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肖 董子銘
對外傳播作為一項全局性、戰略性的系統工作,在國家層面服務于國家的形象構建、軟實力提升和話語權爭奪,在文化層面旨在推進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的溝通與對話。因此,在傳播實踐過程中,我們需要因勢利導,把握機遇,闡釋并宣介中國的道路制度、外交理念和價值觀念,引導國際社會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和理解當代中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1]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重要外交場合多次強調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2]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以合作共贏為核心價值觀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貢獻了應對人類挑戰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國際話語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價值意蘊。這一重要思想,既是中國外交實踐的重要理論指南,也是當前對外傳播的內在需求和重要價值取向。
因此,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作為我國開展對外傳播的重要內容、重大議題和話語源頭,是對外傳播中國價值觀念的重要切入點和著力點。然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從愿景走向實實在在行動的進程中,不僅在國際社會中面臨著因“理念與規范之爭”受到質疑,而且在“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中,“中國聲音”也一直受到強烈的話語擠壓。鑒于此,做好“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對外傳播,推動該思想進入國際主流話語體系,并實現對接和交流,將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對外傳播工作的重中之重,肩負著正面闡釋國家外交戰略、主導國際涉華輿論的歷史使命。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的“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要論述,對我國的對外傳播工作實踐同樣具有普遍適用性。
一方面,作為系統工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外傳播需要科學方法論的統籌指導。方法論,是關于方法的理論或學說,其目的在于研究如何運用客觀規律自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對外傳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是系統中各要素協同共建的過程。從系統論角度來講,這是一種結果導向的目標管理過程,其追求的是系統運行的有效性,要求總目標與各分目標、母系統與各子系統之間的高度協調。這項長期復雜的工程,不單需要大量具體的技術和操作方法來推進實施,還需要更高層面的理論指引和全面、系統、規范的方法論進行統籌指導。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對外傳播工作需要科學方法論的指引,需要置于國際傳播環境和輿論場各環節各要素的統合之中,充分注重新舊媒體融合傳播、不同地區文化和認知體系對接、媒體傳播與其他媒介傳播的協同等,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另一方面,新聞宣傳工作的“時、度、效”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外傳播提供了依循規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3]這些重要論述,現已成為當前新形勢下輿論引導工作的圭臬。在輿論引導的視野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對外傳播需要在國家形象戰略層面統籌國際國內輿論場,在國家軟實力層面運用輿論影響力,在國家綜合實力層面更自覺更自信地傳播中國價值、傳播中國聲音。“時、度、效”,并非只是一種具體的、可操作的宣傳工作方法,而是對我國新聞傳播工作的高度概括和理論升華,是更加側重于理性規律的一般方法原理。[4]“時、度、效”以把握大勢的全局觀念、尊重規律的傳播觀念和以人為本的受眾觀念為基本原則,具有系統性、科學性、本土性、藝術性和動態性等方法論的本質特征,為我們做好“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有效對外傳播提供了科學方法論。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外傳播的“時度效”,既是一種理論認知,也是一種實踐形式,需要貫穿于我國對外傳播相關具體工作之中,將其及時有效地轉化為國際“議題”,傳播好中國聲音。
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對外傳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來統籌,需要擁有全球意識和戰略眼光,以認識世界、判斷形勢、指導未來,把握媒介生態變遷現實語境、中國和平崛起的輿論困境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議題傳播的最佳時機。
1.國際形勢:“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外傳播的時代特征
