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超峰
專欄
重視物流體系建設(二)
文/姜超峰
筆者在上期談了物流體系建設的兩個構成因素,本文接下來再談其他的構成因素。
物流體系的第三個構成要素是通道建設和交通管理。當前我國的物流通道已基本完備,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里程分別突破13.1萬公里和2.2萬公里,均居世界第一。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71萬公里,規模以上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18417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221個,民用運輸機場218個。存在的問題是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匹配銜接不足,多式聯運的條件不具備,海鐵聯運比例不足3%。在城市交通管理上缺乏多部門協同,貨運車輛進城難、通行收費高、超載超限嚴重、化危品運輸事故多等。
第四個構成要素是物流節點建設。包括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配送站點、鐵路貨場、港口碼頭、航空貨運中心、油氣儲罐、筒倉、普通與特種倉庫等。物流節點建設在經過1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2016年增速斷崖式降低到5.5%。2017年1~5月倉儲業投資2203億元,增速3.8%。物流節點的關鍵在于選址與規模、交通條件、占地面積、建筑面積、技術裝備水平、投資規模、物流強度、市場范圍、園內布局、標準等,還在于物流節點的互聯互通及信息系統建設。對物流節點的要求是:設施設備標準統一、集約節約使用資源、參數經過實證研究。
第五個構成要素是物流信息系統。信息系統是由企業信息、行業信息、政府信息等組成的。先進的物流信息相同包括條碼化管理、自動識別、無線傳輸、集成傳感等物聯網感知技術廣泛應用;電子單證全面推廣;倉儲、運輸、配送等業務信息系統集成;上下游、基地間信息透明共享,貨物可在線跟蹤,滿足客戶自動化查詢需求;業務操作全流程實時可視、可控,為運營管理提供實時數據支持;當前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當信息變為產品時更是如此;物流軟件系統不通用,全國性物流信息平臺遲遲不能建立;企業中,計算機管理的覆蓋率不能100%等。物流信息系統的要點:技術路線要正確、領先、適用,大規模應用才能發展;業務需求第一位,信息系統要服從于業務的需求;政府信息開放,尤其是部委之間的信息開放;業務及流程標準化,進而實現信息系統標準化,降低物流企業使用信息軟件的成本。
第六個構成要素是物流技術裝備。包括存儲裝備,如貨架、庫房、貨場、消防、站臺;裝卸搬運設備,如叉車、取送機、門吊、橋吊、汽車吊、托盤、籠箱、周轉箱、正面吊;運輸配送裝備;分揀和包裝設備,如自動分揀機、機械手、機器人、包裝機和包裝材料。涉及到設備選用、設施設備成新率、完好率、使用率、性價比、保養維護、包裝模數、集裝單元、裝載加固、車輛尺寸、溫控等級、搬運規范、消防安全等。
第七個構成要素是物流運營。物流行業的根本問題是運營,方向是提升物流企業供應鏈服務能力、發展嵌入式物流、集成式物流、產銷物流一體、商貿物流一體、依托供應鏈、延伸產業鏈、創造價值鏈。不斷創新運營模式、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包括采購和銷售、入廠物流、生產物流、出廠物流、售后物流、加工(粗、精)、整理、包裝與包裝設計、優化倉儲、優化線路、優化方案、優化流程、適應客戶、引導客戶、信息互通、提升功能。
第八個構成要素是物流標準。物流標準是物流運行的基石。分物流技術標準,包括物品編碼標準、物流模數標準、物流建筑設計標準、集裝尺寸、物流術語名詞標準、物流單證標準、物流標志、圖示和識別標準、計量單位標準等;物流服務標準包括各種服務流程、規范、評估、評價標準。我國已頒布的物流相關標準近800項。物流標準工作存在的問題是多個部門管理、制發標準存在矛盾沖突和不一致;強制性標準少,推薦性標準多;標準制修定單位的功利性,使標準參雜企業或團體利益,為獲取經費而拆分標準;部分物流標準缺乏實驗實證。
第九個構成要素是誠信體系。誠信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通過樹誠信典型、契約式管理加信息化監督、誠信評級、誠信檔案、增加或降低查驗頻次、積累信用、信息聯網、獎懲結合等多種手段建設誠信體系等。
第十個構成要素是綠色物流。未來物流將以綠色為目標,物流的要求轉變為安全、品質、準時、新鮮度。綠色物流包括提高效率,減少排放、新能源汽車和動力使用、綠色環保包裝、工作環境改善;生活、生產、生態融合。物流要符合最嚴格綠色消費品的國家標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