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風
周恩來的八嬸母楊氏,1877年出生在寶應縣天平鄉一戶農家,一生恪守舊的倫理道德,尤信佛教之“行善積德”。
1907年,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嗣母陳氏相繼去世。周恩來在清江浦無法生活,只好帶著恩溥、恩壽兩個弟弟回到淮城駙馬巷的老宅。周恩來的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八伯周貽奎得過小兒麻痹癥,留下腿疾,沒有經濟來源,八嬸母楊氏成了周恩來的實際監護人。楊氏和周貽奎帶著兒子恩碩,侄子恩來、恩溥、恩壽一家共六口,生活十分艱難。為了一家人的生存,楊氏和周恩來一道跑當鋪典當衣物,將房子押給人家,維持半飽半饑的生活。周恩來曾經說:“我從小就懂得生活艱難。父親常外出,我10歲、11歲即開始當家,照管家里柴米油鹽,外出應酬。”1910年,周恩來離開駙馬巷到東北求學。
1918年1月8日,在日本留學的周恩來接到八伯周貽奎去世的消息。次日日記中他回憶到八嬸母:“八媽同妹妹又不知怎么樣呢?想起家中一個要緊的男子也沒有,后事如何了法?這幾年來八伯同八媽的苦處已算受盡了,債務天天逼著,錢是沒有,一家幾口子飯是要吃的,當也當盡凈了,賣也賣絕了,借是沒處借,賒也沒處賒,不要說臉面是沒了,就是不要臉,向人家去要飯吃,恐怕也沒有地方去要。”
1950年夏天,已在北京擔任開國總理的周恩來,在國務繁忙的情況下,想到了對于自己童年有監護之恩的八嬸母楊氏,于當年秋天,把八嬸母和其長孫周爾輝一起接到北京。周恩來與鄧穎超專門到招待所看望八嬸母,并同她談家常。八嬸母在北京住了兩個多月后回淮安,把周爾輝留在北京念書,直到大學畢業。八嬸母在離開北京前,周恩來把在京的親屬都找到西花廳,吃了團圓飯,拍了全家照。1953年夏,八嬸母又來到北京住了一個多月,后由周恩來警衛員王雨波護送回淮安。
1956年10月,得知八嬸母病重,周恩來請保健護士鄭淑蕓代筆致函淮安縣委:“……我嬸母的病我們知道是無法治療,今后一切治療還要麻煩你們。(請縣人民醫院治療好了)不要向外地轉治。如果治療無效,一切后事也請你們代為辦理。但要本著節約和簡樸的精神辦理。現寄去人民幣貳佰元作為治療和辦理后事的費用。如不夠時,請你們先墊付,事后來信說明支付情況,我再補錢去。”
不久,楊氏病逝,終年80歲,安葬在東門外的周家祖塋地。周家祖塋地是周恩來祖父周駿龍買下的,占地不足一畝,安葬著周恩來祖父母、生母、嗣父母、八伯父母等13位親屬的遺骨。八嬸母是安葬在祖塋地的最后一位親屬。在八嬸母去世近兩年后的1958年6月,周恩來親筆致函淮安縣委提出處理舊居、平掉祖墳。
對八嬸母,周恩來總是念念不忘。1958年7月,周恩來會見來京的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時,曾談到兒時和八嬸母的一段往事:“一天中午,我和幾個小伙伴偷偷把船從文渠(周家門前的一條小河,貫穿全城)劃到河下(距離周家有三公里)去。嬸娘守在碼頭,左盼右望,直到太陽落山,才見我們船影。她急忙跑步相迎,身子晃動了一下,差點跌倒。我很怕,心想,這回免不了要挨懲罰!可嬸娘半句也沒責怪,相反,一把緊緊地摟住我,眼淚刷刷往下淌,這比挨了一頓打還使我難受,我忍不住也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