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照榮,揭萍
(1.海寧市公安局,浙江 海寧 314400)
(2.浙江警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智慧監所”:公安監管模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探析
——以海寧市看守所為例
□顧照榮1,揭萍2
(1.海寧市公安局,浙江 海寧 314400)
(2.浙江警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互聯網時代,公安工作逐步向信息網絡化、視頻高清化、系統集成化方向發展。看守所是集中羈押犯罪嫌疑人、保障刑事訴訟順利進行、開展邊緣人群“再教育”的重要場所,而“智慧監所”是當今社會發展下現代監管的必然要求。實現智能監管與社會防控、深挖線索、合成作戰、教育矯治融合互動是“智慧監所”建設的核心。“物聯網+”“監管+”“公安+”是“智慧監所”深入推進建設的目標。進一步提升“智慧監所”改革的建設成效和推廣價值,促進“智慧監所”長遠發展,必須追求“智慧監所”建設的實質,重視“智慧監所平臺”的打造,探索“智慧監所”建設模式,加強“智慧監所”配套機制建設。
物聯網+;智慧監所;路徑探析;海寧市看守所
近年來,我國公安監管工作按照“防控風險、服務發展、維護穩定、破解難題、補齊短板”的指導思想,有效維護了監管場所的安全和穩定。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大部分監所正面臨著監管手段單一、操作系統堆疊、人員素質不高、管理監督缺位的共同瓶頸。為努力適應“互聯網+”時代下現代公安監管工作要求,海寧市公安局積極融入浙江省公安廳“云上公安、智能防控”第一戰略,以“警種融合、聯動共享、科技應用、減負增效”為導向,搶抓監管改革試點契機,在全國首推集監區智能管理、信息互聯互通、網上履職督導、社會聯動共建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監所”改革項目。通過將物聯網等技術與監管工作的融合,進一步提升服務大局、服務管理、服務社會的能力。海寧市公安局的實踐證明,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打造的“智慧監所”,是有效推進現代化監管模式的有效手段,也是未來公安監管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公安打擊效能的提升,近年來關押量持續攀升,通過增加警力的監管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化管理需求。在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等新技術新理念帶來的社會變革下,監所科技化、信息化建設將是打開現代監管模式新格局的關鍵一步。
(一)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網絡強國”戰略,強調全國各行各業要把握歷史契機,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2016年10月11日,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公安綜合治理會議上,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再次強調了要堅持科技引領,提升政法工作現代化水平的理念。在此背景下,監管場所推行機器換人、智能管理的模式勢在必行。通過信息化建設促進規范化執法,服務公安大局,反哺公安業務是公安監管改革創新的必由之路。
(二)安全保障的管理需求。一方面,由于硬件設施落后、人員管理不到位,一些地方的監管場所出現了執法不公、管理混亂的現象,“躲貓貓”“喝水死”等輿論事件更是一度將公安監管工作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風口浪尖,嚴重損害了監管形象,也打擊了全體監管人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隨著犯罪形勢的變化,在押人員成分不斷復雜化,涉黑涉惡甚至鋌而走險的在押人員越來越多,劫持人質、脫逃、自殺、自傷自殘、團伙勾結事件在各地看守所時有發生。“智慧監管”從一定程度上以機器替代人力,能有效彌補人工誤差,主動預警和防止監所安全事故。
(三)人權保障的有力促進。2012年《刑事訴訟法》和新《律師法》頒布后,在押人員權益保障越來越得到重視。同時,在押人員也越來越趨于年輕化和知識化,人權保護意識強。“智慧監管”兼具在押人員操作平臺、民警監督平臺,通過在押人員直接聯系檢察官、律師,將人權保障制度從紙面落實到地面。加強公安監所在押人員合法權益的保護,體現了創建社會主義法治、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有力促進監管工作向法治化、效能化、人性化方向發展的必要條件。
