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
政商關系,我覺得是一個很悲哀的問題。為什么?我看了一本書,叫《革命與生意》,講辛亥革命一百年來,民營企業與社會和政治的關系,結論是民營企業毫無出路。這一百年,民營企業始終要面臨兩種博弈,一種是商品市場的博弈,比如說賣水、賣藥、賣肥皂、賣衣服,都想著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另外一種博弈就是制度性博弈,也就是體制博弈。這一百年我們經歷了四次社會制度變革,平均二十五年一次。你想想,一個民營企業好不容易熬個十多年、二十多年,換一個制度,你就死了,所以很少有民營企業能支撐百年,真是步步驚心。每個民營企業家都苦惱的是,又要賣商品,又要適應制度的變化,這事累得慌。
舉一個例子,20世紀30年代,一幫海歸精英,學化學的博士,研發出了優質的肥皂,當時在市場上已經打敗了聯合利華,結果聯合利華退出了中國。后來,這個企業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被折騰死了。而幾十年以后,聯合利華又回來了。為什么?人家的制度沒變,人家就是私人產權、市場經濟,在市場上輸了,無非就是退回去,產品再研發,而后市場時機成熟了再回來,它不需要研究制度博弈,只需要研究市場博弈。而現在我在的民營企業,兩頭都得研究。我跟一些老板談事,前半截都是談市場,后半截自覺不自覺地都落到了談體制、談領導更替上,不談不行。因此,政商關系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的死結,阻止民營企業穿越到未來的不是商品競爭,而是制度博弈。我覺得,如果一種體制能穩定一百年,一定會有一百年的民營企業。
說白了,百年老店還真不是民營企業自己的事,不是我們的事,老說民營企業不想做成百年老店,誰不想?自己家的買賣,誰不想基業長青啊?關鍵是制度變革,老讓民營企業選擇,我們不想選擇,千萬別老折騰。所以民營企業第一支持政府,第二支持穩定,第三不思制度變革,穩定就行。因此,制度這一塊如果能相對穩定,預期清楚,民營企業家也就用不著移民了。
我們現在的領導者,包括我們經營企業的這些人,還有整個社會,其實應該達成一個共識,即一定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體制,保證大家創業、致富和做慈善的合適環境,讓社會有持續而穩定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