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園園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情感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
胡園園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人的需要的一種復雜的心理反應,是主體對待客體的一種態度,無論是音樂創作、音樂作品、音樂鑒賞都離不開情感。而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優秀的音樂作品來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情感需求,從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情感;音樂;音樂教育
一直以來,教師、家長、學生都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學成果,主張嚴師出高徒,以至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變得獨裁、學生成為學習機器,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創新能力。這種教育現象也蔓延到音樂教育中,讓原本輕松、愉悅的音樂課堂也變得枯燥乏味。而導致這種教育現象出現的主要因素是情感因素,尤其是音樂教育中更應該入情感。
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人的需要的一種復雜的心理反應,是主體對待客體的一種態度,強烈的情感體驗正是審美活動區別于科學活動與道德意識活動的最顯著的特點。[1]音樂需要情感,無論是音樂創作、音樂作品、音樂鑒賞都離不開情感。音樂家創作一部音樂作品是需要情感的體驗,才能塑造出優秀的藝術形象。音樂演奏家在演奏音樂作品時也需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以及自己的對作品的理解展示給聽眾。音樂鑒賞也可以說是二度創作,優秀欣賞者可以從音樂作品中體會到這部作品所流露出來的情感,體會到創作者的心境等。而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優秀的音樂作品來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情感需求,從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一)調整教學手段
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由老師范唱、學生模唱的形式轉變為老師展示課件、學生一直在欣賞。導致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與老師之間互動很少,學生對音樂課沒有興趣。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對學生沒有投入情感。要改變這種現象,教師應該調整教學手段,與學生有更多的互動。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容易使用的樂器、根據音樂創編一些情景劇,讓學生都能參與進來,讓學生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音樂。
(二)師生之間相互尊重
教學過程中充分地了解學生的感受,教師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很多教師在于學生共同欣賞音樂作品時,總是把自己的感受提前告訴學生,學生也就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即使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也不表達。在音樂課堂中,教師應聽取每位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并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見解,提倡學生能自己編寫一些小樂曲,逐漸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學生也應該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與老師互動。
(三)因材施教
教師應該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面對小學生應該多采取趣味教學的方法講述一些音樂基礎知識,面對中學生應該更加注重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面對大學生可以融入音樂創作的手法以及創作風格。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自己創編一些適合學生的教材,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情感,可以讓教師愉快的教,學生愉快的學,能使學生身心得到和諧全面地發展。教師通過調整教學手段、師生想互尊重、因材施教,達到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情感需求,從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1]楊嵐.中國情感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國音樂教育,2009(02).
[2]卓頤.音樂教育中融入情感教學的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2008(08).
[3]賀志樸,姜敏.藝術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G642
A
胡園園(1993—),女,漢族,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