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斌+陳靜
【摘 要】 為減少超大型集裝箱船靠泊碼頭作業時的安全風險,概述超大型集裝箱船營運現狀,對超大型集裝箱船碼頭作業中存在的問題逐一分析,結合碼頭實際作業中安全生產的要點,提出預防措施:事前收集信息,掌握關鍵數據;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制訂大型船舶作業流程及人員安排;升級改造設施設備;做好事后統計和分析。作為未來航運市場的主力軍,超大型集裝箱船必然發揮重要作用,只有及早消除靠泊作業中的問題,并制訂合理的規范措施,才能確保碼頭生產作業的安全有序,進而保障超大型船舶的安全運營。
【關鍵詞】 超大型集裝箱船;碼頭作業;船舶作業流程
0 引 言
隨著世界經濟不斷趨于全球化和一體化,集裝箱全球運輸網絡已經形成,快速、高效的營運要求使得船公司必須考慮減少運輸成本,以提高經濟效益。受益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建造超大型集裝箱船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3E級超大型集裝箱船應運而生。3E級超大型集裝箱船具有載箱量大、航行速度快、配置人員少、節約能源、環保性能高、運營成本低等優勢,備受業界青睞。
筆者在碼頭工作多年,見證了集裝箱船型的更迭,也親眼目睹超大型船舶在碼頭作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筆者對船舶大型化趨勢持樂觀態度,畢竟航運聯盟的運營、重復航線的合并、運力的增加,都需要高艙位利用率的超大型集裝箱船來幫助實現。本文對超大型集裝箱船靠泊碼頭作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應對措施供同行參考。
1 超大型集裝箱船運營現狀
1.1 航運市場超大型集裝箱船投入情況
2015年3月,商船三井(MOL)宣布簽訂了6艘 TEU超大型集裝箱船訂單;2015年4月,東方海外(OOCL)確認在三星重工訂造6艘 TEU超大型集裝箱船;2016年2月, TEU的集裝箱船“地中海奧斯卡”號下水。
據統計,2015年全球共有209艘集裝箱船下水,運力新增170萬TEU,平均每艘船 TEU,其中不乏超大型集裝箱船。船舶的大型化,向港口碼頭提出了硬件升級的要求。
1.2 超大型集裝箱船參數
本文以中遠海運集團19 100 TEU船為例,其設計參數和裝載特點如下:
(1)設計參數 船長399.67 m,型寬58.6 m,型深30.5 m,滿載排水 t,總噸 t,夏季吃水16 m,最大載箱量 TEU,最大航速24.6 kn,甲板11層23列,艙內11層21列,駕駛臺(與機艙分離)設在船中部靠前位置。
(2)裝載特點 甲板裝載集裝箱8層(偶爾有9層),吃水大于12 m時,起升高度為41 m、外伸距為65 m的岸橋可候潮作業;如果駕駛臺、機艙兩側貝位都裝載有集裝箱,則不能同時作業;因甲板集裝箱層數多,綁扎要求相對高,對甲板堆重限制也更為嚴格。
2 超大型集裝箱船碼頭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2.1 過境箱信息不準
超大型集裝箱船作業前,應依據船上過境箱的裝載情況,合理安排岸橋和作業時間;但是,目前船公司提供的船載集裝箱信息與實際裝載不符的情況較為普遍,給碼頭作業帶來了風險。例如:碼頭管理人員根據過境信息數據提前測算甲板能作業的安全高度,但在實際作業中卻發現高度不夠而不能作業,造成問題的原因是過境箱信息不準確,結果是裝卸計劃被打亂,船期受影響,甚至引發安全事故。
2.2 船型和潮位的變化影響岸橋司機操作
超大型集裝箱船的尺度和結構與普通集裝箱船有很大不同,岸橋司機原先在普通集裝箱船上作業時的參照物或經驗,在超大型集裝箱船作業時不能適用,需重新摸索適應。
2.3 作業受碼頭水工條件限制
超大型集裝箱船靠泊,需要良好的水深條件,一些建造較早的碼頭水深條件達不到靠泊超大型集裝箱船的要求。有的碼頭公司對碼頭前沿水域進行挖深,并定期測量水深、清理淤泥,以此來提升碼頭的靠泊能力,但是這種局部的挖深,影響了港池自然流速及流向,進而影響船舶靠離泊安全,而碼頭前沿頻繁清淤也會使碼頭岸線泊位利用率下降。
2.4 碼頭操作流程亟待改進
每個碼頭都有一套自己的操作流程及規范,這些流程和規范來自無數次操作實踐的經驗和事故教訓總結。超大型集裝箱船運營初始,港口管理部門就針對超大型船舶安全靠離泊提出了相關要求,但由于碼頭公司缺少超大型船舶作業經驗,還是難免出現新問題;因此,碼頭公司在碼頭硬件設施滿足作業要求的前提下,還必須提高管理水平,采取優化現有工藝流程、重新制定一套專門應對超大型集裝箱船作業的操作規范等措施,來保證碼頭安全作業。
