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嬌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對古箏教學中音樂表現力的實踐探究
喻 嬌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在應用型高校的音樂教學中,除了加強學生專業技能訓練之外更加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不斷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及審美意識。隨著當今古箏技法的不斷創新,對于如何提升演奏者的音樂表現力,從而更恰當的表現作品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試圖從作品內在情感表達與作品分析、“唱”與“范”結合、音色控制、課堂模式、舞臺實踐等角度進行探究。
古箏演奏;音樂表現力;作品分析
古箏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群聲之主,眾樂之師”的美稱,古箏以其優美典雅的音色,豐富的演奏技巧,多樣化的音樂風格形式受到了廣泛的普及。古箏演奏是一門表演藝術,觀眾對作品的直觀感受是演奏者的彈奏,所以演奏者的音樂表現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欣賞優秀的古箏演奏家的彈奏,使人身臨其境,情感交融想象出鮮明生動的情景畫面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表現力才能使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與感染力。
“指與音合”是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況》的“和”況中提到的一個美學思想,是講在演奏技術上,首先要達到對演奏的技巧的自如運用與純熟掌握。由此可以看出:在古箏演奏中,扎實的演奏技巧是提高音樂表現力的前提。“音與意和”,是指并未停留在純粹的演奏技巧上,更多的是以演奏技巧達到的精妙細微的音樂表現力,來觸及人內心深處最敏銳幽深的心理體驗。由“音與意合”的美學觀點不難看出,演奏中的音樂表現力是樂器演奏最終的審美境界。筆者對如何提高古箏教學中的音樂表現力進行一下幾點探究。
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屬于一定的歷史時代與風格范疇,充分了解作曲家的歷史時代與風格范疇,切實把握音樂作品體裁形式與表現內涵的規定性,是進行二度創作的基礎。因此我們在演奏古箏作品之前,首先要對作品有一個正確、全面、深刻的認識,包括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主題思想,風格特征等。這也要求演奏者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與藝術素養,積累多方面的知識,拓寬知識面,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了解歷史背景,風格流派的特點。積累豐富的生活閱歷,感受生活,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音樂,在音樂中感悟生活。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幸福渠水到俺村》這一批創作于文革時期的作品就反映出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在彈奏時要把握好作品的創作時期的音樂風格,再如《臨安遺恨》這首作品如果在演奏之前沒能對民族英雄岳飛的生平與抗金故事進行了解,就不能準確的表現作品內在的情感。
對作品進行曲式結構分析是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分析能力之一,對作品的分析應細致的每個段落甚至每個音符上,以《幻想曲》慢板為例,慢板共分為四層,第一層右手的搖指均勻細致的描繪出黔東南苗族地區飛歌的旋律,向人傳達了原始風貌中的現代氣息。第二層借用原生態民歌中對唱的藝術形式,以模仿、稱腔等在“加聲”部分形成織體,從而形成混合式的聲部織體,一唱一應生動的描繪出少女婀娜多姿的舞蹈形象。第三層以一個花指帶入具有音頭的搖指,粗狂有力與之前第二層的少女形象形成明顯的對比,演奏時要著重突出每個樂句的音頭重音。第四層左手刮走與右手搖指由強漸弱,表現出少數民族的青年男女們歡歌熱舞的愉快場面。其次,在教學上要將“唱”與“范”相結合,“唱”即指唱譜,“范”即指示范。通過教師的演唱,將樂句劃分、強弱與音樂情緒更為直觀的“唱”給學生進行理解,再通過示范演奏全面完整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以便學生能夠進行理解與模仿。
“音色”是古箏演奏中核心的部分。目前彈奏古箏是采用佩戴義甲形成點狀的聲音,這樣的發音有著特殊的美感,特別是其音色的清透性。點狀式音色要求聲音干凈、清脆、飽滿顆粒性強,在演奏中盡量運用指尖前端觸弦,主要靠第一指關節有力,觸點集中,爆發力強。例如箏曲《井岡山上太陽紅》和《打虎上山》都是快速指序的代表曲目,樂曲快板段落的音色處理應突出顆粒性、爆發力。傳統古箏中樂曲的旋律性,主要是通過連續的點狀撥弦來獲得,可以將其看作點狀的旋律,包括通過搖指、輪指等演奏技巧獲得的長線條旋律,也是連續密集的點狀發音集合形式。例如潮州箏曲《出水蓮》中快速的勾托,將點狀的音色連城一線,旋律清麗典雅,加強了旋律的律動。表現出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在演奏時不能完全用指尖的力量,可以適當的借用手掌與手臂的配合,保持勾托的連貫性。《林泉》是葉小綱創作的一首具有里程碑式的古箏作品,樂曲慢板段落整體采用雙手交叉演奏的分解琶音式流動音型,旋律由隱伏著星星點點的音高,不時地從流動的琶音進行中閃耀出來,形成點狀旋律與線性背景的動機交織,構成一幅“清泉石上流”的空靈意境。演奏時手指要提前放好準備,指尖掛住弦用手臂帶出,音色空靈、晶瑩剔透猶如山林小溪的溪水,陽光透過樹枝折射在水面上,形成五彩斑斕的色彩,音色時而空靈時而清脆。
第一、開設小組課教學模式。開設小組課的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互相學習中取長補短,通過觀看對方的演奏與老師點評可以間接的看到自身相似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第二、加入音樂欣賞課,培養音樂風格的審美與積極的演奏狀態。當今由于互聯網的開放,以前我們欣賞一首曲目可能需要大費周折才能買到演奏家的演奏CD,可如今百度一搜索便可查閱到同一首曲目的眾多版本,如何汲取優秀演奏家們精湛的演奏技藝與收放自如的音樂表現力,從而更好的運用理解在自身的演奏當中,成為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目的。第三、增加舞臺實踐教學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音樂表演專業突出的是表演,那么表演就離不開舞臺。筆者通過對幾屆學生的調查發現,高年級的學生較低年級的學生由于舞臺實踐機會多,普遍心理素質與臨場發揮水平都要明顯好。教師與學校要通過舉辦講座、音樂會等多類型活動為學生創造多的舞臺實踐機會進行歷練。
提高古箏演奏的表現力是一項長期的訓練過程,只要通過系統的古箏學習,掌握扎實的演奏功底,不斷汲取各種音樂作品與傳統流派風格特征,潛心練習用心體悟才能將其融會貫通。筆者也將不斷在教學中對如何提高古箏演奏的音樂表現力進行不懈的實踐探究。
J632
A
喻嬌(1988—),女,湖南益陽,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古箏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