(四)業務管理的高效提升。一是保障了監所履職,確保科學安排勤務,促使警務工作有效開展。通過科技手段倒查民警執法、輔警執勤,對于看守所這樣的高風險崗位來說,能有效防止違規違紀行為的發生;二是加快了職能融合,提升了綜合施策的水平,是提升公安合力的重要體現;三是提升了監管民警的整體素質,是實現“科技強管”的重要手段。實行“智慧監所”以來,海寧市看守所節約監管警力12人,時間成本壓縮20%以上,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在這種效應下,民警對“智慧監管”的接納度逐漸增加,全警科技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
“智慧監所”是一種依靠科技手段,以電腦智能擴容警力資源,以平臺流轉構建立體防控,以綜合施策推動融合互動,以聯動共建提升社會效應,讓監管工作越來越“聰明”、讓監管民警越來越輕松的現代化監管模式。通過“智慧監所”,看守所職能由“墻內盯死看牢”向“墻外主動服務”拓展,警種協作由“按需合成”向“聯動融合”轉型,推動了公安整體工作效能的提升。
(一)準確定位:“智慧監所”建設的出發點。改革是破解難題、補齊短板的金鑰匙,如果監所置身于改革之外,監所的創新發展無從談起。在監管陣地開辟突破口,撬動警務機制的改革,實現服務實戰、服務基礎和監所建設等綜合效能提升,是主動應對日益嚴峻的監管形勢和監所創新發展的迫切需求。海寧市公安局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實際、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傳統手段和科技運用相結合,對看守所的地位和功能進行了重新定位。
1.看守所是刑事訴訟的法定平臺。《刑事訴訟法》明確了看守所在履行監管職能中具有與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同等的法律地位。看守所既要保障在押人員的安全和權利,又要保障公檢法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是刑事訴訟的重要平臺。
2.看守所是大而強的專業警種。目前,海寧市監管民警總數已經多于刑偵、治安、巡特警等傳統大警種,僅次于交警,已經成為海寧市公安局的第二大警種。同時,當下看守所羈押的重刑犯、病患多,這就要求監管民警具備心理學、偵查學、管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確保妥善應對和處置監所內各類突發事件。
3.看守所是情報線索的資源寶庫。長期以來,監所僅作為羈押犯罪嫌疑人的場所,在押嫌疑人規避檢查手段、偏好作案對象以及活動軌跡、關系人信息等大量情報信息資源被忽視,這些情報信息對公安偵查破案和基礎補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看守所是深挖犯罪的第二陣地。監所在羈押人員管理中具有時間、空間、情感等方面的優勢,立足監管職能,監管民警通過教育轉化、信息研判、政策攻勢等管理手段,主動支撐基層辦案部門發現犯罪線索,開展案件深挖和檢舉揭發,提高“零口供”突破、擴線串并等偵辦效能。
5.看守所是公安人才隊伍的孵化基地。監所是治安防控的后臺、合成作戰的末端,與公安主業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通過智慧監所建設,著力培養民警改革創新思維,為愛鉆研、肯動腦、善創新的民警提供成長平臺,培養鍛煉一崗多技的多面手。
(二)融合互動:“智慧監所”建設的核心。
1.融入前沿科技資源,織密智能監管防線。以建設“智慧監所”為目標,融合應用互聯網、物聯網先進科技,取得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實現“機器換人、機器管人”,力保監所安全無事故。一是智能強警,安全“一網”可控。建成監管智能平臺,引入智能腕帶、高清數字監控、監室終端機等核心設備,用腕帶一對一綁定在押人員信息,通過監內近千處物聯網基站接收、計算和解碼處理,實現在押人員軌跡定位、業務狀態、視頻影像的同網管理。設定“單人滯留、心率異常、夜間離監、非法闖禁、跨監談話、新人入監、防拆異常”七大告警,對重大風險人員采用特殊標簽標記,做到特殊人員全程管控,重點事件實時預警,已發現并有效處置安全隱患31處。二是智能助警,權益“一網”保障。所內監室墻面均安裝智能終端機,設置購物、預約、投訴、醫療等若干版塊。通過“在線商店”“代收物品”版塊,實現在押人員自助購物和查看寄送物品,確保監內消費、收物透明化;通過“警務公開”版塊,在押人員可隨時預約所長、管教、檢察官、律師反映訴求;通過“心理評測”版塊,可以及時發現在押人員心理異常并跟進相應措施;“值班提醒”可以定時提醒值班人員刷卡簽到,防止睡崗脫崗、強迫代班等“牢頭獄霸”現象。2016年,通過智能終端機預約律師和檢察官若干人次。三是智能管警,執法“一網”規制。監管民警和臨時進入監區工勤,全部配發射頻工作卡,設置禁止區域,對擅自接觸身份敏感人員等情況進行自動報警并留存記錄,強化執法監督;利用工作卡定位、簽到功能,全流程掌握監管民警談話、進監、提訊提押等日常工作;引入手機信號智能偵測系統,杜絕手機入監、“跑風漏氣”;研發“自助提審機”,設置雙人指紋識別流程,對提訊、會見工作形成有效監督,做到工作可記錄、可量化、可回溯,執法記錄全程留痕。
