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慎勇
民族文化精品薈萃
大山深處尋屋橋
文/劉慎勇
盛夏時節,筆者站在官店鎮伍家河的屋橋上,雙腳踩著屋橋厚厚的木板,撫摸著橋上的護欄,不由浮想聯翩。橋很高,橋面寬闊,走在上面有一種滄桑感。
屋橋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官店鎮伍家河上游,為什么稱“屋橋”,因為它由11間屋的形式組成,橋上面蓋著瓦,所以當地人叫它屋橋。又因為除用作過河外,人們還可以在這里躲避風雨,歇腳納涼,迎送親友,甚至來此談情說愛,兩岸人民又叫它“伍家河風雨橋”。此橋平時只供人們座談休閑,只要空閑時候,特別是到了夏夜,橋上就聚滿了老老少少,他們一邊乘涼,一邊聊天,其樂融融。風雨橋遠望氣勢恢弘,像一條長龍橫臥于寬闊的伍家河面,近看五彩斑斕,橋頭兩側寫有兩條標語:“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偉大的領袖毛主席萬歲”。
伍家河屬于清江支流,由于地勢低洼,經常漲大水,沒有修橋之前,兩岸群眾交流往來非常不便,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建一座橋是兩岸群眾多年來的期盼。1964年,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伍家河兩岸的原竹園公社、官店公社80多名群眾投工投勞,不分晝夜,戰晴天搶雨天,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戰天斗地精神,硬是在3個月內把這座木質風雨橋梁建了起來。附近群眾發揚大公無私的精神,有的捐獻出自家上等的木材用于修橋;有的捐獻自家的食物供修橋工人食用;有的端來茶水慰勞修橋工人。建成此橋共用去上好木料1000多件和用土法燒制的瓦近5萬匹,橋面均采用厚木板平鋪,橋兩側設計有兩排長條凳子供往來行人休憩。
屋橋連接著官店鎮的深山古道,凌駕于潺潺的伍家河之上,變天塹為通途,架飛虹于兩岸,經積年累月的歲月洗禮,依然穩固如初。此橋的作用不言而喻,在20世紀長達40年的時間里,它是兩岸群眾來往及生產生活物資進出的必經之路。20世紀60、70年代,官店鎮各鄉村沒有公路,這座橋是竹園壩、銅錢壩兩村村民到官店集鎮的必經之路,也是附近學生上學的一條要道。兩岸人民享受著屋橋給他們帶來的美好變化,過河不再前怕狼后怕虎了,生產生活物資背進大山、農副產品背出大山也方便了……如今,屋橋備受攝影愛好者的青睞,好多人不遠萬里來到這大山深處一睹屋橋的風采,屋橋作為官店鎮的一道風景,登上了報刊雜志和電影電視。
屋橋很適應當地氣候。官店鎮伍家河地處深山,常有暴雨洪水,所以在橋下有用石頭砌成的堅固高大的橋墩,橋身穩穩地依附于橋墩之上。修橋用的柱子都是粗大的上好木料,用的木板都是厚實的杉木材料,橋身堅固而厚重,不容易被洪水沖垮沖走。屋橋是木質橋,在不斷晴雨干濕之中,極易潮濕腐爛,瓦片能遮雨,保持橋身橋面干燥,對橋梁的保護非常有利。正因為屋橋設計科學,功能齊全,保存完好,至今仍發揮著應有的作用,雖然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霜雪雨、山洪大水的襲擊,依然穩穩地橫臥于伍家河之上,和革命老區人民相存相依,默默地為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服務。
伴隨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官店集鎮到竹園壩修通了公路,在屋橋下游兩公里處,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建了起來,人們或自駕或乘坐客車出行,生活物資通過公路運輸,屋橋的作用似乎不那么明顯了,但它并沒有被人們遺忘。幾年前,當地政府撥專款對橋梁進行了維修加固,重新更換腐朽的木板、橋梁,加蓋瓦片,對護欄、橋柱重新刷漆,煥然一新的屋橋展現在人們眼前。波光粼粼的伍家河水依然一路悠然,日夜向東奔流不息,渾然不覺正在其上演繹著的滄海桑田、世事變遷,而筆者心底卻時常泛起對屋橋的回憶,它不僅是官店小鎮的標志性建筑,更承載著當地各民族同黨和祖國一起走過的輝煌足跡。如今,屋橋作為當地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縱然斗轉星移,屋橋恒將銘刻在伍家河兩岸老百姓的心里,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
(作者單位:湖北建始縣教育局后勤辦)
責任編輯:范楊文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