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世紀英國奉行的“光輝孤立”政策是一種基于地緣政治理論,通過均勢尋求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對外政策。本文通過對該政策形成與破產的研究,可以發現英國在調整其對外政策時大致遵循地緣環境判斷,國家利益界定,外交手段選擇的三段式思維。該思維模式是現實主義對外政策制定邏輯的典型代表,對我們理解今天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政策仍然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光輝孤立 現實主義 國家利益
作者簡介:韓略,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中圖分類號:D85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61
英國在19世紀一直奉行“光輝孤立”政策。該政策的具體含義是英國不參加任何正式固定的同盟,在歐洲扮演“離岸平衡手”,通過扶持歐洲大陸上的弱勢強國對抗崛起中尋求霸權的國家,以維持其在歐洲擁有的優勢地位不受挑戰,從而追逐海外殖民利益。“光輝孤立”政策的具體操作可以概括為:通過分析本國所處的地緣政治環境和本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理性地界定本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定位和國家利益的范圍,進而確定本國對外政策的目的和達成這一目的的手段,最終通過反復的外交實踐及公開表述使他國獲得相應認知。
一、現實主義對外政策的邏輯
(一)地緣環境是出發點
地緣環境由一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與他國實力對比決定。這里的地緣環境定義不僅包括客觀要素,如與其他國家的距離、綜合國力對比、政治經濟模式,而且包括主觀要素,如與其他國家間的意識形態異同、敵友關系感受等。一國的地緣環境是在本國與其他國家間的互動中確定的。一國的崛起可以成為制衡第三國,進而維護本國利益的因素,也可以成為挑戰本國利益的因素。地緣環境是國家間權力分配的環境。權力是支配他人意志和行動的控制力。明確本國在國際體系中是權力的行使者還是行使對象,是該國合理界定國家利益的出發點。只有從本國地緣環境實際出發制定對外政策,才能避免產生權力上的錯誤認知。過高地估計自身的權力會招致利益受侵犯強國的打擊,過低地估計自身的權力會限制自身的發展。
(二)國家利益是目標
現實主義認為,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觀法則的支配。①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形成和鞏固的時期,國家間的關系遵循叢林法則,彼此間的互動屬于零和博弈:沒有任何經濟利益可以憑空獲取,沒有任何安全可以仰賴他國的保證。國家間的利益分配完全建立在權力對比之上。國家越強大就能占據越多的權力,而掌握越多的權力就意味著可以獲取越多的國家利益。獲取越多的國家利益就可以發展得越強大。在這樣一種循環模式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各國為求生存和發展均從現實主義出發,將謀求國家利益作為唯一的國家目標。
(三)實力是保障
現實主義強調權力,權力的取得以實力為保障。沒有實力尋求權力是空談,擁有實力即使不公開追逐權力也不會遭到他國輕視。特別是在帝國主義階段,國家間的利益按照“資本”和“實力”分配。一國的實力越強,地緣政治環境就越有利,在處理對外關系時的政策選擇也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一個不存在超級強國的國際政治結構極易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導致國家間權力關系逆轉。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權力格局就會發生結構性變動。因此,一個沒有超級強國作為中心的權力格局是不穩定的。在一個有超級強國的國際格局中,強國可以作為中心發揮調配與制衡作用,其他國家實力的改變不會引起格局結構的質變。實力是超級強國能夠發揮這種調配作用的基礎。一個奉行現實主義對外政策的國家,無論想維持還是想改變自身的權力,都需要相應的實力作支撐。
二、“光輝孤立”政策的歷史演變
18世紀末到克里米亞戰爭結束的這段時間里,以坎寧、卡斯爾雷和帕默斯頓三位英國外交大臣為代表的英國政治家逐步確立起英國對外政策中的 “光輝孤立”原則。卡斯爾雷認為,中歐的強大乃歐洲穩定的前提,法國和俄國是未來可能與英國一較高下的強國。因此英國為維持均勢,對外政策長期以“鞏固中歐,遏制兩端”為基調。兩端指的是法俄兩國,是英國一直提防和遏制的對象,但英國作為遠離歐洲大陸沖突現場的局外人,并不想卷入其中,更不想與俄法一決高下。普魯士和奧匈帝國作為中歐的弱勢強國,是英國維護中歐穩定的砝碼和利用對象。接替卡斯爾雷出任外相的坎寧指出,英國的國家利益與長期介入歐洲是矛盾的,英國要保留視情況選擇策略的自由。在坎寧看來,盟國只是輔助性的,甚至根本無此必要。因此,坎寧在處理對外關系時與他國的關系反復無常,從不與他國結盟,只通過口頭威懾對他國行為提供指導。帕默斯頓在處理英國的對外政策時更加靈活。他在解釋英國的國家利益時有一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克里米亞戰爭后,英國作為既得利益者更加不愿意插手歐洲事務而只關心海外利益。而俾斯麥通過構建復雜的聯盟體系維持歐洲大陸的穩定,一定程度上使“光輝孤立”的運行效果更加凸顯。由于英國不能容忍低地國家被大陸強國控制,因此不接受法國的拉攏而寧愿看到普魯士壯大。作為中歐的弱勢強國,奧匈帝國一直以來都被英國視為對俄國向黑海海峽擴張的制衡力量。隨著奧匈帝國國力衰落,其對于英國的價值日漸衰微,而此時的普魯士則快速崛起,成為英國新的扶植對象。1875年近東危機爆發,土耳其作為歐洲三大緩沖區之一,維護其完整對于英國避免直接與歐洲發生沖突十分重要。1877年俄土戰爭爆發,英國威脅俄國,若其占領君士坦丁堡的話就與俄國斷交。1885年索爾茲伯里上臺后不贊成英國與歐洲大陸的糾紛有任何瓜葛。該時期英國在執行“光輝孤立”的過程中沒有與他國締結任何正式的同盟關系,但是一直根據本國的國家利益積極參與權力的分配調整。
