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月梅
摘要:學習并非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由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保證,課堂上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把教材教活,以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
關鍵詞:習慣;層次;潛移默化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78-01
減負增效這一嚴峻的話題擺在了每一位教師的面前。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國家教委《關于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使每一位學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地發展和提高,結合實際,就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促進學生均衡發展方面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培養良好習慣,為減負增效打下堅實的基礎
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的一句話就是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保證。只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學才能活而不亂。課堂上我是這樣做的:提前到教室做好教學準備,督促學生做好課前準備,鈴聲響起時,學生均已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學習用品都放在桌角上,課中發言不能隨意插嘴;如有個別人違反紀律,教師除在課堂制止外,在課后找學生談話,做到以一敬百。因此我班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集中精力,專心聽課,認真傾聽他人發言,把老師的思路、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久而久之學生在老師的鞭策下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課堂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2.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是減負增效的主要途徑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不是單純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把教材教活,以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
2.1選用不同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教師備課時要注重教材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針對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選用不同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設計出新穎、富有活力的教學過程。
如在教學《長方體認識》時,在學生已經準確的認識了長方體面、棱、點的知識及面的特點之后,我出示兩個問題:(1)長方體有幾條棱?(2)哪些棱長度相等?要求學生拿出自帶的長方體紙盒,數一數、看一看、比一比,在大多數學生已學會了第1問題,對第2個問題還有疑惑時,我采用了多媒體將長方體相對的棱用同一種顏色給學生進行了演示:學生在視覺和觸覺的雙重影響下,掌握了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培養,再加上課件中出現的不同顏色的棱,使學生明白了長方體12條棱分成3組,每組相對的4條棱長度完全相等。這種教學效果是傳統教學方法無法達到的效果。
2.2重視學生層次,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新課程理念倡導教學要以人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不同類型的學生予以不同的要求。所以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學生層次,因材施教,以探究性學習為主,讓學生在質疑解惑中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既保證了教學的有效性,也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在教學《直角的初步認識》時,在學生認識三角板上的直角后,要求4人小組合作時,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把你們手中四個三角板上的直角合在一起,比一比哪個三角板上的直角大?這樣的問題主要針對低層次學生,體現了面向全體的原則。當學生比出四個三角板上的直角一樣大時,我接著問:(2)觀察你們手中三角板上的直角和老師手中三角板上的直角一樣大嗎?這樣的設問,堅持了學習知識的循序漸進,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也照顧了中、高層次學生的提升需求。
其次,在達標環節上我特別注重了問題的層次性。表現在以下兩點:(1)出示一些角讓學生看圖回答:①判斷哪些是直角?②你能驗證圖中的直角嗎?⑶畫出這些直角,同樣的題,問法在一步步深化,這樣就對好、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生都進行了相應的測評。(2)出示圖后,也提出了三個問題:①你從圖中發現了什么?⑵從圖中你能找出幾個直角?③從圖中你能找出幾個角?這樣一步步深入,拔高層次,不但重視低層次學生的學習,而且鼓勵并創造條件讓低層次學生向高層次突破,同時也極大地滿足了中、高層次學生的需求,使不同的學生在思維上得到不同發展,為學生個性化活動和發展創設了更大空間,讓他們在質疑解惑中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2.3以學生為主體,有效開展課堂教學。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并非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由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
課堂上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實際問題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數學信息,探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開展課堂教學。如在教學《分教的初步認識》時,通過讓學生折、涂等方法,創造出自己想得到的分數,在大家展示各自的分數時,其中有三位同學表示的分數:引起了同學們的爭議,當學生甲說他表示的是14 ,馬上就有同學否定了他的這種方法,并說明他的這種折法沒有進行"平均分。"學生乙將他創造的12 展示給大家看時,好多同學認為也是錯的,我當時也認為是錯的,便贊同了大多數學生的看法,但這位同學很有主見,他為了說服大家,就將圖剪開,把兩部分重合在一起讓大家看,以此來證明他的這種分法是正確的。此時,同學們的情緒高漲,都想上來展示自己的成果,丙上來展示說:"我表示的是18 ,"其他同學馬上予以否定,我就引導他:"你再認真看看。"他馬上糾正了自己的說法:"是28 ,"這時,就有同學補充說用:"表示14 也可以。"他們既理解了"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這一教學重點,又拓展到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感性認識,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的教學理念。因此,我認為教師要克服包辦和代替的做法,努力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去探究、去嘗試、去創造,有效開展課堂教學。
3.合理布置作業是減負增效的有力保證
蘇聯教育家認為:"課外作業數量與學習成績并不完全是相關的,有些學生作業少,學習成績并不差。"這就要求教師講究作業的質量和科學性。教師必須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根據各層次學生特點,向學生布置適量的作業,落實作業的有效性。同時教師在批改作業時,應多寫一些鼓勵性的評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根據學生年級的不同,適當寫一些恰當評語來激勵學生。如"你真棒"、"書寫太漂亮了,繼續保持!"、"想一想,你還有更巧妙的解法嗎?"等,這樣的潛移默化會給學生帶來學習動力,從"要我做數學作業"轉向"我要做數學作業",從而使學生不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學習效果自然也會好的。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嫻熟地駕馭課堂教學,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坦誠自己的想法,展示創造性思維的成果。只有從根本上真正端正教學思想,認真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嚴格按教育規律辦事,才能真正做到減負增效,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課程標準》
[2]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3]葉瀾教授的《重建教學過程觀》
[4]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