2.融入治安防控網絡,夯實公安基層基礎。激活看守所“資源庫”,全要素采集監管對象各類信息,通過平臺篩查碰撞及時發現基礎工作漏洞短板,并推送至派出所核查補強,實現靈敏預警、精準防控。一是搭建“強基礎”平臺。自主研發“反哺基礎”平臺,對新入所人員通過談話和信息倒查,主動發現暫住未登記、上網未實名等治安防控漏洞,推送至相關派出所查補漏洞,反饋工作措施,并由治安部門每月發布整改通報。目前,“反哺基礎”平臺已在嘉興全市推廣應用。二是充實“大數據”資源。充分利用監所資源優勢,對在押人員開展“篩網式”深挖,全要素采集在押人員的軌跡、關系人信息,有效充實“反哺基礎”平臺數據資源,做優做實信息研判工作,把“數據資源”轉化為偵查破案的“隱形警力”。截至目前,已采集在押人員信息10萬余條。三是服務“特殊人”管控。牢固樹立陣地意識,緊抓出所人員信息研判,將刑滿釋放、取保候審人員離所信息提前發送至轄區派出所,協助開展特殊人員動態化管控,有效保障G20杭州峰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等重大安保工作。
3.融入合成作戰鏈條,構筑辦案深挖陣地。拓寬“互聯網+合成”監管陣地,依托海寧市公安局“好多快”執法辦案平臺“請求—服務”,開展監所深挖、配偵等工作,有效減輕一線實戰單位破案、辦案壓力。一是支撐破案深挖。針對新入所人員結構復雜、流動性大、思想情緒不穩定的實際,成立“過渡監區”,實行主、副監室管理模式,加強法律政策宣傳引導,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感化工作。同時,將工作成效與表彰獎勵掛鉤,有效提高監管民警工作積極性。二是強化偵監合成。研發“好多快”專業合成智能平臺線索流轉模塊,集“偵管互動”“線索查證”等功能于一體,合理設置查看權限,可將日常獲取線索分類推送至偵查警種或派出所開展限期落地核查,實現警種、部門間“實體+網絡”的聯動作戰,有效提升線索作用率。三是服務案件偵辦。通過文書網上流轉審批,由監所代辦延長拘留期限、鑒定告知等簡單法律手續,省卻辦案部門來回“奔波”警力。2016年,通過偵管互動,為基層代辦法務1040人次。
4.融入社會治理體系,打造教育矯治高地。發揮監所特殊情境優勢,融合社會治理資源,主動擔當“再教育”職能,在警示教育、在押人員矯治等社會綜合治理工作中產生積極作用。一是建立“紅綠燈”教育基地。主動融入海寧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打造全省首個監所交宣基地,以“敬畏法律,敬畏生命”為主線,設“三區一廊”四個展區,接待領證前準駕駛員、記滿12分駕駛員及公交車、工程車等重點駕駛員體驗學習,提升全社會交通文明程度。截至目前,共接納社會群體40批次2600余人,被央媒采訪團等媒體采訪報道。二是建立“一體化”體檢中心。聯合海寧市人民醫院建立“一體化”體檢中心,入駐專兼職醫生6名、護士3名、醫技人員2名,并購置CT、X光機、心電檢測儀等醫療設備,配套建立聯網檢查、網上會診機制,所內完成“五項體檢”。同時,與全市2家醫院開通免掛號、快速就診、快速檢查“綠色通道”,設立公安監管病房,暢通在押人員出所就醫渠道,提升監所醫療專業化水平。三是研發“多元化”矯治大綱。把在押人員“再教育”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抓手,聯合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研究制定《在押人員教育矯治大綱》。會同司法局、圖書館、疾控中心等5家單位建立長期結對共建關系,開展留所服刑人員計算機等級培訓、普法考試,提升教育感化實效。先后有10批100余名在押人員通過計算機等級考試,60余人取得《紅十字救護員證》,努力提高在押人員出所后就業技能。
(三)做好“三+”:“智慧監所”建設的深入推進。
1.做實做細“物聯網+”,提升監管精細化水平。持續引入物聯網成熟技術,運用動態傳感、智能分析和安全技術手段,結合流程化、精細化、人本化等現代管理理念,形成監所智能化管理體系,以信息化升級傳統勤務,能有效解決押量大、警力少的現實矛盾。
推進監外軌跡跟蹤系統建設。海寧市公安局已將“智慧監所”納入海寧市公安局物聯網“沃警務防控云”建設,利用全市密布的射頻點位,對在押人員的出所就醫、辨認、出庭等易發生自傷自殘、逃脫、死亡事件的重點執法環節進行跟蹤定位,降低在押人員出所風險,保護民警執法權益,杜絕負面輿情。移動辦公更便捷,引入監管版“警務通”,巡控、醫務民警實時接收監區特殊人員去向、病史、預約就診信息,為各項業務工作提供現場決策依據,常規工作掌上完成;在收押室、提訊會見區設置顯示屏,自動彈窗顯示經過該區域的在押人員姓名、照片、監室號、番號、提審室號、會見室號等信息,提高提押民警工作效率、減少差錯率,實現警力資源的無增長擴容。
