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煜皎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高師聲樂課堂“一對二”教學模式新構想*
馬煜皎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標準,高師聲樂課中的“一對二”教學已經實施一段時間了,期間出現了學生上課時間不夠充足的情況,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從一周一節聲樂課,變成了一周兩個人上一節聲樂課,學習的東西不變,但是上課時間少了,這樣慢慢的影響了學習效果,為了改變這種狀態,我們采取了更有特色的“一對二”的上課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內事半功倍,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做到學以致用。
高師、一對二、聲樂、教學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標準,為此,我們針對社會的需求,在聲樂教學方面采取多層次,多方位的培養方案,來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性。通過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改革,創新實踐新的聲樂教學模式,為中小學提供更好的,更適合社會基礎音樂教育的音樂人才。
在這里主要想說一說在新環境、新要求的社會環境下,“一對二”的聲樂教學課堂模式,如何與時俱進,改變原有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于師范專業的聲樂課堂,我們采取的是“一對二”的教學模式,這樣不僅解決了擴招之后存在的師資不足問題,同時兩個學生一堂課還能起到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作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是弊端就是課堂上老師個別輔導的時間縮短了,所以我們在有限的上課時間里,要使學生不僅掌握正確演唱方法,還需要使他們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中小學的音樂課堂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完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率,不斷的實踐、完善我們的師范專業的聲樂教學課堂。
在我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為師范專業的聲樂課程重新制定了明確的培養計劃,也適當修改了聲樂教學大綱、教學計劃,但是聲樂教材還是給聲樂表演學生用的中外聲樂教材,只是在上課形式上進行了調整,教材也是各取所需。我們現在用的高師聲樂教材,其實說到底跟聲樂表演專業用的教材基本一樣。我們以往的教學模式,都遵循著因材施教這個原則,根據學生的聲音條件,學習的時間長短,對演唱方法的掌握情況來布置作業,通過演唱作品,來完善學生的歌唱方法,在把作品演唱完整的基礎上,盡可能的把作品的情感展示出來。學生學習的時間短,作品布置的就會相對簡單,外國作品會布置一些藝術歌曲。學生學習的時間稍長或者學生的自身條件比較好,老師就會布置相對難一些的作品,外國作品也會布置一些詠嘆調,這種隨意性太強了,作為師范專業的學生,一些中外作品作為曲目積累,是必須要演唱的,就像學習音樂必須先學會五線譜一樣,這種學習應該在大學一年級完成,而不應該貫穿于整個大學的聲樂學習過程中,如果這樣就和聲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沒有太大的區別了。
高師聲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著眼于學生專業理論和專業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培養一個學生將來是否能成為一名優秀音樂教育工作者的素質與能力,更要考慮到學生的就業需求,作為一線聲樂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經常進行調研,結合我省的用人需求,來不斷改革我們的教學形式、課程設置、選修課程等方面,能夠做到隨著人才的需求而實現自身專業知識結構的更新。
大一大二采取基礎教學:利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就是“一對一”“一對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系統的學習聲樂的科學演唱方式和了解一些必須的曲目,老師針對學生的自身條件,因材施教,并且要學習音樂的相關理論知識,必修課也好,選修課也好,注重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和音樂審美,為大三大四的學習打下理論基礎。
大三大四采取創造發展型教學:在學生培養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自發意識,在基礎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搞創新,發現并培養學生的自身特點。在教學方面,要突出師范性的特色,培養方式和內容要以培養中小學音樂師資為目標,加強學習的實用性,內容更貼近中小學基層音樂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礎音樂教育能力。
師范專業的學生唱的多好不是目的,最主要的是要學會怎樣教,教學中遇到過很多學生都是會唱不會教的,如同“茶壺煮餃子”,這就要求我們作為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們怎樣唱,還要讓他們在學習中領會到怎樣教。要重視對學生彈唱和范唱的培養,不僅會唱,還要聲情并茂的唱,在演唱中加入必要的表演,了解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地域的聲樂作品,使學生對聲樂作品的了解更富有層次化,嚴格要求學生識譜的準確性,學習作品的深入性,演唱作品的完整性。“一對二”的聲樂教學課堂,可以改變原有的教師邊教、邊彈、邊范唱的傳統教學模式,以學生互為伴奏、互相指出對方在演唱中和表演中的不足,老師在課堂中起到指導作用,并對學生講解的不完整的方面做出補充和說明,這樣才能鍛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兩個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進步。這樣兩個人的課堂,才能體現出它的高效能動的優勢,而不是簡單的一堂課分給兩個學生上的劣勢。
高師聲樂教育應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不能一味的追求聲樂演唱技巧,應把自彈自唱能力、組織課堂能力、編排節目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放在首要位置,真正做到學生所學知識能運用到今后的工作崗位上。高師音樂教育,注重培養“一專多能”的實用型基礎教育人才,不要求學生的某一科專業課學得如何精通,要求的是學生每一科專業課學得都要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通才”,“通才”這個詞說了幾十年,如今仍然適用,只不過我們的要求更高了,要更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我們在教學中不斷的探索和積累,懂得高師教育的真諦,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培養方案上不斷改革和進化,讓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真正的做到“接地氣兒”,這是我們一線音樂教育工作者為之不斷探索和總結的奮斗目標,使高師聲樂教育與時俱進。■
[1]孫建華.高師聲樂考試評價標準亟待革新.中國音樂教育,2004.
[2]陳婭玲.高師聲樂考試制度改革探析.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教學研究版),2009.
[3]周世斌,宮正.國外音樂教育文獻選讀與分析.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師聲樂課堂教育教學實用性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W201618)
馬煜皎(1980-),女,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