3 超大型集裝箱船碼頭安全作業要點
3.1 靠泊前
(1)掌握船舶準確的進出口箱量及空重箱比例,安排合適的設備,準確預計作業時間。
(2)掌握船舶抵港、離港吃水數據,根據不同泊位水深條件,安排合適的靠泊位置和靠泊時間。
(3)充分了解船舶甲板集裝箱層高及箱型,合理安排岸橋,根據潮位變化調整靠離泊時間點,保證船舶安全靠離泊。
(4)充分了解靠泊船舶的實際載重噸,根據碼頭靠泊等級要求,合理安排泊位并向口岸管理部門報備。
3.2 作業中
(1)現場人員要實時掌握船舶吃水變化,提供準確信息,以便管理部門及時修正計劃。
(2)關注岸橋司機作業狀態,杜絕疲勞作業,禁止為趕時間而違反操作規章制度。
(3)關注天氣預報,如果評估結果為大風、大雨、夜間照明條件等因素對作業影響較大,則應暫停作業;跨高貝位作業時,司機必須規范作業,嚴禁自行判斷,搶做箱量;岸橋跨越駕駛臺作業時必須按照規定收起岸橋大梁。
(4)安排專人定時巡查船舶前后纜繩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上報。
(5)船舶在大潮汛期間靠泊,須安排拖船值守。
(6)碼頭現場工作人員應與船上人員保持密切聯系。
3.3 離泊前
(1)船舶離泊前必須關注實際吃水,結合潮位、流速變化,評估離泊的安全性。
(2)檢查船圖,核對裝船箱數和過境箱信息,確保本地裝船箱和過境倒箱都準確無誤地裝上船。
(3)所有岸橋必須移到安全位置,大梁全部收起。
(4)合理安排其他泊位船舶靠離泊時間點,確保超大型船離泊時相鄰泊位無船靠離泊。
4 提升超大型集裝箱船碼頭安全作業的措施建議
4.1 事先收集信息,掌握關鍵數據
船公司不能及時向碼頭提供信息時,碼頭各崗位人員要主動聯系船公司,盡可能早地獲取相關信息。例如:制訂泊位計劃前要了解靠泊船前甲板積載情況、船舶吃水情況,根據潮位變化確定靠泊時間;制訂配載計劃前要獲取過境船圖,將需要跨高作業貝位的箱子信息提前錄入系統,必要時進行倒箱作業,減少跨高作業風險;制訂作業計劃時要根據碼頭結構、海平面基準、船舶參數、岸橋參數等進行精確計算,合理安排作業計劃、作業時間,在低潮點時作業困難貝位,降低風險;生產經理匯總信息,召開生產會,根據已知信息布置統一的靠泊作業計劃。
4.2 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
現代碼頭作業已由勞動密集型向智能化、信息化轉變,信息的快速傳遞和處理是高效運作的關鍵。碼頭信息數據交互非常復雜:數據在碼頭、貨代、船公司、海關、海事等單位間傳遞,要求數據快速刷新。碼頭須加大科技創新,引入先進技術,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替代傳統的人工操作,減少失誤,提高生產效率。例如:不同的超大型集裝箱船船型參數各不相同,碼頭水域環境也是實時變化的,如果靠人工測算相關數據,不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碼頭公司應針對超大型集裝箱船裝載特點及碼頭水域情況開發測算系統,每次作業前只需修改相關變量,就能快速計算出靠泊期間有哪些時間點能安全作業。
4.3 制定大型船舶作業流程及人員安排
與常規尺度船舶匹配的作業流程并不適合超大型集裝箱船,超大型集裝箱船無論是靠泊安全上,還是作業安全上都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碼頭公司必須為超大型集裝箱船制定一套專門的作業流程,如超大型集裝箱船的靠離泊流程、跨高作業流程、現場安全管理規范、作業策劃控制等。這些規范措施要在實踐中不斷修訂完善,確保作業安全。
4.4 升級改造設施設備
船舶大型化是大勢所趨,新造碼頭都已按照超大型船舶的要求來設計,老碼頭如果不對現有設施設備進行改造升級,就會面臨業務量下滑、最終被淘汰的局面。福州港針對船長360 m以上的超大型集裝箱船艙面層數高、吃水淺的特點,將原有岸橋起升高度加高了10 m,達到可接卸1.8萬TEU船舶的標準;鹽田港為了適應船舶大型化的步伐,對現有12臺岸橋進行了移位,對3臺岸橋進行了加高,增強了對超大型船的作業能力。
4.5 做好事后統計和分析
靠泊作業的不同船舶都有不同的情況,即便是同一船舶,其不同航次的載箱量也會不同,對碼頭作業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碼頭公司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已完成的船舶作業數據做好統計,通過分析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不斷優化,不斷對現有的規范進行梳理,逐漸形成一套成熟的碼頭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