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華
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正陽小學
例談小學數學課堂幾種有效教學方法運用
孫艷華
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正陽小學
數學課程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對于很多學生而言比較枯燥乏味,影響了學習積極性的進一步調動。想要順利達成數學教學目標,教師應當根據學生認知特點,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全方位、多角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本文以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教學為例,簡要分析了生活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運用,對于當下的數學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小學數學;三年級;北師大版;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改革是新課改熱議話題之一,長期以來頗受諸位數學教師的關注,引發了廣泛討論。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對于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具有重要意義。生活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作為新課改的重要成果,已經經歷過時間的檢驗和沉淀,受到了一致認可。小學數學課堂應當嘗試運用這幾種教學方法,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下面,就結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相關教學案例,具體分析一下這三種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運用。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下簡稱“課程標準”)建議:“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過“教育即生活”的觀點,這同樣適用于今天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當嘗試運用生活教學法,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讓教育走向生活。
三年級上冊《混合運算》教學中,我以日常生活中的購物話題導入新知,很好起到了激發學生興趣的效果。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媽媽去超市購物,已知面包每塊3元錢,蛋糕每塊6元錢,媽媽買了4塊面包和1塊蛋糕,請問一共需要支付多少元錢?這個購物話題讓學生倍感親切,淡化了課堂教學的緊張感,在一種比較輕松的課堂氛圍之中,學生備受鼓舞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最終取得了圓滿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仍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尤其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由于抽象思維能力尚在進一步發展之中,在理解部分抽象性數學概念時學生便會遭遇重重困難。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教師不妨運用情境教學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性概念。
三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單元教學中,考慮到本單元涉及到圖形的平移、旋轉知識,為免空間想象能力較弱的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在本單元教學導入階段,我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創設了直觀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平移概念導入時,我在課件上出示了地鐵平滑門運動的動圖,請學生觀察平滑門的變化,思考開門和關門時平滑門發生了什么變化?而在旋轉概念導入時,我又在課件上出示了旋轉的電風扇動圖,請學生觀察扇葉的變化,思考扇葉發生了什么運動?這兩個動圖創設了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一目了然展現了平移與旋轉的概念。結合這兩個動圖,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很快就掌握了圖形的運動相關知識。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但是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普遍采用大班額授課制度,不同數學基礎以及接受能力的學生被置于同一個教學空間之中,采用同一套教學標準授課時,很容易就會出現“后進生吃不了,優等生吃不飽”的局面。如果想要人人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教師就應該采用分層教學法,因材施教,為不同層次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安排不同的教學任務、實施不同的教學評價。
在我的數學課上,按照學生數學成績、興趣愛好以及發展潛力這幾個不同指標,我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為拓展組,B層次為拔高組,C層次為奮斗組。三個層次學生要完成不同的教學任務,達成不同的學習目標。拓展組學生程度較高,拔高組次之,奮斗組再次之。按照這三個層次學生實際情況,我會區別對待,力求讓每一層次學生都得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例如課堂提問時,較簡單的問題交由奮斗組學生回答,稍難點的問題關照拔高組學生回答,最有難度的問題多讓拓展組學生表現。這能讓每一層次學生享受到學習成就感,有助于樹立學生數學學習信心。
以上我們簡要分析了生活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和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運用,事實上,這幾種教學方法之間是互相滲透、密不可分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來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應該注意的問題在于,教學方法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和形式,不論哪一種教學方法,最終都是為達成數學教學目標而服務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從數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和學生數學學習需求角度出發,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促進小學生數學素養的穩步發展。
[1]胥寶鳳.基于新課改的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提高淺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36):109-110.
[2]張薇薇.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10(29):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