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紅+劉真銳



江西省是我國主要產棉省份之一,年產量10萬噸左右,屬長江流域棉區,棉區主要分布在贛北的長江九江段南岸和環鄱陽湖地區,該地區棉花產量占全省產量三分之二以上。全省棉花產地儀器化檢驗量從最初的1萬噸左右到最高峰時的近10萬噸。
幾年來,江西省棉花儀器化檢驗覆蓋率穩步上升,棉花儀器化檢驗質量數據具有較好的代表性。下面就以江西省近幾年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數據為基礎,對儀器化改革后新的色特征級指標和儀器化改革前的棉花品級指標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比較棉花質量變化情況及其價值變化情況。
顏色級調整之前,江西棉花品級質量統計數據
江西棉花的品級分布范圍主要集中在3~4級,2011/2012棉花年度江西儀器化棉花公證檢驗數據中平均品級為3.36級,其占比為99.07%。2012/2013棉花年度江西棉花平均品級為3.72級,其占比為97.9%。2011/2012年和2012/2013棉花品級指標統計情況分別見圖1和圖2。從這兩年的數據可以看出,品級3~4級的棉花占比達到九成以上,是絕對的多數。
從紡織企業購買原材料和配棉情況來看,由于江西本土大多是3~4級棉花,紡織企業和棉花加工企業也大多是中低端產品,企業采用本地棉花采購成本會更低,所以江西企業也大多是使用3~4級棉花。
顏色級調整之后,江西棉花色特征級質量統計數據
受長江流域氣候、土壤等條件的影響,我省棉花顏色級主要集中在白棉3級、白棉4級和淡點污棉2級。在全國主產棉省區中僅比湖北略好,與安徽、湖南基本持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由此也能看出,長江流域棉區的棉花在顏色級指標上遠差于黃河流域和西北棉區,棉花價格受其影響較大。
2013/2014棉花年度淡點污棉1級和2級占全省棉花檢驗量的89%,其中又以淡點污棉2級占比最高,達到60%以上,白棉占比不到11%,其中絕大多數是白棉3級(見圖3)。由于該年度是顏色圖首次使用,各個級別的分類分檔線有所側重,沒有考慮到江西棉花的實際使用價值,導致部分白棉3級以及白棉4級的棉花劃分到了淡點污棉2級之中,從而降低了該部分棉花的使用價值。
2014/2015棉花年度顏色級指標主要集中在白棉3、4級和淡點污棉1、2、3級這5個級別之中,其中白棉3級和白棉4級的占比達到一半,淡點污棉3個級別加起來也正好是一半(見圖4)。其中又以白棉3級的占比最高達到38%。該年度顏色圖進行了微調,但是調整的方向是修改了類型線和等級線,對一些顏色級落在邊緣上的數據進行了修改,特別是以前一些22和31、31和41比較模糊的數據進行梳理劃分,新的顏色圖就江西的情況而言,更加適合江西棉花的實際情況,在數據的使用方來講,收加企業和紡織企業也表示和以前的使用習慣有了很好的對接,目光雖然有所調整,但是沒有產生大的不適應性。
2015/2016棉花年度顏色級指標延續了上年度的情況,仍然是白棉3、4級和淡點污棉1、2、3級占比較高,其中白棉3級仍然占比最高,一個級別的份額達到了32%,緊接其后的是淡點污棉2級,份額也達到了30%(見圖5)。至于類型方面也還是白棉和淡點污棉各占一半的局面。
結論
1.顏色級取代品級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由于感官檢驗存續的時間太長,而顏色級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各方接受難免需要一個過程。
2.顏色圖的制定是針對所有流域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棉花,必須全面和統一地考慮各個地方棉花特點來進行類型和等級的劃分。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佐證,更重要的是數據的各個使用方能夠廣泛地接受。
3.通過最近幾年的儀器化檢驗以及對企業的培訓,我們了解到各方對于顏色級指標接受的程度相對較高,儀器化檢驗的結果比過往感官檢驗更加準確,人為因素更低。和品級時代相比,從品級的7個等級到顏色級4個類別13個等級,等級劃分得更細致了,能更好地體現不同品質棉花的價值。
(作者單位:江西省纖維檢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