2.做大做強“監管+”,支撐公安機關打防管控。利用監所海量信息沉淀、情報數據豐富的特點,充分發揮監所“資料庫”“情報源”優勢,將“以人到案”反哺打防管控作為監管機制創新的關鍵一環,不斷拓寬監管“戲路”。通過研發“反哺基礎”平臺、對接特殊人口管控、充實基礎數據資源和升級線索流轉平臺等措施,服務偵查辦案,提升監管警種地位。
3.做精做亮“公安+”,助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利用監管特殊情境優勢,主動發揮社會再教育職能,打造各類警示教育基地,為社會綜合治理工作發揮作用。強化監管警種社會責任,將在押人員“再教育”工作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抓手,系統性開展教育矯治。
突出“以案說法”“以人說案”宣教方式,組織拍攝職務犯罪警示教育專題片,開展在押人員現身說法,充分運用智能電教系統,致力于全市警示教育工作;融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聯手交警部門,改造原有空置監區,打造首個設在監區,將監管矯治與交通宣傳工作跨界融合的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以“敬畏法律,敬畏生命”為主線,設實景、教育、體驗、感悟四個展區,由淺入深引導學習,提升全社會交通文明程度。
自“智慧監所”建設以來,海寧市公安監管工作實現了突破發展,在增強監所自身實力的同時,主動拓展職能、融入大局,服務和保障了全局公安工作開展。但隨著“智慧監所”建設應用的深入開展,研發力量不強、系統平臺開放度不高、專業運用維護和開發人才偏少、固有硬件和科技應用不匹配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在升級和完善過程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探求實質、創新引領機制,進一步提升“智慧監所”改革的建設成效和推廣價值。
(一)追求“智慧監所”建設的實質。“智慧監所”是“智慧警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標是將“智慧監所”的建設理念、規劃和功能完全融入浙江省公安廳“云上公安、智能防控”的基本戰略。“智慧警務”是以互聯化、物聯網、云計算、智能引擎、視頻技術、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為技術支撐,以公安信息化為核心,通過互聯化、物聯化、智能化的方式,促進公安系統各個功能模塊高度集成、協調運作,實現警務信息“強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應用”之目標的警務模式。由于公安監所的管理范圍、關押對象、工作方式存在特殊性,“智慧監所”的建設模式有一定特定性,但以科技為支撐,融合互動、深度應用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智慧監所”建設的實質是在“智慧警務”整體理念與建設框架下以監所管理信息化和安全防范信息化為核心,強調以科技手段實現對監所的全面感知,以物聯網、云計算、數字(網絡)高清監控、視頻智能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物聯化、互聯化的方式,實現監所管理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監管業務和偵查防控相互融合的公安監所管理模式。
(二)重視“智慧監所平臺”的打造。著眼長遠發展需求,打造以“全面融入、三維安防、綜合管理、報警聯動、反哺偵防”為主要功能的公安監所,探索用“智慧警務”解決信息流、業務流、管理流的“三流合一”,對內集成視音頻、報警、門禁、電子巡更、在押人員報告、會見、通信指揮、電教化、GIS地圖、機房環境檢測、在押人員信息、警員信息等系統功能,實現監區內的智能化管理與安全防控;對外與全省的“違法犯罪人員信息系統”“刑事案件系統”“治安防控系統“等業務系統相融,實現各類系統相關信息采集、處理和存儲,完成內外各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及聯動控制。
