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志
愛因斯坦的國家觀
安立志
1930年,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一文中,系統(tǒng)闡述了他的國家觀。他的政治理想是“讓每一個人都作為個人而受到尊重”。他認為人本身才是國家存在的目的:“在人生的豐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覺得真正可貴的,不是政治上的國家,而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有感情的個人,是人格;只有個人才能創(chuàng)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東西?!彪S后,他又發(fā)表了《主權(quán)的限制》一文,闡述他的國家觀:“國家是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存……我認為國家的最高使命是保護個人,并且使他們有可能發(fā)展成為有創(chuàng)造才能的人?!?/p>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當上德國總理,他無法容忍愛因斯坦這位享有國際聲譽的猶太科學(xué)家對國家事務(wù)指手畫腳。1933年春天,希特勒的沖鋒隊沖進愛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將所有值錢的東西洗劫一空。愛因斯坦的別墅也被收歸國有,他本人則因在美國講學(xué)而逃過一劫。
3月10日,愛因斯坦在美國發(fā)表“不回德國”的聲明。1940年10月1日,愛因斯坦正式宣誓成為美國公民。
“二戰(zhàn)”期間,他上書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建議美國加快原子能研究。事實上,美國確實搶在德國前面率先掌握了原子技術(shù)?;蛟S在某些人眼里,這一行為應(yīng)該屬于“賣國”行為。
1952年9月20日,日本《改造》雜志就原子彈問題向愛因斯坦提問。作為唯一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國家,日本人的提問顯然帶有責難性質(zhì)。愛因斯坦的回答斬釘截鐵:“我卻感到非采取這一步驟不可,因為(當時)看來,很可能德國人也會抱著完全成功的希望在同一問題上進行工作。我看,我那時只能這樣做,再無其他可以選擇的余地……”1953年2月22日,愛因斯坦在回復(fù)另一封日本來信時也強調(diào),“我的確相信,我們必須防止希特勒統(tǒng)治下的德國萬一會單獨占有這種武器的可能性。在當時,這是真正的危險?!?/p>
這兩封回信,都強調(diào)了法西斯威脅之下別無選擇,反映的都是愛因斯坦開闊的胸懷而非狹隘的“愛國主義”。
愛因斯坦不是一個庸俗的國家主義者,也不是一個狹隘的愛國主義者。基于法西斯德國給整個人類造成的巨大災(zāi)難,他作為一個向來主張寬容和解的科學(xué)家,對當時的德國幾乎作了整體否定。
在對發(fā)動二戰(zhàn)這樣的人類浩劫者如何懲辦的話題上,愛因斯坦認為,懲辦以希特勒為首的幾個法西斯頭子,或?qū)徟懈炅?、里賓特洛甫、鄧尼茨等幾個戰(zhàn)爭罪犯,抓幾個替罪羊,并不能夠使人類避免重蹈覆轍。1944年,他說:“德國人作為整個世界的一個民族,是要對這些大規(guī)模屠殺負責的,并且必須作為一個民族而受到懲罰……”愛因斯坦不承認“人民永遠不會犯錯”的邏輯,他指出:“站在納粹黨的背后的是德國人民……他們把他(希特勒)選舉出來。德國人是唯一沒有做過任何認真的抵抗來保護無辜的受害者的民族?!毕L乩帐堑聡诉x舉上臺的,德國人當然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不久,幾個德國流亡者準備發(fā)表一個呼吁,批評盟軍控制德國的政策。1945年12月6日,愛因斯坦則說:“我堅決深信:為了使德國工業(yè)生產(chǎn)力在很多年內(nèi)不能恢復(fù),這樣做是絕對必要的……必須使德國人今后對原料資源不能享有獨立的支配權(quán)。這些資源最近一個世紀以來使他們變得那么危險。”他的意見,或許會讓今天的一些國人感到不可思議:愛因斯坦竟同意外國占領(lǐng)軍懲罰自己的祖國,控制祖國的經(jīng)濟命脈,遏制祖國復(fù)蘇和騰飛的可能。但是,人們恰恰忘記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愛因斯坦正是站在人類全局的角度,防止法西斯死灰復(fù)燃,防止自己的祖國重新成為戰(zhàn)爭策源地。
2005年,在愛因斯坦永久放棄德國國籍72年后,德國這個當初被愛因斯坦拋棄的國家,決定將這一年命名為“愛因斯坦年”,并決定將愛因斯坦的政治信條刻在政府大樓上:“國家是為人而設(shè)立的,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存?!?2年后,德國人明白了:納粹當政的國家剝奪了國民的自由,才使它失去了一個偉大的靈魂;國家應(yīng)當是人民的勤務(wù)員,而人民不應(yīng)當是國家的奴隸。
(摘自《同舟共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