1890年俾斯麥辭職,德國新宰相卡普里維提出追求“陽光下的土地”,與英國的國家利益直接沖突。隨著德國的實力增強,英國在維持均勢上開始力不從心。其對外政策的靈活性也逐漸喪失。1897年德皇稱:“德國的未來在海上。”1898年德國通過《海軍法》后海軍力量迅速提升,不斷挑戰英國的“兩強標準”。這一時期歐洲各國的矛盾空前激化,也使英國由于此前一直置身歐洲事務之外而面臨被邊緣化的尷尬處境。因此,英國不得不開始在歐洲尋找結盟伙伴。遏制俄國的共同目的使英日接近。1902年,英國拋棄了近百年的“光輝孤立”與日本簽署了《英國和日本第一次同盟協定——關于中國和朝鮮的協定》。
三、“光輝孤立”政策失敗的原因
(一)地緣環境惡化
19世紀初,英國作為一個島國遠離歐洲大陸。強大的海軍使英國雖然在陸軍上實力不足以干涉歐洲大陸,但在海外卻相對其他歐洲強國擁有絕對優勢。隨著造船業的發展,各國相繼建立起本國海軍,與大陸相離已經不能作為在地緣上免于卷入沖突的安全保障。德國的統一從本質上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而英國并未意識到這種地緣環境的質變,仍舊按照“遏制兩端,鞏固中歐”的思維調整歐洲權力格局。此時的“孤立”對英國而言不再是維持均勢的力量源泉而成為保守主義維護既得利益的目的。結果就是德國將整個歐洲均勢格局引向不可逆轉的崩潰。另一方面,德國越是發展,英國的中心地位就受到越大的挑戰。等英國希望對歐洲權力格局進行調整的時候,各國的利益關系已經過于復雜而難以協調。
(二)國家間利益關系調整
英國前期之所以能夠靈活執行“光輝孤立”,在各大國之間自由地配置權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國當時的國家利益游離于歐洲大陸之外,使得各國與英國無結構性矛盾,隨時都可以在歐洲問題上與英國達成共識。19世紀70現代以前,歐洲大陸上的各國由于領土上的鄰近天然地產生出對彼此的不安全感。英國因此可以孤立于歐洲的沖突之外,既不與任何國家結成長期穩定的同盟,也不與任何國家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從而能夠對歐洲的權力結構進行“離岸平衡”。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各國開始將國家利益的重心向海外殖民地轉移,使得英國與歐洲各國的國家利益出現重合。這一時期也是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階段,各國的國家目標就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唯一的道路就是對原料市場、銷售市場和投資市場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德皇威廉二世明確指出,德國要追尋“陽光下的地盤”,首先就要發展海軍以取代英國。這種矛盾使兩國必然要通過一場決戰分出勝負。德國組建了軍事同盟后,英國唯一的出路就是放棄“光輝孤立”,尋找遏制德國的盟友。
(三)國家實力下降
英國是最先開始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革命極大地提升了英國的生產力,造船技術的快速發展使英國擁有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軍。憑借這樣一支海軍,英國將自己的國家利益定位在海外。德國統一后英國遲遲不對其進行遏制的原因,除了英國當時對外決策者的思想麻痹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德國雖然日益強大,但是英國依然對德具有相對優勢。這種實力上的優越感使英國認為,只要英國仍處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以英國為中心的均勢就不會發生根本變化。但是英國忽略了德國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發展速度已明顯快過自己,最終的超越只是時間問題。正是英國的這種既得利益者心態造成其缺乏創新和進取動力,最終相對地衰弱了。這種衰弱的結果就是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英國對歐洲的政治干預效果越來越差。多數情況下,由于實力不足,英國僅在口頭上威脅。當真正需要出兵時,英國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這進一步使得英國的干涉威信下降,各國在決策時逐漸拋棄和孤立英國,使得英國在歐洲權力格局中逐漸被邊緣化。
(四)執政理念的惰性
英國政府執政思維的惰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生產方式的惰性。英國憑借第一次工業革命擁有了當時世界第一的工業生產力和最廣闊的殖民地。通過掠奪殖民地,英國快速積累了大量資本。這種生產方式令英國安于現狀而逐漸喪失創造力。第二次革命爆發后德國和美國通過創新生產技術,快速地提升了生產力,大大地縮小了與英國的實力差距。二是外交上的惰性。英國長期奉行“遏制兩端,鞏固中歐”的外交思維,使其在敵友判斷上逐漸產生惰性。德國借助第二次工業革命快速崛起,且對改變當前殖民地劃分更為迫切,而英國依然在世界上四面出擊,打壓法國和俄國的海外勢力,分散了對付德國的力量。三是對國際形勢感知的惰性。英國“光輝孤立”政策之所以能夠順利實施,前提是英國早期憑借地緣優勢實現了國家利益游離于歐洲大陸之外。此時的國際主要矛盾也轉向在世界范圍內爭奪殖民地,而英國在這一點上并沒有足夠清醒的認知。
在資本主義國家不斷競爭的國際環境下,國家處理對外關系時普遍奉行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對外政策的制定以地緣環境出發點,以國家利益為目標,以國家實力為保障。“光輝孤立”政策雖已終結,但其揭示的現實主義思維模式依有參考價值。我國在處理對外關系時要吸取英國失敗的教訓,打破僵化思維,積極主動地應對各種情況。
注釋:
①[美]漢斯·摩根索著.徐昕譯.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8.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奈著.張小明譯.理解國際沖突:理論和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美]漢斯·摩根索著.徐昕譯.國家間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4][美]亨利·基辛格著.顧淑馨譯.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