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嘯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淺談視唱練耳教學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龔 嘯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聽覺對于音樂學習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性,而視唱練耳更是音樂教學的基礎,在音樂學院,不管是學習聲樂、器樂還是作曲等,都十分重視視唱練耳的基本功。本文將從視唱練耳的意義,聽覺訓練,視唱訓練等三個部分進行闡釋視唱練耳教學對于高校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視唱練耳;音樂教學;高校教育
教育承載著人們美好的希望,是一個國家的民族基石。所以用以教導人們,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進行審美素質。人不僅僅需要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同樣,音樂教育在成長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地位。而視唱練耳則在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眾所周知,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人主要靠耳朵的聽覺來判定聲音的大小,強弱,長短。而音樂,聲音的藝術,更需要較好的開發這一功能。視唱練耳教學,就是為了給學生培養一種固定的音樂感覺,這是視唱練耳教學的任務,因為視唱練耳的音樂能力也是我們所有音樂學習的基礎,沒有音樂感覺,聽不出音的學生是無法進行正規的音樂學習的。音樂教學并不是為了,給我們的孩子,學生都培養成一個個音樂家,但是卻是告訴他們什么是美,什么是和諧的,將快樂帶給他們,培養他們成為符合社會,能夠在社會生存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當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的發展均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新的文化也將層出不窮。我們在現代復雜的社會結構下,必然需求各種不同的文化服務于社會的發展,這些文化服務于社會的發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復雜社會背景下的文化多元。高校中通過視唱練耳的學習,并不可以幫助學生對于音樂記憶的方式不再枯燥乏味,以及彌補了人們對于音樂表達理解的缺憾,打破了現有的主要依靠聽覺能力的傳統的音樂欣賞模式,給聽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感官享受(在國外,用特殊的設施去激發學的感知能力,讓他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給他們機會去觸摸,聞,甚至是品嘗音樂的聲音。比如,聽到有關花的音樂,那就讓他們到室外去觸摸鮮花,聞花的味道,甚至是品嘗它,這樣就可以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對于這首音樂的印象,以及對花的直觀認識理解。這是一種多感官學習的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體系,一種積極聆聽的體系,不斷地改進,讓他們在熟悉的聽覺環境中傾聽。在這個體系里它的內容十分豐富,目的在于提高積極的情感,這個方法可以改進在傳統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感知能力的不足。運用感官與多感覺通路,開發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最重要的開發他們的能力,是為了提高他們對于情感以及感覺的表達。讓他們從封閉的軀殼中走出,行為更加進步。在感官游戲中學習音樂,這種方法意在開發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發自主的學習接受各種技能,而不是通過單一的重復記憶來獲取知識,這種方法對音樂學習,甚至意外的學科內容都有很大的幫助。)這都是普通學校音樂教育中,視唱練耳教學中所沒有的。但是卻能幫助學生建立一種正確的音樂感,也就是人們對于音樂的感受。在有規律,科學方法的教學中下,學生可以對音樂的強弱,長短,高低,有最基礎的認識。
在視唱練耳課的聽辨和弦的練習中,對于以前沒有基礎的同學,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是有一定的困難的,且痛苦的,而且認識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和弦的訓練在視唱練耳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也是學生的難點之一。從音樂的角度來講,是不可能缺少的。無論從音樂的風格色彩,還是它的展開以及推動力來講,和弦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旋律在分句的時候,和弦也起著很大的作用,比如說在聽到底是四三還是四四的問題。實際上這個和弦在它的組成部分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和弦是按它的功能來走的,所以學生如果對和弦的感覺很好,那在分句的方面就比較科學。然后,我們在和弦的聽覺當中,本身聽和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同學都有這個感覺,所以平時上課或是課下練和弦時,老師留下一些和弦作業讓學生去練習,但學生不知道如何練得卻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練其實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把它和音樂結合在一起的話,和弦的意義就比較簡單了,但是在單純練它的時候,還是很枯燥的。因為它是一個硬性的指標,也就是說老師給學生彈的東西,學生要能夠準確地把它反應出來,這是這門課開展的意義之一。在高校開始視唱練耳課之前,都會進行一系列的測試。列如:首先,老師給學生彈十個和弦,讓學生對和旋的性質來做一個判斷。這個是不需要標準音的,也就是說在性質方面,學生可以直接給出和弦的性質,是大小三四,還是增三類似這樣的答案。