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繼允
摘 要: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有利于提高音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音樂素養與音樂興趣的完善與發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簡要概述了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的效果,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進行創新教育的有效方法,以期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增強其創新意識,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音樂;創新教育;方法;效果
創新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創造型人才的教學目的,其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在相關教學活動之中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對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1]。小學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素制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小學音樂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提升其教學水平,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所在。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創新意識,最終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推動小學生全面發展。
1 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的效果
1.1 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題地位,以學生興趣為教學出發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2]。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自身身份的轉換,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給予學生自由的空間,為其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提供了機會。基于此,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均能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較之傳統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教學質量大幅度提升。
1.2 激發小學生的音樂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由于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只有切實提高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興趣,才能有效展開相關教學活動,由此可見興趣的重要性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音樂教學需要以興趣為依托,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配以相應的練習,才能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教師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引進諸多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了解音樂和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從而激發其音樂學習的興趣。
1.3 增強小學生的創新意識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其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相關策略,增強其創新意識。小學音樂教學在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其教學過程中引進創新教育,能夠促進其學習與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為其日后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2 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的方法
2.1 營造美妙的教學環境
小學音樂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其更加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結合自身的審美意識和主觀經驗來完成相應的學習[3]。基于此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美妙的教學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學環境的展現可通過教師的布置和教學氛圍的營造來實現,并加以優美的音樂,將學生帶入美妙的音樂場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紅蜻蜓》的歌曲學習過程中,教師在上課前將教室進行布置,墻體布置涓涓流淌的小溪,并在溪水中輔以荷花裝飾,上面映襯著機智蜻蜓,同時教室天花板上可垂懸下飛舞的蜻蜓。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溪流的聲音,與教師的裝飾遙相呼應,為學生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氛圍。當學生置身其中時,教師為學生播放《紅蜻蜓》,使學生感受其中的美妙,在播放后教師開展相關教學活動,并要求學生在課后描寫學習感悟,記錄本次音樂課的心得體會,并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描寫如果自己是一只蜻蜓,飛舞在山水之間時的感受。
2.2 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
學生本應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是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忽略這一事實,而將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不足。將創新教育引入其中,對學生主體性地位提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依托,開展相應的互動活動,從而建立師生平等的互動機制,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以《竹竿舞》活動為例,教師為學生播放竹竿舞相關視頻,并對學生進行關鍵動作的指導,在此基礎上開展練習活動。練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自行組織練習活動,教師一改說教者身份,以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生之間,師生間互相監督,對動作不標準的給予指出糾正,從而形成平等互動的教學機制,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升。
2.3 開展啟發式教學活動
創新教育的開展需要一定的啟發式教學活動的支撐,傳統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樂理等基礎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4]。在創新教育過程中,教師注重啟發式教學模式的利用,從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小學生肢體語言較為豐富的特點,引進相應的音樂游戲,啟發學生進行一定的創新活動。以《蝸牛與黃鸝鳥》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在制定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或單獨或同學之間合作進行黃鸝、蝸牛或者葡萄架的模仿,模仿沒有統一的標準,學生以自身的生活經驗或者想象力為依據,配合自身的肢體語言完成相應的模仿,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2.4 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來源于生活實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中獲取素材為教學活動服務,進而提升創新教育的成效[5]。例如在《老爺爺趕鵝》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鵝叫的聲音,并引導學生體會趕鵝的場景。在此基礎上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模仿老爺爺和買鵝人進行對話,富有較強的生活氣息,使得學生在生活場景演繹中理解歌曲自身的精神情感表達,從而領會其中的精神韻味。同時在此基礎上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以生活實際為基礎,運用其創新思維模式,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形成一定的判斷能力。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創新教育適應了社會發展新形勢,將其引入小學音樂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有利于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激發小學生的音樂興趣,增強其音樂創新意識。在小學音樂創新教育開展過程中要注重教學環境的營造和學生主體性地位的確立,在此基礎上開展啟發式教學活動和聯系實際的教學嘗試,以此實現創新教育的實效性,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林文華.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的方法與效果[J].音樂大觀,2014,(13):82-82.
[2]鄭娜.淺議創新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8):178-179.
[3]明月輝.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學周刊B版,2014,(2):221-221.
[4]葉茂蘭.試論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的意義與策略[J].教師,2013,(32):93-93.
[5]王慶明.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探討[J].現代企業教育,2015,(2):346-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