《中國和平發展》白皮書中指出,“當前國際形勢的基本特點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網絡攻擊、人口爆炸、環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等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都構成了嚴峻挑戰。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之中”。[5]世界各國之間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形成了共同利益紐帶,有助于國際形勢的緩和,降低了以極端手段實現國家之間權力分配的可能;世界人口經濟增長以及資源消耗、環境污染趨勢已逼近地球所能承受的極限,需要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構成危害的發展方式;“全球化帶來的國際行為主體多元化,使國際問題的解決成為一個由政府、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等共同參與和互動的過程”。[6]
然而,當前一些國家國內出現了較為強烈的反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極端民粹主義等思潮和政策取向,片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推脫國際責任和義務,區域間關系、部分國家間關系更趨于緊張。在這一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進一步體現了其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等的內涵和特征,超越了西方傳統文明模式和國際秩序模式,貢獻了關于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全球治理觀等方面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因此,作為表征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話語,對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更彰顯其重要性和緊迫性。
2.傳播格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對話空間與輿論困境
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在科技的急速推動下,催生了新媒體傳播的現實命題。新興媒體既代表一種技術,也標志著新的社會形態和發展空間,它成為當今全球輿論生發、流動并對國家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場域,重構了國家主權概念、權力運行方式以及文化價值認同。在全球信息傳播的形勢變化中,互聯網既是人類共同的家園,也是天然的輿論場和話語場,它以“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新形勢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對外傳播提出了迫切而重要的時代要求。
盡管隨著全球信息傳播新時代的到來,形成了一超(美國)、多強和新興國家多元并存的國際傳播格局,但總體來說“西強我弱”的態勢并沒有實質性改變;盡管新興國家的話語力量在逐步增強,但“環境正義話語”競爭中的“正義”定義權和仲裁權仍然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西方媒體所傳播的價值取向擁有全球傳播的內容主導與輿論主導地位。面對“西強我弱”的國際傳播格局,我國的對外傳播責任重大且壓力重重。一方面,我們需要積極、主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話語體系,樹立文明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東方大國形象;另一方面,需要盡快提升我國主流媒體的國際話語權,在國際輿論斗爭中擺脫弱勢地位,敢于發聲、善于發聲。
對外傳播中對“程度”的調控和“尺度”的拿捏,需要審時度勢、以效為先,因此“度”既體現了“時”的內在要求,又是提升“效”的指導路徑,是把握“時度效”的核心環節。實踐反復證明,適度得當的傳播行為,必須要有針對問題、結構合理、運行靈活的傳播機制予以保障。
1.針對傳播主體界定過窄導致的運行思路受限問題,構建協同機制,提升系統整合度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外傳播效果并非政府或媒體單方面可以達成,而是需要把握多元傳播主體的融合度與各傳播要素的整合度,形成合力。社會化媒體為用戶打造了一個圈層式的平臺格局,形成信息傳受圈層、服務供求圈層、線上線下圈層的網絡交往渠道,使得每一個用戶理論上都具備了社會動員甚至政治動員的行動力。主導全球網絡輿論,單在輿論場內部還不夠,需要在輿論場外圍形成有力支撐;僅靠單打獨斗還不行,需要樹立聯合多線程的理念,勤用善用互聯網思維聚合宣傳資源、減少內耗、贏得主動。鑒于此,我國在對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實踐過程中,必然要打破傳統思維局限,運用新技術和新興媒體平臺,借助大數據實現涉華輿論的可視化監測,提升網絡輿論場的“能見度”;在公關上嘗試與境外媒體公司取得聯系,共同推動建立信息反饋、技術服務、危機處理的協同運行機制。
2.針對國際受眾研究缺失導致的傳播效果受限問題,構建對接機制,提升傳播精準度
傳播過程的成功與否是以效果為評判依據的。在傳播過程分析中,如果只重視對內容和形式的研究,忽視對內容的接受者——受眾的研究,那么傳播效果的提升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受眾研究是包括對外傳播在內任何傳播活動的出發點。對目標受眾的身份、態度、文化和利益訴求與動機的了解,首先需要明確群體差異(性別、學歷、職業、年齡等)、地區差異(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和國別差異(制度、意識形態等)。我們面對的往往是一個地區的傳播,對于這個地區每個國家的情況缺乏了解,對于其關切點和疑慮問題的回應不足甚至沒有回應,傳播策略就無的放矢、收效甚微。鑒于此,把握對外傳播的精準度,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開展國際受眾研究,探索如何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傳播對接國外習慣的表達方式,構建融通中外、與國際通行的認知規范對接的話語體系,讓國際社會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針對傳播手段過剛過柔都會導致滲透力減弱問題,構建滲透機制,提升傳播力度
