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古詩詞歌曲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張海霞
(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古詩詞歌曲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凝聚著先民的民族智慧和精神,彰顯了傳統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在高校音樂教學中,要重視和弘揚國學范疇的古詩詞歌曲的傳承和發展,引導大學生感知和認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拓展文化視野,提升其文化內涵、藝術修養和藝術審美能力,培養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古詩詞歌曲;傳統文化;傳承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詩詞之邦,“詩樂一體”的歌曲形式在中國古代就有雛形,其源頭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典籍、儒家經典《詩經》便是古詩詞歌曲的早期形式。古詩詞歌曲作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其獨特的詩化音樂形象、典雅的氣質和藝術感染力深受歌者的青睞,其豐富而深厚的文學內涵和傳統文化底蘊,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在高校的音樂教學實踐中,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千百年來能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在于它博大精深、具有獨特魅力的優秀民族文化。中國自古以來是文明、禮儀之邦,其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學生,感知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和發揚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和美德,對培養其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有著重要意義。
教育是人類文化傳承的能動性活動。高等學校音樂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要將我們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加以傳承和保護,使之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古詩詞歌曲是中華民族特定的語言文化背景下優良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是我國古代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活態化的展示,凝聚著先民的民族智慧和精神,體現了不同時期獨特的音樂審美意識,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所以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重視和弘揚國學范疇的古詩詞歌曲的傳承和發展,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不可推卸的文化擔當。
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是我們每位教育者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社會的各行各業都需要專業素質過硬、品德高尚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所以教育者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不僅要具備夯實的專業技能,還要拓寬其文化視野,具備基本的文化內涵和審美修養、寬闊的知識面和將各種學科知識融匯貫通的綜合能力,不斷地完善其自身的知識體系,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的人才。
古詩詞歌曲是中國古代文人以詩為詞的音樂,詩樂相融,曲調婉轉抒情,歌詞精美絕倫、意境悠遠,具有極高的文學內涵和價值,表現出一種高雅脫俗、豁達的人文品質。高校音樂課堂中學生通過學習和演唱古詩詞歌曲,領會其古樸、幽雅的風格,潛移默化的領略古代傳統的文化精神,對于拓展大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其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增強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提升其文化內涵、藝術修養和藝術審美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古詩詞歌曲是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音樂體裁,憑借其獨特的文化韻味和藝術性,作為曲目資源,在高校專業音樂教學中應用廣泛,豐富了教學演唱曲目,為專業學習者提供了有益的教材。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程度,選擇難易適度的具有針對性的曲目進行教學,通過古詩詞歌曲的教學與演唱,有效發掘學生聲音的潛力和可塑性,訓練其聲音的平穩、連貫和聲區的統一,加強學生對傳統民族音樂及旋律美感的把握,體會我國傳統聲樂藝術的美學理念和意蘊。部分專業音樂院校都將其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唱體裁,在學年考試和學位音樂會中都做出了明確的要求,這樣對推動古詩詞歌曲的發展和學生演唱能力、歌唱技巧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同一首歌不同的人演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表演者的二度創作賦予作品第二次生命。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呢?究其原因是演唱者的文化修養和藝術造詣決定了其二度創作的效果。古詩詞歌曲作為詩詞與音樂完美結合的典范,在高校音樂教學中,與其他歌曲體裁相比,在表現形式和藝術性等諸多方面,都有極高的實用價值。每首作品因其深厚的文學內涵和深邃的意境,給演唱者的二度創作營造了寬闊的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將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揮到極致。
在聲樂訓練的初期,可選擇篇幅較簡潔、短小,節奏整齊、旋律起伏平緩的古詩詞歌曲代替一些枯燥的練聲曲,如黃自的《花非花》,這樣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學習的動力和自信心。所以,學生在演唱之前一定要查閱相關資料,深入理解詩詞的涵義,發揮想象力進行心靈創作,通過想象和構思身臨其境的體會作品表達的意境,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準確的詮釋作品,獲得審美體驗。通過良好的二度創作體驗,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促進其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總之,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傳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高校的音樂教學實踐中,重視和加強古詩詞歌曲這一音樂體裁的演繹與傳播,通過各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學習,以此為切入點,感知和認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拓展其文化視野,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提升其文化內涵、音樂修養和藝術審美能力,培養強烈的民族精神,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
[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2]饒澤榮.國學在音樂教育中的傳承[J].音樂探索,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