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東+李更
摘 要:本文對武術服飾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并對武術服飾的發展史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通過對武術服飾發展史的研究,得出武術服飾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既能適應各年齡層需求,傳統又現代,同時也能集中體現武術運動的特點。
關鍵詞:武術;服飾
武術過去稱國術,是我國燦爛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源遠流長,歷久不衰,武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智慧,歷史的結晶,是世界體壇的一枝奇葩。我們修習武術,是讓我們從身到心、由內到外、氣壯神足,安然自勝。這是歷代沉淀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寶。我們要尊重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熱愛自己的傳統體育項目,吸收和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激勵我們民族自豪感。武術套路的單練、對練、集體練習,表現武術的造型美、勁力美、節奏美和韻律美以及攻與守的協調美,表演可以獲得身心愉悅的效果,欣賞之中,人們不僅陶冶了情操,愉悅了身心,而且也培養了高尚的品格。使武術產生了特殊的藝術價值取向。武術服裝也是人們保留傳統、繼承傳統、體現武術特性的文化標志。
1 武術服飾簡介
武術服飾作為武術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服飾含有豐富的內涵和精深的哲理,品味到底蘊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武術服飾展示武術演練的造型美,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武術演練通過武術服飾可表現人的精神內在美,窺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輝煌,同時武術演練搏擊的美通過豐富多彩的武術服飾演繹,使人們在欣賞武術技術動作的同時,領略武術所蘊含的更深層的寓義。武術服飾從原始社會、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的演進,乃至近代的發展以及現代武術競賽《規則》推動下的發展成形,整體特征都沿襲了中華民族傳統服飾的諸多特征。長衫馬褂、中式套裝、小棉襖等是中國服飾文化的代表,即對襟衫、大腳口褲子、立領、在領口、滾邊、盤扣等細節中隱射出了華夏民族深厚的哲學思想、超然的審美情趣以及“天人合一”的至高精神追求。一字扣、鑲、嵌、滾、宕、盤、釘、勾、繡”等具有鮮明中華民族服飾風格的獨特技藝。
2 武術服飾發展史
武術服裝是華夏民族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明標志。所謂“華夏”,“華”為服章之美,“夏”為禮儀之大,是一種禮儀服章的體現。中國作為“衣冠上國”,是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武術服飾是具有獨特民族風貌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最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的服飾。武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運動項目,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武術服飾伴隨著武術的產生而產生,據有關史料記載,可從武術服飾的發展來看,《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奴隸社會時期人們練習吐納功時就著寬松對門襟、束腰長袍。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春秋戰國時期,衣服的款式空前豐富,主要表現在深衣和胡服上。胡服一般由短衣、長褲和靴組成,胡服的特征是衣長齊膝,褲子緊窄,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衣身緊窄,便于游牧和射獵。趙武靈王為強化本國軍隊,在中原地區首先采取胡服作為戎裝。使“習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國服飾變化的總體傾向。“胡服騎射”之“胡服”首先是為便“騎射”,也便利了人們的生產勞動與其他社會活動,這就強化了服飾的實用功能。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融合,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來,轉變了民風民俗,促進了民族向心力、國家凝聚力的形成。戰國時期莊子則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劍服,因此儒服又成為后世的道袍。儒服和劍服成為華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漢服基本服制。在秦代,“手博”競技已較為正規,比賽時有裁判,有了一定的服裝及比賽場地。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了一件木篦,其背面有彩繪的“手搏”場面。漢代以后,以體育運動形式出現的武術比賽大為增多,在鄭州的新通橋漢代畫像空心墓磚中有一“對刺圖”。1971年秋,在河南省唐河縣一座漢墓的畫像石中,發現一幅“擊刺圖” [1]。從以上幾幅木篦、墓磚、畫像石中不僅看到攻防格斗技術的提高,也看到了武術服飾的發展逐漸由簡單到繁雜的變化發展。
