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山東省濱州市技術學院
中職學校《基本體三視圖》的教學設計與探索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范式
陳杰
山東省濱州市技術學院
基本體三視圖是《機械制圖》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習零件圖和裝配圖的基礎,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學實踐的需要,對此內容進行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范式的設計,使“教、學、做”合一,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機械制圖》是中職學校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程,多年來學校使用的教材,一直沿用的是以知識結構為中心的學科體系,偏重理論性知識的傳授,基本是按照大學培養科學型人才的模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面對文化基礎較差的中職生來說效果很不理想。姜大源教授提出的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范式創設實踐工作情境,構建以過程邏輯為中心的知識體系,即以實際應用的技能和方法的習得為主、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為輔,是當今培養職業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前期我在《零件圖的繪制與識讀》中進行了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按照這樣的模式,對《基本體的三視圖》進行了設計和探索,希望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不斷完善。
基本體三視圖是在學完三視圖的概念和形成后第一個物體三視圖的課題,它是在立體和平面之間建立聯系的首要環節,是建立和提高學生空間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的基礎,更是學習零件圖和裝配圖的基石。由于中職生沒有經過高中階段立體幾何的學習,對立體的認知能力較弱,針對這一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設計了以下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各種類型基本體的結構特點。
2.熟悉不同類型基本體三視圖畫法。
3.熟悉游標卡尺的使用方法。
4.掌握基本體尺寸的標注方法。
(二)能力目標
1.看物畫其三視圖。
2.看三視圖構思物體形狀。
(三)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
2.在模型制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在分組練習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學習情境在體現學以致用的前提下,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設計。下面依據中國勞動社會出版社出版的第六版《機械制圖》教材和習題集,對基本體三視圖進行了設計。如下:
教學情景設計:
學習情景(1):畫棱柱(分別畫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和六棱柱)三視圖并標注尺寸,使用教學工具為模型;量具;制作模型材料和工具;繪圖工具;圖紙。
學習情景(2):畫棱錐三視圖(分別畫三棱錐、四棱錐和五棱錐)并標注尺寸,使用工具為模型;量具;制作模型材料和工具;繪圖工具;圖紙。
學習情景(3):畫曲面立體三視圖(分別畫圓柱、圓錐和球體)并標注尺寸,使用工具為模型;量具;制作模型材料和工具;繪圖工具;圖紙。
現在常用的教學方法一般是老師用模型或多媒體講解幾個例題,然后學生完成習題集上的作業,由于理解不到位,很多學生只是機械的記憶,知識難以深化和拓展。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指導思想,讓學生自己制作模型、測量尺寸,然后畫其三視圖,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融“教、學、做”為一體。
以棱柱為例介紹教學過程:采用分組教學,將學生分為6個小組,根據學生和工作特點分配小組成員的任務。將此次課教學分為5個步驟:
第一步制作棱柱模型:先由教師講解棱柱概念、類型和結構特點發放任務書、模型材料、制作工具,再由學生讀任務書,分解任務,制作模型。(45分鐘)。
第二步畫草圖:學生畫出草圖,并在教師的指導使用量具測出草圖尺寸。(10分鐘)
第三步畫模型三視圖: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畫三視圖。(10分鐘)
第四步標注尺寸:教師講解方法和要點,學生標注尺寸。
第五步評價、總結:教師對本次課及學生作業進行評論總結,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15分鐘)
棱錐、圓柱等形體也按照這樣的模式進行,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把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過程置于工作過程,使制作技能、繪圖技能和投影原理有機的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同時在對自己加工的模型進行測量時,也練習了量具的使用,同時在分工合作中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和團隊合作精神。
這種教學模式,老師是整個工作過程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引領者,學生是學習的中心,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自我學習的能力、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會得到提高。
成績考核分過程性考核和作品考核兩部分。過程評價按學生自評、小組內互評和老師評價進行,作品的成績由老師評定,最后的綜合評價由老師根據過程評價的結果和作品成績給出小組成績和每個學生的最終成績。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范式對于《機械制圖》教學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學生通過自己制作、自己測繪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了“教、學、做”合一,為進一步的機械設計也奠定了基礎。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竊以為《機械制圖》和《CAD繪圖》進行優化整合,手繪和計算機繪圖交叉進行,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1]姜大源.工作過程系統化: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開發[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