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9)
論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高校二胡教師的人文素養
張 婷
(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9)
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活動日漸頻繁,我國的音樂教育愈發的國際化以及多元化。多元化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二胡教育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因此,應如何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有效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不僅是當今高校音樂教師所需要引起注意的基本教學問題,更是與社會各界人士息息相關的教學模式變革活動。而本文便是主要著眼于分析當前形勢下高校二胡教師的演奏實踐能力、專業二胡教學能力、傳統音樂理論的理解能力等基本素質,討論探究我國有關高校的音樂專業應如何有效實現培養高素質音樂人才的目標,以期能為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添磚加瓦。
多元文化;高校;實踐能力;二胡教師;人文素養
“在當今社會的環境背景下,二胡已然成為在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樂之一,二胡的發展經歷了東方與西方的音樂文化交會,在創作手法上傳統與現代的相互融合。”[1]與此同時,自上個世紀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等有關領域取得了跨越性的發展與進步,而文化領域所取得的成果更是不容小覷。我國作為一個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始終堅持對于外來文化保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良好態度,而筆者也同樣認為,針對高校二胡教育而言,也應必須實現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有效融合,才能在推動高校二胡教育模式轉變的同時,推動我國二胡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最終為我國高校教育的繁榮昌盛推波助瀾。
“自二胡這一民族樂器被引入高校課堂以來,我國高校的二胡專業不僅始終堅持專注于傳統曲目的搜集、繼承以及創作,并且不斷借鑒西方弦樂的訓練方式來展開一系列的基本訓練課程。不同方式的教學活動之間不僅并行不悖,而且在冥冥之中密切聯系、相輔相成。”[2]但是究其本質而言,西方的具體教學模式是否能與我國高校二胡專業的具體教學目標、發展道路相適應仍然需要我們去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
目前,我國高校二胡專業的教育模式都始終借鑒于西方的教育教學制度。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始終堅持以課堂教學的方式來展開演奏、創作、鑒賞等一系列專業內容的傳授活動,課堂實踐或者課外實踐活動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被受到了制約。另一方面,始終堅持以制度化、規范化的課程教學作為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前提,教學制度規范的底線不容觸碰。與此同時,當下二胡專業的主要授課模式仍然主要表現為傳統的口頭教育,由于缺乏課堂實踐能力的訓練,學生并不能對于二胡演奏藝術引起共鳴,更無法有效領會二胡演奏的精髓所在。我們并不難以發現如今有關于二胡的具體教學模式、教學制度與方法早已被死死禁錮于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當中,其不僅不利于學生對于傳統民族音樂、音樂觀念、藝術思維的正確認識,更不利于實現高校二胡教育的有效發展。以高校教學制度為核心,具體教學模式為前提,音樂教師為主導的呆板式教學方式是否有利于實現學生對于二胡等民族樂器的繼承與發展,是否有利于推動高校音樂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在這四年的大學教育中應當教授什么、怎么去教,應當學什么、怎么去學顯然已經成為了每一個高校二胡專業教師必須去認真思考的關鍵性問題之一。
“二胡教師良好人文素養的養成不僅有利于推動二胡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更能為二胡教師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給予最為有利的前提保障。”[3]與此同時,筆者在總結前人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二胡教師的人文素養的形成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以期能為有關于二胡教師人文素養的研究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
實踐作為認識的來源以及認識發展的不竭源泉,其不僅有利于實現專業二胡教師自我音樂素養以及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更能為一系列二胡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最為有利的專業基礎保障。二胡演奏的實踐能力主要是指演奏者所具備的音樂感知能力、音樂領悟能力以及音樂演奏能力等,這其中不僅包含了演奏者的具體演奏技巧,更包含了演奏者對于音樂作品的具體認知與領悟。
筆者主要認為,一位優秀的高校二胡教師,應當具備以下實踐能力:一方面,其必須是一名專業的二胡音樂演奏家,其對于二胡的演奏能有效跨越所有的條條框框,不被具體的藝術語言、文化知識、設備設施所拘束,不讓自身的演奏能力成為其藝術表現的絆腳石,我們并不難以推斷出:“專業的二胡演奏能力是當代優秀二胡演奏者、專業二胡教師所應具備的專業素質之一。”[4]另一方面,無論是何種藝術表現形式,其所表達的個人情感應與具體的樂器相呼應,使得音樂在弦間不斷回蕩的同時,實現個人情感的有效表達,準確而真實的傳達作曲家所想要表達的具體思想情感不僅是二胡專業教師所應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更是每一位音樂工作者所應擁有的基本素質能力。
“眾所周知,高校二胡教師作為學生專業知識的直接傳授者,其個人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能力、所采取的教學方式以及所教授的教學內容將直接影響到整個高校音樂教學水平的發展趨勢以及每一位學生對于二胡這一樂器的專業演奏能力。”[5]在二胡專業的傳統教學模式當中普遍存在知識面單一、教學內容孤立片面、缺乏創新精神的現象,筆者在分析當前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認為我們并不難以發現,此種落后的教學模式早已無法適應于當前二胡教學發展的具體情況。二胡作為我國的傳統民族樂器,其不僅融合了古人的智慧,更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象征性樂器之一。如果有關高校仍然堅持于所謂的“言傳身教”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僅無法實現二胡專業的教育目標,更會阻礙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發展進程。
