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玲
摘 要:本文探討了中國馬拉松運動目前的現狀,關注馬拉松運動在日漸流行與熱度表面之下,被熱鬧的表象所掩蓋的的深層次問題,提出中國馬拉松健康發(fā)展需關注的細節(jié)問題。
關鍵詞:馬拉松;熱度;細節(jié)
近幾前中國馬拉松運動發(fā)展井噴式增長,全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每個省都有了自己的馬拉松比賽,據最新的中國田徑協會公布的數據,2016年,共有馬拉松賽事294場,其中僅有34場10公里及以下的比賽,其它都是全程、半程和超馬比賽。整體看來,現在的馬拉松比賽多、長距離多,馬拉松也比單一的路跑向路跑、越野、定向跑結合方向發(fā)展,女子馬拉松也從無到有一枝獨秀。從這里可以看出,從2014年,國務院下發(fā)《半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取消商業(yè)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確實對馬拉松比賽的快速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比賽數目增長的還有馬拉松的參賽費用,從2013年開賽的深圳馬拉松全程200元、半程120元,拉開了中國馬拉松參賽費用的百元時代,以往50塊左右的馬拉松漸漸離我們遠去,相信未來的馬拉松參賽費只會越來越貴“越來越與國際接軌”。盡管如此,像北馬、上馬等熱門賽事,依然一票難求,馬拉松幾乎幾年之間就熱得如火如荼。
除了馬拉松比賽幾何級數地上漲之外,隨之上漲的是越來越多的參賽人數,幾乎所有非初次舉辦的馬拉松比賽都增加了參賽人數,而北馬和上馬這樣的元老極賽事則將比賽由全民路跑向全程比賽傾斜,北馬從去年開始只設全程比賽,相信今后隨著馬拉松運動的進一步推廣,純全程比賽會越來越多,馬拉松比賽也會由單純的全民路跑,變成多樣化的、分層次的賽事,滿足不同層次跑友的需求。
但是除此之外,我們更要看到在一窩蜂上馬的跑步比賽中,隨之而來的各種問題。首先,與比賽數量相對應的是,跑步比賽的賽事服務遠遠達不到要求。如此之多的跑步比賽,背后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商機。首先是比賽參賽費用的上漲,馬拉松比賽是所有體育賽事中參賽選手最多的,商業(yè)宣傳的效果顯然要好于大多數專業(yè)選手參加的賽事,而且相比于其它賽事,馬拉松是大眾比賽,也與我們宣傳的大眾體育發(fā)展遠景相符,因而會吸引更多商業(yè)贊助。
但是與此同時,馬拉松比賽的賽事相關服務并沒有有很大的改觀。從比賽規(guī)劃、賽事設立、時間安排、比賽路線、賽事宣傳、比賽報名、志愿者服務、安全救護、賽事氣氛、賽后安排等無論是重大方面到賽事服裝、垃圾處理等細節(jié)方面都有很多問題,誠然,我們也有像上海馬拉松、無錫馬拉松這樣受到跑者一致稱贊的比賽,蘭州馬拉松、鄭州馬拉松的口碑也相當不錯,而且這兩年的北京馬拉松賽事服務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整體看來,我國的馬拉松賽事服務水準依然非常普通,能達到國外馬拉松比賽水準的,十分之一都不到。2015年杭州馬拉松還沒比賽,就已經把完賽獎牌發(fā)放完畢的做法,一方面確實是賽事組織者的失誤,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顯示出國內對馬拉松的態(tài)度。甚至某些已經有國際金標、銀標標志的馬拉松賽事,賽事組織和服務也依然相當一般。
馬拉松不是其它的運動,它門檻低,參加人數多,廣告效應好,但是馬拉松畢竟不是一個適合所有人的運動項目。參加馬拉松比賽,尤其是全程比賽,需要長時間,科學且大運動量的訓練。而幾乎所有的比賽舉辦方、協辦方和贊助商,對于這一點的重視與宣傳力度都遠遠不夠。2014年和2015年,馬拉松比賽中都有5名參賽選手意外猝死,賽事中受傷的選手更是不計其數,馬拉松成了“最受傷的運動”。
馬拉松賽事與參賽人數的增長量,與事實上跑步人口的增長量不符。馬拉松畢竟不是一個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比賽,誠然,目前中國的全民體育較幾年前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畢竟對體育的愛好與熱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與動輒一個馬拉松賽事上萬的參賽人數成反比的,是專業(yè)體育人士預估的結果,據國家體育總局統計數據,2015年完成全馬的不足30萬人次,有10公里以上比賽成績,并且保持一周有一次跑量的人在中國不超過3000萬。而《領跑者》雜志整合各個馬拉松賽事的綜合成績,他們得出的數據可能更讓人喪氣——全中國2015年完成全馬的人數約為9萬人,2014年,這個數字約為7.5萬,2016年,相信這個數字肯定可以突破10萬人,但這于近過百場全程比賽而言,未來馬拉松市場的可能增長量已經慢慢達到飽和了。這一點也可以從跑步APP的發(fā)展也能看出端倪。2014年近百個跑步APP獲得注資,投資最動輒過千萬,各家紛紛開啟燒錢模式,而2015年僅有極少數項目得到投資,而2016年則正式成互聯網跑步熱潮退卻的分水嶺,賽樂跑、騰米跑跑等APP遭遇困境甚至死亡,連咕咚運動這樣的領頭羊的融資狀況也不樂觀。跑步APP遭遇困境,一方面是用戶體驗不佳,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原因,但是,跑步人口基數過低,才是互聯網APP跌入低谷的本質原因。線上遇冷,線下的馬拉松賽事的繁榮,還能延續(xù)多久?
究其原因,其實還是我國的馬拉松文化未能深入人心。賽事的組織者和當地政府都只把馬拉松當作一個商業(yè)目標,賽事組織者看中馬拉松所帶來的飛速增長的經濟利益,不肯花精力與財力在賽事的細節(jié)安排上,當地政府只是把馬拉松當成一張城市名片,希望以馬拉松引來更多人對當地的關注,以馬拉松帶動旅游業(yè)與其它產業(yè)的發(fā)展,都沒有把培埴馬拉松文化、提高群眾的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所以,我國的馬拉松雖然一方面看起來一哄而上熱鬧非凡,看實際參加比賽時,為了盡量減少舉辦難度,大多數馬拉松賽道經停幾個城市地標外,不是拉到市郊,就是在某片區(qū)域不斷地往返。我國馬拉松雖然比賽數量越來越多,卻沒有一個適合馬拉松初學者的超過六小時的比賽,像火奴魯魯馬拉松那樣不限完賽時間的就更不用想了。缺少馬拉松文化,跑馬只能成為特定人群的狂歡,馬拉松賽道上長年不變的觀者寥寥的場景自然也就不能理解了。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人們關注健康,參與體育比賽肯定會是長久的熱門話題。馬拉松雖然能吸引最多參賽者的比賽,作為一名馬拉松愛好者,更希望中國的馬拉松比賽能去掉浮華與喧囂,舉辦城市、賽事組織方、參賽者都能從細節(jié)出發(fā),辦好每一個比賽,讓馬拉松賽事健康發(fā)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