側結構升級的重要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是中國制造的行動綱領。實現三個轉變,打造制造強國、品牌強國,是時代的要求。適應消費新需求,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迫切需要發揮品牌的作用。當前,“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創新創業時代潮流,“互聯網+”行動計劃,為中國品牌建設提供了發展機遇和政策利好。
全國政協委員賈康11月8日在“《財經》年會2017: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按照三中全會以后,中央審批財稅配套改革方案確定的時間表,現在的實際進度和這個時間表已經明確的不匹配。2016年馬上要結束了,稅制改革六大任務,完全有交代的就這一項,后面開了題的,有資源稅改革,在環境稅方面有明確的信息,說進入立法過程,立法過程怎么推進,沒看到有進一步的動態。剩下三項改革任務,現在還沒有看到怎么推進。
經濟學家張維迎11月9日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就產業政策公開辯論時講到——
產業政策的失敗,是由于人類認知的局限性和激勵機制的扭曲。事實上產業政策只能阻礙創新,不可能推動創新,中國的光伏產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日本企業在模擬技術上的投入也是一個例子。企業家不應該跟著產業政策走,如果跟著產業政策不可能有真正的創新。為了創新中國企業家需要的是自由和公平的法治環境,而不是產業政策的扶植。所以這是我為什么主張要徹底廢除任何形式的產業政策,政府不應該給任何產業、任何企業吃偏飯。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秘書長賈紅波11月7日在“2016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會”上表示——
根據私募基金行業,尤其是私募股權領域中間大、兩頭小、頂層弱的格局,以及并購基金比較小、早期VC和天使投資規模比較小的特點,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在三方面做工作:一是大力推母基金的發展,引導銀行、保險等機構的長期資金和資本市場有效對接。二是大力推動VC和天使早期投資的發展。無論是從資金端,還是從項目端,為早期投資做一些幫扶工作。三是積極給行業搭建溝通交流平臺,為行業整合資源、凝聚共識做一些服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在11月3日深圳大梅沙“中國創新論壇”上表示——
我們在接受日本經驗時,缺乏批判性,缺乏理論高度,所以后來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定的偏差。以至到了20世紀末期,中國政府在運用產業政策上加大了力度。到了21世紀初期,在經濟過熱和過剩產能的情況下,又用行政的辦法矯正這個結構的扭曲,于是逐漸形成了一套“有保有壓,有扶有促”或是“有扶有控”的做法,用各種行政手段和調控手段調整產業結構,甚至定期頒布產業目錄,把產業分成是扶持的還是要壓抑的。由政府選擇產業,然后用整套的調控手段去扶持一些產業,抑制一些產業,即所謂的“有保有控”。這一套產業政策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在10月29日“2016北京大學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
中國不要再實行固定匯率了,也不要再盯住美元了,甚至也不要再盯住“一籃子”貨幣了。中國既然已經走出這一步,就要繼續往前走,不要再幻想著固定匯率制度再回來。中國的企業和個人也要嘗試在匯率更加浮動的情況下思考自己的投資、生意和資源配置。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11月3日深圳大梅沙“中國創新論壇”上指出——
總的來看,“一帶一路”項目的大部分資金應該從國際市場來融得。香港作為我們對外融資的主要窗口,其股票市場、 債券市場、項目融資、證券化市場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也可以利用“一帶一路”的機遇,進一步發展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為中長期項目融資。目前人民幣融資成本高于美元、 歐元和日元,而且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許多年,因此用外幣融資往往有成本優勢。另外,許多“一帶一路”項目的較大部分支出還是以外幣計價的,因此用外幣融資可以降低匯率風險。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10月30日接受采訪時表示——
2016年印象最深刻的經濟事件就是房地產價格和銷售量的迅速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講,這個現象也是我們意料之中的。但是,當這個事件發生的時候,上漲的力度和影響讓我覺得很震驚。房地產市場的確不能夠、也不應該、也不會像過去那樣繼續惡性上漲。因為這種惡性上漲對實體經濟打擊是非常直接的,所以,我相信未來一段時間,甚至于兩三年之內,房地產整個市場將會區域相對比較平靜。未來,如果房地產的價格繼續像過去一樣呈兩位數的速度上漲,那么房地產泡沫將成為中國經濟最大的一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