從而,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相關從事于二胡教學活動的專業教師僅有始終堅持立足于實踐,在完善自我專業知識能力的同時,不斷推動課堂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的轉變,才能在有效推動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同時,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而究其主要改進措施,一般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相關專業二胡教師不僅應始終堅持于將教學與科研活動相結合,以具體教學活動的發展促進科研項目的完成,更應以科研帶動專業教學的不斷發展進步。以教學活動推動科研發展便是要求每一位專業教師能將具體的科研問題或是科研新發現引入到具體的課堂實踐活動過程中,從而在推動課堂教學目標完成的同時,不斷推動科研活動的開展。以科研帶動專業教學的發展便是要求每一位專業教師能將具體的科研成果引入到具體的課堂實踐活動過程中,從而在獲取到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時,不斷推動二胡專業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有關二胡專業教師更應在開展專業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刻意的將與課堂內容所密切相關的傳統樂律學、傳統音樂美學、民俗文化學等一系列具有綜合性的音樂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其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不斷增強學生的專業音樂素養與能力。”[6]總而言之,在結合豐富的課堂教學內容的前提下,豐富學生的知識素養、加強科研滲透量、拓展學生的音樂能力,加強學生對于交叉學科具體內容的簡單掌握,是每一位二胡專業教師所具備的專業素質能力。
傳統民族音樂不僅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更是一門綜合衍生學科。音樂藝術的存在不僅有利于人們陶冶個人情操,更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讓每一位學生能真正走進音樂、領悟音樂,并在具體的參與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形成互相學習音樂、互相交流音樂的目標不僅是當前形勢下每一位二胡專業教師的關鍵性任務,更是我們的傳統民族音樂最為需要的一種生存狀態。
與其它藝術形式相對比,二胡演奏藝術可以將所謂的音樂符號轉化為其內在的精神環境,簡而言之,二胡演奏的過程便是演奏者人文素養的展示過程。演奏者通過專業的演奏,在手指的撥動間,精神上就早已創造出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藝術形象,這一藝術形象不僅存在于演奏者自我的腦海之中,更回蕩于每一位二胡欣賞者的眼前,精神世界是否能被有效創造出,完全取決于演奏者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程度。但是演奏技術往往不是二胡教學的關鍵所在,如果高校二胡專業教師只將技術的訓練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忽視對于傳統音樂文化藝術的感受與認知教學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在高校二胡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如何詮釋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內容才是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
在多元化教育的背景下,若二胡專業教師僅僅具有專業的演奏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往往是不夠的,固有的演奏能力或是科研能力只會成為相關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專業基礎,而不會有效推動學生對于二胡演奏的真正理解與領悟。因此,對于高校二胡專業教師而言,應如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應如何推進學生對于二胡演奏的真正理解與領悟必定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在日常專業教學活動之余,二胡教師不僅應當提升自我的專業演奏能力以及科研能力,更應當將具體的二胡演奏或是與此相關的二胡專業理論與文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相結合,從而實現二者或是多者之間的相互交流、融會貫通,在通過系統科學的學習活動后,不僅能有效提高二胡專業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更能為二胡專業課程的有效開展奠定有力的基礎,從而使得每一位學生能在掌握具體二胡演奏技能的同時,不斷實現自我對于二胡演奏藝術的領悟與理解。
綜上所述,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應當如何有效實現高校二胡教學的具體教學目標、應當如何提高高校專業二胡教師的人文素養顯然已經成為了當今教育界最為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而本文便是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基礎之上,通過對于高校二胡教育模式的具體特點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過后,提出了應如何增強二胡教師反思及科研能力、音樂文化積累能力、人文素養形成能力的具體方案措施,以期能為高校二胡專業教學的有效開展添磚加瓦。■
[1]黃聞繪.二胡音樂發展多樣化的現狀分析[J]當代音樂,2017,07:95-96.
[2]趙俠,倪志剛.基于多元文化的理工院校音樂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5,26:89-91.
[3]王剛.王瑩.吳艷輝.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背景下現代二胡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J].大舞臺,2015,11:196-197.
[4]李學民.民族地區高校漢語授課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8(3):55-57.
[5]韓志敏.淺析我國本土文化音樂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多元文化音樂教育[J].牡丹,2016:127-128.
[6]唐宏智.試論如何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展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J].音樂時空,2015,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