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不斷擴大,對于世界各國來說走經濟國際化的道路己成為必然的選擇,我國當然不例外。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首先面臨的就是區位選擇的問題,因此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
我國企業經過改革開放后三十八年的發展,特別是隨著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仍處于起步階段,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區位選擇的好壞直接影響今后企業的海外投資收益、效果,所以我們需要關注在區位選擇上的問題,并積極研究應對策略,從而可以使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更加健康發展。
1 區位選擇中存在的問題
1.1 區位分布總體上集中,投資風險難以分散
我國企業的區位選擇是一個漸進過程,經歷了由近及遠、由熟悉及陌生的發展趨勢。我國企業在選擇區位時具有趨同的傾向,過分集中于一些國家或地區,分配不合理。
首先,過于集中的布局造成了企業間的重復建設,自相競爭,不利于全球范圍內的平衡發展。在對外投資中的一些熱點市場如美國,以及熱點項目上會出現為爭奪某一項目而相互壓價、惡性競爭的苗頭。例如,我國對香港地區的直接投資數量明顯高于其他國家(地區),我國在香港的服務業競爭很是激烈,經常會出現有的企業談了數年的項目,被后去的國內同行企業以接受對方更為苛刻條件為代價而搶走的情形。
其次,過于集中于發達國家容易造成投資成本的過高,企業效益降低。發達國家的生產資本非常成熟,這些國家的土地、廠房、礦產資源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價格昂貴,這會導致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一些企業在對于自身及東道國投資環境沒有非常清晰的了解的情況下盲目投資,往往會給企業造成很大的損失,甚至對外直接投資止步于此。
再次,這也不利于我國與更多的國家發展友好關系,以及分散投資風險。我國企業的“走出去”不僅使得經濟走出去,更使得我國文化思想的“走出去”增加我國在世界的影響力。經濟的發展,國家的強大,讓我們的思想文化也更加被世界所接受,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流行,是我們走出去的結果。雖然現在世界和平發展是主要趨勢,但是各地并不都是平靜的,中東、非洲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局勢并不穩定,使得對外投資與國內投資相比存在很大的風險,我國過于集中的區位分布一旦這些東道國發生危機將嚴重影響我國的海外投資。
1.2 投資主體中國有企業比例遠超民營企業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以及缺乏促進私營企業成長的有效的政策、體制和資本市場的條件,多數大型企業仍是國有或國有控股,私營大企業的數量非常有限。所以,能夠具備走出去實力和條件的企業仍以國有企業為主,國有企業資金雄厚,實力強大,國有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可以集中國家的財力實現在國際市場上的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投資。特別是一些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資源尋求型投資民營或私營企業很少,因為他們一般不具備在資源領域的投資實力,這反映了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水平太低,亟待加強我國地方和民營企業的發展。
1.3 對投資企業的相關服務發展不足
融資服務、中介服務不足。西方國家在產業“走出去”的早期階段,服務業也跟著一起“走出去”,比如銀行、律師、會計師事務所等, 但當前我國的這些服務并沒有實現走出去,不能為我國企業提供很好的服務。企業在并購前需要做可行性研究和調查,但是目前我國國內嚴重缺乏本土的中介機構參與,不得不委托國外機構做。而國外的機構對我國公司的情況,所以得出的效果也不令人滿意。這導致了很多國內企業在“走出去”之前并沒有對投資區位的影響因素有很清晰精準的把握,戰略定位也不完整和準確,這導致了許多企業的海外投資失利。
1.4 政府服務嚴重不到位
雖然我國政府在積極轉變職能,也在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但是,政府在具體提供服務方面仍做得不足。政府未提供專門的信息部門為企業提供的法律、政策、信息、技巧等方面的服務,因此企業對投資目標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國情了解不深,對當地市場活動適用的法律、制度及習慣辦法知之不多。這使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區位、行業選擇上帶有盲目性,不能根據內外條件的變化適時地加以調整和完善。由此造成有投資信息就蜂涌而上的混亂局面,以及由于對虛假信息缺乏識別能力而陷入盲目投資的困境。
2 我國企業的應對策略
(1)企業在對外投資的向區位選擇中要多元化發展
我國企業在對外投資區位選擇中一方面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在發達國家進行投資,另一方面要根據自身優勢擴大在亞非拉等周邊發展中國家投資。經濟開發程度高,經濟實力強的國家,有利于吸引外資,我國企業也會選擇在開放程度較高,經濟發展水平好的國家進行投資,因為這些地區經濟開放程度高,市場容量大,購買力強,科技發達,技術領先,并且產業的聚集為市場和技術尋求型投資的企業提供了最好的環境。同時,我國企業對外投資也會傾向選擇與自己文化相似性大有歷史淵源的東南亞地區國家進行投資。
(2)政府鼓勵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目前,我國對外投資的主體中民營企業的實力還是比較小,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大力鼓勵大企業與中小企業聯合,并由大企業向中小企業提供術、資金和信息等條件,以此帶動中小企業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如學習美國經驗,建立中小企業發展中心,對高科技的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援助及實行中小企業技術轉讓計劃等。
(3)政府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支持政策及服務
政府需要轉變職能為企業提供完善到位的服務,建立高效靈活的決策機制,簡化對外投資審批手續和環節,取消多頭管理制度,建立統一部門進行協調管理,避免政出多門。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稅收、金融、保險等方面政策支持,如我國的各政策性銀行、援外優惠貸款等可以為我國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項目提供融資扶持,完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等。
(4)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我國許多企業缺少自己的技術和品牌,要想真正立足于國際市場,提高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樹立品牌形象將是十分重要的。在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企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特別要注重培育技術和品牌優勢。加快關鍵技術研發,推進產品結構升級,不斷開發新材料、新能源、新配方、新方法,從而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
參考文獻
[1] 程惠芳,岑麗君.FDI、產業結構與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研究[J].經濟研究,2010年第9期:17-28
[2]Yi Zhang, Unravelling the Complex Motivations behind Chinas FDI. Tjalling C. Koopmans Research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2009: 09-02
[3]霍析.中國企業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技術進步效益研究[J].企業經濟,2016(1).
[4]何小鋼.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特征、動因及其優化政策[J].國際貿易,2015,12.
作者簡介
王雪芳(1985-),女,山西省晉中市,天津財經大學,研究生(碩士),國際貿易,天津市和平區新華職工大學,助教,研究方向: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