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利榮,陳 蓓
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PBL教學法在口腔修復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林利榮,陳 蓓
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PBL教學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醫學教育中被廣泛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本文探討了口腔修復學部分課程理論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法的實踐效果,以期為PBL教學法在口腔修復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提供見解和意見。
PBL教學模式;口腔修復學;應用
口腔修復學是口腔醫學專業的一門主干臨床課程,其綜合性、應用性、實踐性和操作性都很強,與口腔醫學相關課程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實踐證明,學生作答客觀題的準確率較高,而作答病例分析題時丟分較多,究其原因是因為多數學生沒有建立臨床思維,只是單純地將知識點進行機械的套用,而不能針對病例將掌握的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和靈活運用,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基于這種情況,我校口腔修復教研室于2015年在口腔修復學部分課程理論教學中引入了PBL教學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PBL教學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其特點是把學習放到一種有意義的情景中,以真實的臨床病例為依托,以相關的問題為導向,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分組討論為中心,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引導和啟發的作用。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盡快建立臨床思維模式,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性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縱向深入研究和橫向知識面的拓展。
2.1 PBL教學方案的設計
PBL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為:病例——問題——自學——討論——小結。教師于每次授課前一周將準備的病例、設計的問題、討論提綱等分發給學生,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教科書、專業參考書、期刊雜志和互聯網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同時將學生以8-10人分為一個小組,每組推薦一名組長,組織組內成員收集資料、課前討論以及進行任務分配和監督小組成員的學習。課上首先進行組間討論,每組派出一名代表以幻燈形式對本組討論要點進行匯報,組內成員進行補充。教師參與討論,避免跑題。總結階段教師針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發現的新問題以及重點、難點內容予以解答和進行強調。以牙體缺損修復章節為例,在該章節教學內容學完之后,引入PBL教學模式進行知識整合,分3次授課,共計6個學時,每次課間隔一周左右,給學生以充分的準備時間。第一次課重點介紹牙體缺損修復設計原則,以具體臨床病例引導學生對設計原則的運用,并讓學生歸納、總結一些必要的設計原則。第二次課引入牙間縫隙及牙折的臨床病例,針對該病例的處理方法進行討論、總結。第三次課以牙齒縱折診療、牙體半切術和前牙的美容修復為主要講授內容,進行整個章節內容的總結,使前后知識融會貫通,并以一篇最新的臨床文獻讓學生把握牙體缺損修復研究的發展動態。
2.2 病案準備及問題設計
病案的選取要以臨床的真實案例為基礎,并進行適當修改,以保證為學生提供的病案完整。病案內容不僅需要涵蓋疾病病因、診斷、治療的全過程,還應該包括一些行為科學和社會倫理問題的內容,同時還要注意病案的時效性和難易程度。問題設計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階梯式原則,注意知識點的銜接性和邏輯性。另外,提供給學生的材料里邊還應該包括學生需掌握和討論問題的背景知識,以引導學生在收集資料和討論的過程中不偏離教學目標。
2.3 教學效果評價
通過調查問卷和個別訪談的形式來了解PBL教學模式的優劣,并進行教學效果評價。調查和訪談的對象包括:學生、任課教師和旁聽教師;內容包括:文獻檢索能力、自學能力、多媒體制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對PBL教學模式的意見和建議等方面;評價標準包括:非常顯著、比較顯著、一般、比較少、非常少,按照5分、4分、3分、2分、1分的標準評分;評價方法采用SAS9.2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教學效果評價結果如下:文獻檢索能力:11.4%,68.6%,20%,0%,0%,3.9(平均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1.4%,71.4%,17.2%,0%,0%,3.9(平均分);自學能力:11.4%,65.7%,20%,2.9%,0%,3.9(平均分);多媒體制作能力:13.2%,83.1%,3.7%,0%,0%,4.5(平均分);分析解決問題能力:8.6%,80%,11.4%,0%,0%,4.0(平均分);臨床思維能力:9.2%,81.8%,9%,0%,0%,4.2(平均分);語言表達能力:28.6%,62.8%,8.6%,0%,0%,4.2(平均分);創新能力:8.6%,57.1%,2.9%,28.6%,2.8%,3.4(平均分);團隊協作能力:17.1%,51.4%,28.6%,2.9%,0%,3.8(平均分)。
2.4 應用情況分析
口腔醫學專業的臨床課程大多安排在進入臨床實習的前一年,課程多、時間緊,如果在口腔修復學整個教學過程都采取PBL教學模式,從學生的精力考慮也不現實,最好是有側重、有選擇地在部分章節采取PBL教學模式,而且與采取此教學模式的其它課程錯開時間段,這樣可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課前準備。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需要引導學生適應PBL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表現看,部分學生由于性格、學習能力的原因,參與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一方面需要引導,另一方面在分組時需要合理搭配,保證交流與協作的順利進行。從教師的角度考慮,PBL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對本門課程有深刻的研究,還需要對相關的課程有足夠的了解,能夠把控課堂的節奏,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從學校的角度考慮,PBL教學模式需要數量充足的優秀教師,足夠的館藏圖書,連接教學資源庫的足夠電腦,如購買中國知網數據庫,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
PBL教學模式以其獨特的教學優勢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是其必然,但還需要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才能順利開展,尤其是在課程設置、資源保障、教師綜合能力、優化分組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以保證PBL的教學效果。
[1]馬楚凡,田敏,方明,等.PBL教學法在口腔修復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7):63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