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柳+薛建海+龔煜
摘 要:通用航空器維修專業針對如何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滿足現代職業教育對人才的要求,滿足通航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提出基于“課堂+車間”的通用航空器維修人才培養模式,并進行改革和探索,助力通航維修人才培養。
關鍵詞:通用航空器維修;課堂車間;人才培養
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探索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是高等職業院校一直努力的方向,并且在眾多成熟專業中較好的實現了這一模式,對于具有鮮明行業特色,成立時間較短,國內缺少高等職業院校開展同類專業可供參考的通用航空器維修專業,如何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來滿足現代職業教育對人才的要求,滿足通航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通用航空器維修專業在建設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基于“課堂”+“車間”的通航人才培養模式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改革和探索,結合現有資源探索出符合行業標準,我國通航現狀,高職教育基本規律的創新通航維修人才培養模式。
1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1、依據行業標準的專業技能培養
通用航空的行業標準即為中國民用航空的相關規章,具體涉及四部法規CCAR-91部《一般運行和飛行規則》;CCAR-135部《小型航空器商業運輸運營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定》; CCAR-43部《維修和改裝一般規則》和CCAR-145部《民用航空器維修單位合格審定規定》。以行業標準為指導原則,結合調研的通航單位實際情況,得出通用航空人才培養的崗位任務分析表,確定通用航空器維修專業職業崗位。根據職業崗位知識、能力、素質的特點,充分考慮學生職業生涯考取CCAR66部執照的需要,依據行業標準CCAR66部ME-PH,ME-TH,ME-PA三種基礎執照考試大綱要求,結合部分企業員工培訓大綱及實際工作要求,分析通用航空器維修人員素質要求,確定9個教學模塊,實踐性教學內容不低于50%,學生通過這些模塊的學習,職業素質和崗位職業能力得以提高,掌握維修人員執照基礎部分航空機械(ME-PH,ME-TH,ME-PA)方向的必要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為適應通用航空生產一線工作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礎。
2、面向通航企業的差異性培養
通用航空企業機型種類多,針對當前國內民用直升機的快速發展,在滿足行業標準的基本專業技能的培養下,重點面向通航企業核心與綜合能力的培養。選取市場占有率較高的中、小型直升機型和小型固定翼飛機開設機型維護選修課程,學生可根據就業方向、企業性質選取針對性課程實現定向培養。
3、注重行業基本技能與綜合素質培養
借鑒國外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基本技能,核心能力,頂崗實習三個環節中采用循序漸進、更新鞏固、熟能生巧三步曲的方式,高度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構建課堂車間教學環境,以案例或真實的任務來設計專業實訓項目,進行課程教學,在完成所有教學環節后,滿足企業提出的良好的專業基本素養、團隊合作精神和人文溝通的需求
2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理論與實操的無縫對接是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人才培養實踐中提出模塊化教學,在合理利用和改造學校原有的教學設備基礎上,加大投入力度購買設備,布置實訓場地,合理設置實訓項目。開展“課堂+車間”人才培養需具備進行硬件及課堂車間建設,開發配套教材,設計符合真實生產過程的教學情境。
1、課堂車間的建設
課堂車間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為便于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將專業教室建于實訓機庫內,并對專業教室進行改造,以盡量貼近企業一線工作場景為出發點,又兼顧理論教學的需求,將專業教室環境設計為理論教學區、實訓操作區、工具保管區、資料查詢區、分組討論區。多功能區域實現多功能多模式的融合教學。
2、課堂車間培養模式實踐
選取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特色的三門專業課程《R44直升機技術》《技術手冊的使用》,《通用航空器結構修理》,聘請企業專家為校外客座教師,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創新“課堂”+“車間”,“教師”+“專家”的合作教學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課程開發團隊,充分利用學校專業老師的教學經驗和企業技術人員的生產經驗,按生產實際過程編寫實訓項目。在培養方式上嘗試創新“課堂”+“車間”的教學模式,淡化理論課、實訓課的界限,由教師理論授課,企業專家實訓操作,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和現場教學,按照生產的要求和職業實踐的過程來創設學習情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貼近企業人才需求。在實訓項目開展過程中,學生完全按通航公司的維護方式來完成工卡,請通航工程師在生產現場直接指導學生。將企業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直接傳授給學生,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真正做到 “學以致用”。
在課程實施安排計劃中,將相關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排在同一學期,實現了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有效銜接。課堂教學包括了課程內容的選取,授課教材的整理,選取不僅適應通航公司工作需要,也滿足通航業發展的專業課程,自編教材,在教材的每個章節增加相應的實訓項目,并按照通航公司的維修工作模式編制成相應工卡。車間教學包括了能夠體現課程基本技能和生產技能的實訓項目的設置,實訓項目的實施化過程,項目工單化和質量評定具體化。期望在課堂中解決技能需求的理論知識,通過具體的實訓工單的完成強化崗位需求的基本操作技能,從而達到知識掌握和技能熟練的程度。“課堂”+“車間”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不僅熟練掌握理論知識結構,并能較快地轉化為生產能力。通過模擬生產單位的項目操作,熟悉維修過程,培養了按工單操作,自主查找手冊,獨立解決問題的專業的工作能力。
3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
1、實現專業課程體系的五個一致
通過充分調研企業各類需求,并引入企業專家、骨干一起設置課程、編寫教材、制定實訓方案等,并因為外部資源的廣泛性、可持續挖掘性,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在持續不斷的得到更新、補充、提升。這種協同各方力量來制定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模式使得我們的課程體系實現五個一致,課程模塊與崗位能力的一致性,課程內容與生產實際的一致性,校內實訓與企業工作的一致性,校內課程考核與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學校管理與企業管理的一致性。
2、實現理實一體化人才培養。
通過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溝通,根據企業的需求在培養規格、培養目標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實現了學生既重視理論知識又重視實踐動手能力的協調發展,使得學生的培養方向與企業的需要緊密銜接,相互匹配。在“課堂”既可以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做”的過程,也可以完成理論方面“教與學”的過程;在“車間”既可以完成“做”的工作,也可以完成教師從旁指導的“教與學”的過程。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平衡,又可以靈活的轉換“車間”與“課堂”的概念,實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過程。
3、滿足企業綜合型人才需求
我國通用航空人才緊缺的現狀,我國通用航空企業中存在不少維修人員身兼數職的現象,即部分維修人員在完成一線維護工作的同時,還要兼顧生產控制、維修質量管理、技術資料管理、培訓等工作。課堂+車間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學生維修技術應用能力的同時兼顧培養學生維修管理能力,滿足通航企業綜合性人才需求。
4 結束語
我國通航業起步晚、發展慢,目前存在公司多、機型雜、人員少等諸多問題,要解決通航發展瓶頸,縮短維修人才培養周期,規范培養通航維修人才標準,需不斷完善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助力中國通航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萬敏.行業標準與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5.
[2]李海東.黃文偉.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研究.廣東教育:職教,2016.1.
[3]董馨.吳薇.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