目前,海寧市的“智慧監所平臺”與浙江省違法犯罪人員信息系統還未完全融合,無法直接引用信息系統數據,有較多數據還需要人工輸入,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下一步,要盡快融入省廳、市局的高端監管系統,達成智能應用的最大化。同時,隨著視頻監控“模改數”的更新換代,智能平臺與智能監控之間的契合程度也需要加強,進一步拓展“反哺基礎”和“偵管審”兩大平臺功能,打造海寧監管品牌新“地標”。“智慧監所平臺”要發揮效能,必須實現監所各子系統間充分融合和信息交換,同時提升效能必然依賴于各子系統功能的完善與進步。隨著技術進步,綜合應用平臺必將更少地依賴人的因素,通過逐步具備的自動感知能力,以及更加高效的計算能力,智慧地收集、分析、處理、反饋各類信息。
(三)探索“智慧監所”建設模式。
1.三支隊伍齊頭并進。三支隊伍包括監所業務骨干隊伍、科技人員、專業公司。監所隊伍是“智慧監所”建設的主力軍,公安信息部門的科技人員要當好橋梁作用,開發平臺的專業公司是“智慧監所”的實施者,只有三支隊伍密切配合才能效果優良。
2.三朵“云”共享精彩。監所內部資料齊建共享、地區各警種之間相互融通和全國公安數據一盤棋都是十分需要的。監所的“條云”、地區的“塊云”、全國信息系統的“頂層云”要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共同建設。
3.三年一改常變常新。“智慧監所平臺”的建設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一勞永逸。由于公安工作新要求、監所工作新變化和信息技術新發展,許多新的需求必定會產生,監所及主管業務部門要不間斷收集需求,進行探索和更新,每二到三年產生一個新版本。
(四)加強“智慧監所”配套機制建設。
1.設立監所研發基地。在基礎工作扎實、精細化管理程度較高、民警應用信息化意識較好的基層監管場所設立智能化、信息化建設研發基地,并投入相應研發資金,激發基層監所領導、民警研發信息化技術服務監管工作的熱情。“海寧模式”證明,專業公司在推廣條件好的監所舍得投入技術、資金來邊研發、邊使用、邊完善,要通過基地建設,聚集優秀的專業公司、專業技術人員、監管業務專家和研發資金的優勢,解決研發與使用、推廣脫節的問題。
2.爭取黨委政府支持。科技創新存在著投入資金高,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運維,技術上更新換代頻繁等特點,整體投入較大。監管場所的性質與屬性,決定了監管安全決不僅僅是公安一家的事,監管工作要取得突破,離不開黨委政府在人力和財力上的傾力支持。因此,要積極爭取市人大等部門的支持,爭取專項經費,同時,也要提前做好系統開發應用的預算和計劃,征集系統研發應用中的“金點子”,做到以最小成本達成最大產出。
3.建立專業人才隊伍。建立專業人才隊伍,確保每個基層監所有一支熟悉系統開發、修整、運用維護及監管業務的團隊,積極開展對外聯絡、培訓、學習,增長團隊見識,將更多的監管業務與智能平臺結合起來。如進一步研發能對拘役人員請假期間進行監督、具有生命體征監測功能的二代腕帶等工作,不僅需要依靠技術公司人員,還需要具備豐富業務知識的監管民警參與,以此不斷開發出系統新功能,保證系統的實用性和利用率。同時,引入偵查、治安優秀人才,共同研發深度應用監所海量信息服務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的系統平臺。
[1]范茂軍.物聯網與傳感器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69.
[2]周憲杰,把握新特點,加強看守所工作[J].山東公安叢刊,1995(1).
[3]雯覓.看守所工作的現狀及思考[J].公安論壇,1992(1).
[4]孫力.看守所里的第一課[J].民主與法制,2009(8).
[5]王朝春.關于新時期看守民警隊伍建設[J].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01).
[6]張兆瑞.智慧公安——大數據時代的警務模式[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5:19-21..
(責任編輯:郭建華)
本刊加入“中國知網”等數據庫的聲明
D631
:A
:1674-3040(2017)02-0104-05
國信息化建設,擴大本刊及作者知識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國學術期刊
總庫》及CNKI系列數據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等收錄,其作者文章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錄,請在來稿時向本刊聲明。
本刊編輯部
2017-02-14
顧照榮,中共浙江省海寧市委常委,海寧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揭萍,浙江警察學院偵查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偵查學、犯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