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繼磊
山東省昌樂第一中學
高中數學分組教學初探
田繼磊
山東省昌樂第一中學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質疑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其中除了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還有從事其他工作人,所以提高課堂效率是現代教學的首要工作,特別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怎么樣將原本枯燥乏味數學教學變得趣味化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要點。在傳統的課堂中,老師僅僅只起到傳道受業解惑,而大部分的數學老師都采用是的“填鴨式”,而這種方式最終會導致學生厭學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而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模式,課堂上老師由原來中心地位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老師會積極的引導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中,和學生們共同學習,并且從實際工作中研究教育教學,開發、建設新的課程。
分組教學;課堂;數學
由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基礎不同,而在現在教學中很多老師都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方式,只顧自己上課,不管下面坐的學生,從而導致成績好的學生學不夠,成績不好的學生吸收不了。在日常數學的教學中,這種問題尤為嚴重,使老師在面對成績差的學生也會束手無策。只能在課堂上一面抓,課上抓成績好的,課下抓成績差的,這樣就會造就老師上班時間加長、工作壓力加大,但可能還未取得相應效果。
如何解決以上問題,增加學生學習主動性?怎么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所以在教學中既要“有教無類”,也需“因材施教”,指在教育面前人人都是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同時每一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備課以外還需要備學生,不能在課堂只顧著成績好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顯然是不科學也是不合理的。在教育上應該“有教無類”,這種在課堂上只抓好的學生,必定會造成中差學生課堂上學不到知識,課下需要老師額外補課,并且循環下去,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H·C Lindgren)認為,學習是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學習活動的目的不僅是掌握知識與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最早是由美國傳播到世界各國,在20世紀70年代受到廣泛關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把數學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小組合作學習是將學生按照能力、基礎、成績進行分組,每組大概4-6人,形成一個優劣勢互補、相互督促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就將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
小組合作學習是現在教育模式下產生的,體現了現代教育的特征,現代教育主要是以人為本,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注重將學生培養成獨立自主的人。小組合作學習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平等的教育,并且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也給了學生展現自己的機會,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的思考,從而提高學生創造能力和競爭能力。從而正在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尊重。
小組合作教學目的在于最大的提高學生在課堂上收獲的知識,而這種根據學生基礎進行分組,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從而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水平。
2.1 先測驗,后分組
當老師在進行分組教學之前,應該先了解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需要了解全班每一位學生數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在實際解題中運用能力,了解他們學習心理、方式、習慣是怎樣的?了解方法很多其中包括:問卷、考試、交流、查看學習記錄,要確保在了解學生后進行分組,針對每組在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既從形式上保證了公平,也讓學生從內心找到了平衡。
2.2 找組長,定責任
由于各小組的組成人員的層次不同,能力也有大小,因此,首先要做好深入細致的工作,培養集體主義思想。各成員要有明確的任務,又要有互相彌補合作的意識,選好小組長,制度明確職責。
分好學習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基礎,應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進行綜合評定,從而真正體驗在合作的基礎上競爭。小組長為輪換制,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部有鍛煉和展示的機會。這樣通過小組成員互相幫助,互相交流,可以共同進步,并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應該秉著“人人參與,共同研究與提高”的原則,爭取人人發言,都能提出對“問題”看法或解決的辦法。
2.3 據情況,定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有很多好處,但不能濫用小組合作學習,要合作學習值得合作而且能夠合作的內容。因此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應該經過合理的篩選。
數學教學中有些知識如果通過學生的參與實踐動手操作、動口討淪,發表每個組員自己的看法,充分體現組員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能夠主動地獲取知識。這樣經過實踐一一理論的升華,避免了教師講,學生聽、記、背的現象,使學生在積極參與實踐中,真正獲取新知。
2.4 組內團結,組間競爭
組間的競爭必然導致組內的合作,這是群體心理規律所決定的。至于每個成員在小組如何分工,則由小組自己定奪,老師不做干預。我們這樣做的原因,一是保護本來由合作建立起來的組內成員間的良好關系;二是為學生的教育和自主管理保留空間。
而對于小組競爭,即組與組之間展開競爭,競爭的內容一是學習成績;二是課堂表現,從討論問題、回答問題的數量和質量來評定。以上兩項綜合考核打分后給小組排出名次。
這一措施的實施不僅有效地解決了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困擾,而且也帶動了班級數學成績的整體提升,應該說它的效益是綜合的。
3.1 讓小組合作學習實至名歸
首先表現為課堂討論氛圍的濃烈,發言積極性的提高,過去只有幾個人主動的現象得到改善,全體參與成為一種常態;其次是提高了效率,各小組的學習任務,由于群策群力和分工協作不僅完成效率提高,而且還經常迸發出創造火花;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增強顯著,表現為成員在言行上自覺維護小組的聲望。
3.2 學生的精神面貌更加陽光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可以說是同學面貌的真實寫照。最令人感動的是同學間互幫互助的意識成為了行動上的自覺,成績好的學生主動給其他人講解,回答問題時相互提示與補充,不同的見解相互尊重等等,成為一道道風景。原來成績較差的同學變得自信了,成績好的同學變得真誠寬容了。
通過以上方式,學生的效率提高了,教師也更加輕松自如,真正達到了知識與技能、情感與價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