“硬”訴求通過“軟”身份來實現已經成為對外傳播的共識,但我國主流媒體官方色彩和事業單位屬性過于濃厚,機械灌輸、生硬推送的現象仍較為突出,同時也沒有建立有效的反饋和交流機制,由此造成了“中國傳媒=政府官方=宣傳”的刻板印象。把握傳播力度,一方面,要適應語境。傳播主體應根據不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宗教差異,在對外傳播的內容、風格、語言運用等方面做出適宜有效的調整,提高國際傳播在不同地區的適應性。在遵循國際傳播基本規律的前提下,研究不同制度性質和意識形態傾向國家的傳播策略,減少國際傳播的政治敏感性。另一方面,保持中國話語特色與硬度。“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對外傳播過程,不只存在于正面宣傳戰場,還常與社會熱點和突發事件相關聯。針對重大事件和根本性問題的國際報道,則要敢于、善于亮明立場,旗幟鮮明地進行觀點的交鋒,而不能用曲折迂回的方式委婉含蓄的表達,更不能一味迎合話語接受者的偏好。否則,這樣的對外傳播不僅不能取得應有的傳播效果,反而更容易引起誤解。
面對投入(建設)和產出(效果)不成正比的對外傳播現實,需要創新對外表達的傳播方式,探索對外傳播議題設置與引導的可操作路徑。
1.議題設置的內容路徑
將中國的價值理念具化為適于國際傳播的內容,需要國家緊跟“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步伐,適時提出具有原創性、思想性和時代特征的話語議題;同時,又要對接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格局和包容理念,凝練出讓世界能夠理解并且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話語”[7]表達,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恰恰具備了這些品質,并基于面向未來的視角,具有原創性的生命力。
傳播內容路徑,分為“議題”和“話題”兩個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不同層次,“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議題,具有提綱挈領的根本導向性,需要若干話題對其“進行延伸和具化,以體現其思想內涵和傳播意圖”。[8]首先,要注重議題設置的關聯性,既要適時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關鍵性議題進行議程設置,同時又要圍繞這一議題提出豐富多彩的延展性話題。其次,動態性,以時代特征為基礎與時俱進。“自黨的十八大首倡‘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不同時期又先后提出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網絡命運共同體、核安全共同體等”。[9]這就要求在國際形勢發展變化過程中,適時調整對外傳播的具體方案和舉措。最后,持續性,正視對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等中國價值理念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細水長流、久久為功、循序漸進的滲透和引導過程。
2.價值認同的引導路徑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包括價值、制度和文化三個相互聯系的認同層面。“認同是原則和規范形成的前提。我國對外合作機制的觀念認同缺失,主要是指我國與合作各方因社會制度、宗教傳統、文化價值、發展模式的差異,而難以形成共同認可的原則和規范”。[10]因此,探索我國價值理念傳播應遵循的規律和路徑可以心理學的價值認同理論為策略創新支點。價值認同分為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三個階段。首先,認知認同,是情感與行為認同的基礎根據,需要通過國際話語體系構建和對外傳播,闡釋并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價值理念內涵。其次,情感認同,是思想理念內化為個體觀念的過程,需通過話語體系的對接與國家地區間政治互信、經濟互惠和合作交流機制的建設,進一步增強情感認同。最后,行為認同,作為認知和情感認同的外化表現,是對外傳播力爭達到的效果最高境界。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
注釋:
[1]新華社.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2]新華網.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后首次會見外賓[EB/OL].新華網,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2-12/06/content_7816551_2.htm
[3]新華網.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新華網,http://home.china.com.cn/shitoutiao/2016-02-20/a988868.shtml
[4]張勇鋒. 輿論引導“時、度、效”方法論研究論綱[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10)
[5]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R].2011-09-06
[6]曲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J].求是,2013(4)
[7]韓震.對外文化傳播中的話語創新[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1)
[8]崔玉英.增強議題設置能力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J].對外傳播,2015(1)
[9]徐艷玲,李聰.“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意蘊的三重維度[J].科學社會主義,2016(3)
[10]劉傳春.“一帶一路”戰略的質疑與回應——兼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國際認同[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社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