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
中國大學生社團的成長發展有其優良的傳統、卓越的成就和漫長的發展過程。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社團組織已嶄露頭角,起到積極推動功效。隨著社會進步、時代變遷,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目標發生了改變,社會對于畢業生的需求也在轉變,高校青年學生的學習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化,而這些無疑會影響著學生加入社團的需求和目的。
一、高職院校科技型社團的內涵
社團屬于群眾組織。其內部成員沒有特定的年級、專業甚至院系之分,而是完全取決于參與者的個人興趣和志向,并且通過開展各類有意義的活動體現其自身的特長或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最終實現自我提升和價值體現。
根據以上對高校學生社團內涵的理解,依據高校科技創新的要求,可以對高校學生科技型社團做這樣的界定:指一部分致力于某一專業學科或某一科學方向研究創新的學生自愿自發組成的群眾性團體。
針對高職院校而言,科技型社團具有自身的獨特性、靈活多樣性,其對內部社員提出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要求,無疑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開展高職院校科技型社團的研究,對培養高素質高職院校畢業生、輸送高技能全面發展的高職人才意義深遠。
二、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科技型社團的差異
高職院校科技型社團與本科院校之間存在一定差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礎差別
相比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理論研究相對較淺,同時,學習能力相對較弱,主動性也較差,多數學生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得過且過思想。所以日常的授課內容相對本科院校來說要淺顯一些。
2.學制差別
高職院校學制較短,只有三年,其中還有半年的下廠實習期,真正留在學校學習鉆研的時間就只有兩年半,學習時間十分有限。
3.定位差別
高職院校的科技型社團中,一般大一的社員最多,大二大三相對較少。這就決定了社團對象的特殊性,如理論知識水平、學習的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所以,定位必須適合特定人群,才能真正意義上對社員有幫助,切不可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從定位上說,兩者因為不同的學校性質而存在很大的區別。高職院校更多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技能水平,所以此類社團應以相關專業為依托,主要放在高職學生專業技能的強化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上,以適應社會的多重需要。
三、高職院校科技型社團建設的意義
1.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
科技型社團著眼于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并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要求學生緊密圍繞所學知識和技能開展社團活動。如開展常規的學術研討和交流、組織技能比武和創新創意大賽等,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科技創新,使專業技能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使理論知識與科技創新相融合。這樣不僅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更強調學生在活動中對專業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和科技創新的能力,為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科技創新型人才打基礎。
2.有利于開展國際競爭
從國際角度看,科技創新能力尤其重要,不論是個人自我能力的展示,還是一個民族的世界地位。2006年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然而我國的很多商品在全球經濟大潮中漂浮不定,根基不深,很大原因在于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科技型社團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個體的自身素質和創新能力,為其創新活動提供載體,使其能夠更好地參與社會競爭、國際競爭;另一方面,通過科技型社團能夠更好地實現高校作為人才培養搖籃的目的,為我國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提供人才儲備。
3.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作為第一課堂教學模式的延伸,科技型社團以興趣愛好為主,沒有嚴格的專業、年級限制。其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并有很強的針對性,如針對各級各類相關競賽、校企合作項目及社會要求進行日常的拓展學習和研究創新。同時還應該聘請資深的學科教師給予進一步的指導和培養,強調學有所用、應知應會、活學善思,在現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在團隊活動和校企合作等活動中,提高學生團隊協作與人際交往的能力,潛移默化中形成專業化、職業化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職業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課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資助;以科技型社團為依托的職業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 15JDSZ3061。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