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力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淺談武術與古典舞氣息運用的異同
蘇 力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中國古典舞的形成分了好幾個階段,通過長時間的衍變,現在發展已經較為完整。經過歷史的演化,武術與古典舞分別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但是,中國武術與古典舞都為國之精粹,對民間藝術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典舞;武術;氣息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舞蹈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所津津樂道的,古典舞,我們現在所描述的基本上都源于中國古代的宮廷舞蹈。我國舞蹈藝術開拓者吳曉邦先生在一次“武術與文學藝術研討會”上就十分動情地說:“搞舞蹈不學中國武術,不研究中國武術是不行的,武術在舞蹈中占極重要的位置,武舞同源,舞蹈的一半屬武術。”
中華武術,武術的形成最開始源于我們先人用來強身健體,后來由于環境變得惡略,必須要求我們的先祖不斷強化自身攻擊以及自衛的本能,我們的先人潛心研究,各成門派,慢慢的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武術分支。
中國古典舞近年來發展成了我國舞蹈藝術的一個分支,他是在民族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結合戲曲的舞蹈動作,不斷發展、加工出來的。古典舞在五十年代剛剛被創立時,一直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
古代中國幾千年中華文化,審美的原則不僅僅是通過戲曲來體現,在唐宋樂舞中,在漢魏“舞戲”中,甚至在商周禮樂中,都能見它的一些蛛絲馬跡。
《身韻》是我們的古典舞先驅在本世紀八十年代初制作的一門古典舞課程,直到現在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身韻》早在1993年,它被國家教育委員會列為優秀教學成果。北京舞蹈學院李正一和唐滿城兩位古典舞老教授,也在校內籌辦了古典舞“身韻”課程,這個課程的設立為古典舞的發展和傳播具有著重大的意義。
中國武術的主要內容包括攻、技、擊、防四大要素,主要是一種以套路的演練和實際中搏斗對抗的運動形式。
古典舞基本元素就是將“形”“神”“勁”“律”這四個要素有效的合成和組合演變成主要的動作核心:“身韻”。正式因為這四個要素的要求,所以就要求舞者必須達到以下三個境界:①“以神領形”,②“以形傳神”,③“以氣帶動全身”。
武術在我國不斷的推廣下,由于民眾的喜愛程度十分驚人,所以武術目前已經成為一項國際化的運動比賽項目,平時我們在武術賽場上也能見到非常多炫目的武術技巧,如側空翻,前空翻,后空翻,飛腳等。
武術的氣息則一是指中醫講的內氣,有真氣、元氣、營氣等說法;二是指呼吸之氣;三是指陰陽、虛實。氣息的運用一般以太極拳最為居多。而太極拳所說的氣息,一方面指呼吸之氣,另一方面指內氣,還有就是指心性涵養。
在2007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太極拳《行云流水》這個節目也登上了春晚,這個的表演很好的詮釋了太極拳中氣息的運用。結合古典音樂,氣息帶動太極拳的動作,向觀眾們展示了太極的精粹。
我國老一輩古典舞藝術家錢寶森曾經指出:“中國古典舞在氣息方面講究的是氣平、氣勻、氣穩,以求意穩、心穩、勁達,力通過氣來展示,氣又通過力而來。”
在進行舞蹈表演時,每一個舞蹈動作的氣息運用都應該是連貫的,節奏上有連貫、長短、頓挫之分,所以在舞蹈動作和氣息運用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氣息對于古典舞的運用主要表現在技術技巧方面。而技術技巧主要分為跳、轉、翻三大類。跳是舞蹈的基礎,古典舞作用包含大量跳的動作。轉是在做旋轉時必須有穩定的重心。翻的動作是最平常的了,但是武術中氣息對于翻的動作卻有很多種氣息的技巧,每一次翻的動作所運用的氣息技巧都是不同的。
舞蹈與武術,它們確實在發展起源、技術技巧、審美基礎特征上有著交相輝映之處。也正是由于古典舞和武術的這些異同,才使得二者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但是都沒有失去兩個分支各自獨特的特征以及各自的文化價值。
中國舞蹈和中國武術都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結晶,是古今中國文化的精髓,所以在進行分析時,我更多的想了解他們之間的聯系,因為本就是同一時期不斷的發展來的,而且都不需要借助外力,只需要我們人體自身的訓練和變化就可以將其完整的、有秩序的、充滿美感的展現出來。
同為人體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舞蹈與武術,它們確實在發展起源、技術技巧、審美基礎特征上有著交相輝映之處,但是我們在深入的了解之后發現其本質確有著大相徑庭之處,他們之間的聯系和異同都是十分緊密的。武術的氣息運用更多的是要求剛硬,而古典舞的氣息運用確實可以變化萬千的,因為不同的氣息運用可以展現出不同的舞蹈形態,再者結合舞蹈演員本身的神態動作,古典舞對氣息運用就更加的豐富多元了。
作為一名舞蹈教育者,筆者也想通過更多的了解武術和古典舞的氣息運用特征,能夠從已經發展成熟的武術氣息運用中得到一些啟發和幫助,能夠在古典舞實踐中能夠將舞蹈動作變得更加的豐富、柔韌、有力,這樣才能完美的將武術和古典舞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將兩者更加的發揚光大,走向國際的舞臺。■
[1]孫漢明.太極與中國古典舞身韻[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7,02:52-54.
[2]張云涯,楊中平.論武術與舞蹈的同源性、交融性、影響性[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4,3:25-27.
[3]王靜,馬有德.論武術的“精氣神”[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4,11,1:38-40.
[4]李北達.中國武術理論與舞蹈實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