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慧 贛州三中
淺談電子銀行風險管理及措施
彭家慧 贛州三中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電子行業等新型科技逐漸出現在國民生活中。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轉賬、查詢、購物以及收款等業務,節省了人們在銀行辦理的時間,提高了辦理效率,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是電子銀行的出現有利也有弊,在新型科技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電子銀行業中出現網絡黑客以及詐騙錢財案件等事件也給人們帶來一定的困擾。電子行業的風險性不容小覷,因此我們必須對電子銀行的風險提高重視程度。本文就是對電子銀行業風險管理以及措施進行分析與研究。
風險 金融 管理 措施
電子銀行業是電話銀行、網絡銀行以及手機銀行的總稱,是基于網上金融服務系統包括商務平臺和銀行支付系統。使用戶足不出戶即可辦理資金查詢、銀行對賬、公共信息查詢、銀行轉賬以及銀行賬號掛失等業務。是銀行服務大眾的一種方式。
1.對于商業銀行來講,電子銀行的設立是商業銀行擴張的手段,并且減小擴張的成本。例如人工交易成本10多元,ATM取款成本2元,然而電子銀行成本只需0.1元,成功降低成本,進而擴大商業銀行的利益,使商業銀行能夠持續發展。同時節省辦理的業務人員,使柜臺更加專業化,減少人員成本,擴大銀行利益。
2.對于用戶來講,方便用戶交易。一方面,只要有網,就可以快速解決用戶急需錢、沒有時間去辦理銀行各項業等問題,減少了用戶辦理業務的成本,商業銀行成本減少,適應市場的平衡,用戶成本自然減少。另一方面,用戶可以最快速度了解銀行動態,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抓住時機,投資金融市場,創造更多利益。
1.在通話時后臺電話銀行服務沒有關閉,留下銀行卡資料,給不法分子機會。通過各種欺騙的方式告知用戶有利益可圖,使用戶說出自己及家人的詳細信息,不法分子通過這些信息破解密碼。電話銀行詐騙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
2.不法分子冒用銀行工作人員身份打電話要取詳細個人信息。
1.系統風險即網絡銀行大多數都是在計算機上進行的,然而計算機本身系統存在著漏洞。例如,網絡銀行使用時,數據以及密碼都在計算機中顯示。
2.操作風險,操作風險主要來源于銀行內部,銀行內部員工出現漏密。員工防范意識薄弱,銀行內部防范機制不完善。
3.信用風險,信用是指個人在使用信用卡時可以透支,不法分子對信用卡進行故意透支,或通過信用卡進行詐騙。
4.信息風險,在網絡銀行操作的過程中,一方面,用戶無法得到網絡銀行提供足夠的資料;另一方面,網絡銀行無法得到用戶的相關信息,兩者無法及時溝通。使不法分子有機會屏蔽信息,做出對銀行不利的事情。
5.法律風險,網絡銀行在我國屬于新型科技,我國還沒有相關法律對其控制與調節。因此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投機取巧騙取錢財。[1]
(三)手機銀行,手機銀行在電子銀行中最為便捷,手機的丟失及信息保管不當,錢財也最容易丟失。
1.建立電子銀行管理機制,對銀行內部人員進行保密培訓,確保電子銀行穩定持續運營,對銀行招聘新人嚴格把關,達到員工技能的高水準,建立銀行的激勵政策,使員工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最大潛力。銀行實現用人、留人以及培育人的人力資源配置。人員與崗位達到最佳效應,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避免內部人員盜取錢財以及無意泄密的狀態,使風險最小化。
2.提高電子銀行的技術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人才,應用安全系統技術和安全防范系統,防止黑客和木馬等不法行為入侵。提高電子銀行的保密性與完善性,保障電子銀行的運營。銀行在辦理電子銀行業務時對用戶相關信息詳細了解,避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銀行卡密碼最好不要與身份證號碼以及生日等數字有關,最好選擇難度高的數字有機結合,防止壞人快速地破解密碼。
3.提高用戶的防范意識,對用戶進行警惕教育,在辦理網點以及自助服務器上粘貼安全教育意識告示。在媒體、電視以及網絡等通訊上播出相關的被盜案件,提高人們警惕意識。對用戶進行安全培訓,設定電話服務,在面對危險時及時與熱線溝通避免被不法分子傷害。對一些誘惑不要去相信,完全核實清楚再進行辦理。
4.建立電子銀行的法律法規,現在電子銀行是我國銀行的重要一份子,未來電子銀行將是我國銀行未來發展的方向。國家必須做好保障工作,加快立法進程,確定電子銀行的相關法規,并及時的傳播給大眾。電子銀行應該設定監管制度,在內部對電子運營與應用以及安全等方面進行有效的監管,達到發現錯誤及時進行改進與創新,保證電子銀行的持續發展。[2]
在當前信息時代,電子銀行業務辦理是銀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是銀行創新的方式,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體現,方便人們的同時也給銀行帶來巨大效益。因此我們必須對電子銀行進行有效的調控,對電子銀行風險進行內外管理,對電子銀行內部進行基礎建設,提高技術與人才的應用,對外部提高國民的防范意識,國家制定法律保障,提高國民對電子銀行的應用,穩定銀行業的發展。
[1]鄧順國.網上銀行與網上金融服務[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09
[2]辛樹森.電子銀行[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