每個(和弦)一般聽兩遍,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直到最后一個的結束。老師會第一時間問學生感覺如何。但是不知道方法的學生,還是會更不上節奏。其實,在學生在判斷的時候可以分兩層內容:第一,不帶轉位的比如說這個和弦是個大小三四,那么學生可以不必先說三四,先分辨出它是大小,學生要有一個直接的認識。從這個層次來講,實際上它是跟和弦這個基本的特征最直接相關的。和弦的一些特征:比如說七和弦,七和弦有四種種主要的七和弦,大小七、小小七、減小七和減減七。大小七明亮的,減減七緊張、不諧和小小七暗淡,和弦,單純來講的話它可能在同樣的標準下(有共同的性質),但是籠統地把它說為一個客觀真理的話,它牽扯的可能性就比較多了。比如說小小七是暗淡的,但是如果彈大小七的時候,換一個音區,那么結果就不會是這樣了。所以,在色彩的判斷來講,可能要抓得更準。聽寫能力生疏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對旋律記憶能力,這個才是視唱練耳最需要鍛煉的,除此之外其他都是假的。聽一遍能夠大致的記憶出旋律,并且自己重復唱出來。剛剛完就忘了的話,那你不管有多么好的技巧,聽寫能力都是很有限的。這種訓練就是不斷的訓練聽和記憶,聽一段,然后自己吧記住的再唱兩三遍再聽一遍,再唱一遍。最起碼基本三遍能完全記憶4小節相對簡單的內容。視唱練耳一般不會讓你聽寫無調性,所以并不是那么難,否則就算再熟練,手寫的速度也跟不上旋律走的速度,手寫可以超過音樂速度的一半已經很不錯了。所以一邊聽立即寫對初學者來說并不是非常可取的,所有方法都是建立擁有一定的記憶能力上。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嗒咔吐吧嗒咔吐吧嗒咔吐吧這樣念,就有了嗒~吐吧嗒~吐吧嗒~吐吧嗒~吐吧,嗒咔~吧嗒咔~吧嗒咔~吧嗒咔~吧,嗒咔吐~嗒咔吐~嗒咔吐~嗒咔吐~,嗯咔吐吧嗯咔吐吧嗯咔吐吧咔吐吧。同樣的道理三連音可以去做一樣的練習,逐漸的變成一種形態記憶,類似于音樂和節奏的形象記憶,或者說語言記憶。就好比一聽到這樣一個形態就想起來了是這么回事了。要走向熟練的話并且能夠應付考試,在日本音樂教育有一套叫“心拍”的理念,大致就是不停的念心經一樣,最后已經把節拍如同武功心法一樣的記憶了,憑的是感覺就知道是第幾排,而不是找重排和第一排然后再數1234。一直數數字會影響,記憶能力以及聽寫速度總是提高不上去。原理很簡單,短時間的快速瞬間記憶,音樂辨識這些都是右腦在負責的事情。而這個時候還要分一點注意力到左腦上去數數字,很難,不是數字數錯了就是吧把音樂給忘了。最好的方法就是應用然后分配到左腦去記憶這樣的分工,習慣成自然。這樣才能夠保持一個一個非常快速反應的狀態下繼續。數數的方法只適用于入門的時候,慢慢的聽,慢慢的理解分析。最好還是練習到可以憑感覺來聽寫。
唱歌跑調包括了兩個內容(或者可能包括):聽不準,唱不準,這倆那么解決方法當然學樂器是一個,其實也不一定要刻意地去學。反正就是聽樂器的聲音,音調就對了。聽歌也可以提高音準的觀點,當然相對的學樂器可能稍微比較簡單一點點,唱不準一定是聽不準,聽得準不一定能唱得準的觀點所以關鍵還是我們要聽準,也就是我們的耳朵,聽力要提高,對于音調的準確度的辨識。通過什么方式?通過記憶音調的高低,人聲或者樂器聲都可以,那么之所以說學樂器比較簡單就是因為一般我們練習的時候是用同一樂器,那對于人這種可以千變萬化的嗓音來講肯定是比較統一的。比方說吉他除非你用很奇葩的方式去彈不然音色都不會差別不大的,綜上所述,聽力提高的難點在于,我們記憶音調高低的過程會被音色干擾。人嗓音由于發音方法,唱法等的不同,同一音調可能會有不同的音色,一般比較高亢嘹亮或者尖銳通透的聲音會被認為是比較高的,反之亦然。
但是也可以通過共鳴腔體調整等方法去讓中音甚至更低的音擁有那種特質(當然這個技巧比較深奧我也不會我就知道說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一個分離掉不同音色的“干擾”去聽準,辨別一個音調的高低的能力,再簡單地說就是,不斷地去聽不斷地去記憶就是了。最后,針對與高音這一塊,或者是很低的音,這個涉及到聲帶能力,也就是說唱不準的現象變成了唱不了。聲帶能力固然是可以提高的,不然你以為那些歌手都是天生的唱得好嗎?天生音域寬的人也有,后天鍛煉也不差,只是成長也的確有個限度不過只要方法得當,也可以提高到一個比較像樣的程度了,所以說覺得很高的音,請大膽地降調,不要不好意思。
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學校音樂教育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學校音樂教育體系為奮斗目標,不斷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視唱練耳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面臨著國際化的變化和挑戰,中國高等音樂教育需要緊緊跟上國際化的步伐。在視唱練耳的教學過程中,中國應該不斷在音樂課程設置中加入世界音樂課程,引導學生使用國際化的眼光來學習音樂。當然,也應該著重發揚中華民族傳統音樂,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精神與音樂教育走向國際化并不是矛盾的。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是我們應對音樂教育國際化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們發展自己特色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未來中國的音樂教育如果一味的追尋他種文化,將會走進缺失自己傳統民族文化的誤區。在未來的國際音樂教育交流中,充分展示和發掘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才能更長久地立足于世界音樂之林。■
[1]程諾婷.高校視唱練耳教學中的互動學習[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0,03.
[2]王雪樺.視唱練耳教學的技術性訓練與音樂性培養[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3]孟凡玉.除了技術還有什么?——視唱練耳文化屬性談[J].人民音樂,2007,11.
[4]張燕,張浩.“變被動為主動”的視唱練耳教學模式芻議[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S1.
[5]張丹麗.流行音樂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影響[J].通俗歌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