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玲
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
新疆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譚玲
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
新疆位于歐亞大陸的腹地,和中亞地區山水相連,它憑借地緣優勢、民族、歷史、貿易往來以及文化交流等成為人們學習漢語言文化的重要陣地。下面就對新疆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性及策略建議進行探討,助力新疆高校提升漢語言文化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新疆;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改革與創新
高校漢語言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語言觀,并獲得觀察、分析、運用及研究漢語言文化現象的能力。因此,新疆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是通過漢語言課程的文化因素來體現的,整合漢語言和文化教學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它的改革與創新是重要課題。
新疆高校的大多數學生都希望在學習漢語言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一些文化內容,但漢語言與文化時常屬于相互矛盾的狀態,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時間與學生接受能力之間的沖突,所以高校及教師應重視在漢語言教學中滲透文化元素,有意識、有計劃地促進漢語言文化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在提高學生漢語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助力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就拿交互融合的教學方法來說,教師可選擇結合了漢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文章,或對教材里與文化有關的課文進行直接的闡釋,為學生講解有關于課文的文化背景,滲透文化知識[1]。當然,新疆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的量不能太大,要以學生接受的能力為限,注重漢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同步進行,以提高學生的漢語言素養及文化素養為宗旨,有效促進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的改革和創新。
(一)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是改革的前提
跟其他學科比起來,漢語言教學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對漢語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基本的人文素養。而關于理解漢語言課程知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態度,具體表現在新疆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等特征之上。例如:新疆高校的大多數人都認為漢語言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特征,語文課程標準也對人文性、工具性給出了相應的解釋,即人文性指的是漢語言文化教學能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漢語言文化的思想與情感的感染、培養及熏陶;工具性則是指漢語言教學能培養學生運用漢語的能力以及學習漢語言知識的實踐能力。對于新疆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的工具性,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加強引導學生掌握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基于對漢語言工具的掌握,學習與其相關的文化知識;二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滿足學生學習漢語言知識、文化以及今后發展的需要。通過融合、統一新疆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的人文性、工具性,充分反映出高校漢語言教學的規律,在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中使漢語言文化教學兼具人文性、工具性。
(二)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是創新的基礎
在新課改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一個重要方面,因而新疆高校增強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化的自主性是其創新的基礎所在[2]。教師在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改變過去學生認同漢語言文化學習的度不高的問題。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的力量是無形的、無窮的,新疆高校的漢語言教師應有機結合新課改及大學生學習特征,即大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較強,視野相當開闊,能快速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識,學習能力很強,教師可在教學中依托興趣推動新疆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的創新。一旦學生對漢語言文化有了學習的興趣,自然就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以及想法,進行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在創新漢語言文化教學時要先充分了解新疆高校學生的愛好、興趣,以便制定針對性更強的漢語言文化教學措施。因為每一名學生對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感知,針對同一篇文章,一些學生喜歡其中的字詞句,卻不看好其整體邏輯結構,而部分學生卻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所以教師應了解學生的愛好、興趣,接下來就在漢語言文化教學中進行個性化的教學,通過將漢語言文化教學和學生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更好地加深學生自主探究文學作品、漢文化的欲望,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培養學生對漢語言文化的興趣與審美能力。
(三)加強綜合實踐是改革與創新的保障
盡管新疆高校在漢語言文化教學中相當重視綜合性、實踐性,但傳統的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在實踐性上只停留于課堂封閉性的實踐,沒有和學習的內容、方式以及社會實際有效結合起來,加上傳統漢語言文化教學只是在漢語言課堂上順帶提一下文化的知識,導致漢語言文化的綜合活動占比較小,教師并未真正重視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的綜合與實踐。因此,要想成功促進新疆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就必須加強綜合實踐,打破漢語言文化教學的封閉性,以便提供改革與創新的保障[3]。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新疆的歷史文化遺址進行實地考察。換言之,教師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及周邊城市擁有的文化資源,帶領學生游覽當地古代書院、寺廟、古亭、廊橋等特色建筑,解讀各種各樣的建筑或文化遺存上的碑記、書法、文字等,還可走訪民居,了解新疆當地民間的舞蹈、雕刻、飲食制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為學習漢語言文化提供保障條件。而教師在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時要準備充分,充分了解文化遺存的歷史背景、內涵,以便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一邊講解一邊游覽,將漢語言文化課堂搬到社會之中,將純理論教學轉化成學生的綜合性、實踐性活動,讓學生對這樣的漢語言文化教學形式產生新鮮感,收到良好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也可指導學生在節假日、寒暑假期間開展田野調查活動,了解新疆的鄉風民俗,通過文字或攝影的方式報告,在學生返校之后相互交流,更形象、更全面、更具體地了解漢語言文化。
學習漢語言文化能幫助新疆高校的學生更充分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而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重視文化在漢語言教學中的滲透,這是促進新疆高校漢語言文化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實踐中必須加強研究和探索,找尋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進一步改革、創新新疆高校漢語言文化,為傳承歷史與文化貢獻力量。
[1]黃大鵬,吳修玲.高校漢語言教學發展趨勢與變革探析[J].語文建設,2016,35:17-18.
[2]阿依古麗·熱西提.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01:199.
[3]彭國慶,王芙菱.新疆高校漢語詞匯教學現狀及其策略研究——以漢語閱讀教學為例[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5,05:72-76.
譚玲(1979-),女,漢族,四川省成都人,大學教師,講師,研究方向:雙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