明清時期武術分為演武和比武兩種形式,明清是中國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器械與拳種的技術體系已經形成,且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2]。武術名家云集,專著眾多,武術流派紛呈。器物技術的實物形態包括器械、服飾和習武場所等。明清武術將以技擊為主的武術與中國傳統的氣、韻、神、閑等特征相結合,注重追求內在的自我充實和外在的神意表現,包括內在的感受美和外在的形象美[3]。自滿清入關建立清王朝后,即頒發了一道法令——剃發易服令, 即“更改發式和衣著”,從此,以漢族為主的中原各民族開始穿上了一種新衣服--馬褂。清初,穿馬褂僅限于八旗士兵,男子穿用馬褂的習俗已盛行,青年喜歡穿著馬褂以示武勇。以后,由于清帝提倡騎射,成為一種“禮服”。馬褂作為少數民族服裝,早期出現于漢代,形成于隋唐時期,普及發展于滿清統一時期,在繼漢服、胡服之后統一近代的主要服裝。 在民間老粗布的馬褂適合練武,武術服飾以棉麻為主要原料舒適吸汗透氣。武術服飾隨著歷史不斷的變遷更迭,經濟發展,文化興盛創新。馬褂不僅引領著其他服裝領域,更以繼承、發展、內容不斷變幻于武術服裝之中。同時馬褂也推動著武術服裝走出國門,屹立世界,促進武術的娛樂化和藝術化轉向,以求達到形神合一的境界,明清時期,武術發展的特點和影響是它作為一種典型的東方運動形式,武術的攻防格斗的哲理性與養生修養的健體性的和諧統一。
到了近代,隨著“國術”這一提法的提出,使武術在民國中期掀起一個高潮,民國時孫祿堂、李書文、尚云祥、霍元甲、劉百川等一代宗師的出現,是中國武術發展的一段黃金時期,武術地位大大提高,武術服裝自然得到了關注。民國初期的練武圖片中可以看到著裝是寬衣緊袖口、對襟杉、一字扣、布鞋。象征天人合一,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充分體現了具有東方哲學意蘊的剛柔之美。無論是顯示斗智較勇的對抗運動,還是武術功力與技巧的競賽表演套路,集修身、養生、攻擊和防衛于一體,都會給人以美的享受。體現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近幾年來,武術由于它的健身性和造型的藝術性、易于接受的樸實性,使它成為現代人們閑暇娛樂健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起到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武術服飾及體育服飾逐漸向實用、時尚發展,武術運動有了飛躍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在祖國大地上,每天有千百萬人進行武術鍛煉。武術服飾已經成為傳播的載體之一,涵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要素,確切地將武術內在現象的形式表達了出來。人們在閑暇時間進行武術的切磋、交流,研究武術服飾的繼承與發展,更好地促進了武術的繼承與創新發展。
3 小結
武術服裝繼承于歷史,作為專有服裝產生于歷史各時期,形成于歷史的近代時期。作為專有名詞出現于新中國時期,武術服裝的形成發展及其變化,深受歷史各時期的戰爭變化之影響,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探索和追崇從而創作出具有豐富思想與藝術內涵的武術服飾,武術服裝體現武術文化。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繼承。武術服裝的演變過程,理應隨著時代發展賦予新的內涵。武術服裝未來發展方向應該是適應各年齡層需求,傳統又現代同時能集中體現武術運動的特點。比如,不同拳法有硬有軟,競技和非競技,表演和對抗等對服裝款式的要求都不一樣。“甚至我們還考慮從色彩上、款式上區分青少年和中老年。要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推陳出新,把傳統與現代融合,創造出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需求的服裝。要形成既具有時代特色又蘊藏深厚文化的藝術設計風格,需要不斷的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服裝設計師只有長足于中國傳統文化,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將中國元素進行感性的運用與理性的重組,融人多種藝術風格,才能創造真正的中國風格。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與藝術是一座蘊藏豐富的寶庫也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促進武術服飾社會化、生活化發展,進而推動武術文化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習云太. 秦漢三國時期的武術(上)[J].中華武術,1985,10.26
[2楊亮斌. 女性在明清武術發展中的作用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4.
[3]郝志勇. 明清武術文化形態及其價值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
作者簡介
王學東(1965-),女,河北省唐山市豐潤縣,專業教師,副教授,學士學位,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