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小飛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 401524)
高校聲樂表演專業舞臺實踐能力的提升途徑
辜小飛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 401524)
我國教育事業自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長足發展,其中高等院校教育的師資力量和教育水平在不斷提升。聲樂教育是高等教育學校當中十分重要的門類,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也得到很大的進步。但是,即便高等學校經歷體制改革獲得較大的成功,但是忽視實踐教學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從聲樂的實際需求來看,聲樂教育與舞臺緊密連接,學生經過舞臺實踐能夠提升自身的藝術表演能力,并且擁有舞臺意識。學生將聲樂藝術應用于實踐當中有助于學生更深入的了解聲樂知識,更加主動地學習聲樂知識。
聲樂表演;舞臺實踐;提升路徑
教育進行變革之前,高校的聲樂教育一直進行“封閉式”的培養模式。不給予學生在舞臺實踐的機會,只是通過書面進行教育。因此很多學生都有恐懼舞臺的心理,不知如何與觀眾交流,不知如何利用舞臺表達情感,也難以尋找到適合觀眾的歌曲等等。面對這個問題,高校在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也應當重視學生舞臺意識的培養力度,使學生能夠在舞臺實踐中獲得成長。
學生藝術表現力的高低主要通過聲音、情感和形態三個部分展現,任何一個部分出現問題都會降低聲樂演出的水平。因此,高校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的聲音、情感和形體這三個方面的培養力度。很多學生認為,聲音在藝術表演中占據著最重要的比重,往往忽視情感和形態的表達,然而實際上,這三者只有相輔相成才能夠呈現出完美的聲樂表演。三者都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訓練,但是最終還是要通過舞臺實踐才能將所學知識充分發揮出來。舞臺實踐讓三者不再局限于課堂上的訓練而是回歸舞臺。
高校當中之所以存在聲樂教學的原因是有社會需求。學生學習聲樂除了自我修養提升的需要還要為社會貢獻自身的力量,帶動整個社會群體藝術欣賞能力的提升。學生學習聲樂還可以滿足自身的生活需求,但是能否順利畢業并獲取一個很好的工作與學生日常學習狀態、社會實踐緊密相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大眾的精神需求越來越多,社會中聲樂演員需求越來越多,但是其要求也越來越高,比如扎實的演唱功底、較高的舞臺表演能力以及和觀眾友好的互動。這些要求都需要聲樂演員在長期的舞臺實踐當中不斷的提升自己。因此,高校應當在教育的過程中多多的給予學生舞臺實踐的機會,在鍛煉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能力。
我國教育改革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教育質量不斷的提升高校人才輩出,是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高校聲樂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可以從事聲樂教師、演員等等,這些工作都需要深厚的舞臺實踐能力。當然,從我國社會需求的角度來看,高等教育聲樂教育的結果和社會需求之間還是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聲樂教育中理論教學仍舊占據較大的比重,舞臺實踐教學的重視度較低,舞臺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尤其是在我國眾多的理工院校當中,對于理工方面的實驗基地設置非常完善,但是聲樂類的實踐基地明顯落后配置跟不上需求。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視聲樂的舞臺實踐,深刻地認識到舞臺實踐對學生的影響是長遠的,及時的更新院校內部有關舞臺實踐的設備,補充更多的資源。在校外,高等院校需要與文藝團體、演出單位保持較好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穩定的實習基地,既可以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還可以為文藝團體不斷地輸送新鮮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應當深刻的認識到舞臺實踐對聲樂教學影響,重視對學生舞臺實踐能力的培養,給予學生更多的舞臺表現機會。
仿真模擬舞臺教學是通過設置“情景——互動”的實訓方式,不斷提升自我指導能力以及指導他人的能力,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判斷力,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的精神和創新意識。“情景——互動”模擬仿真實訓是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在模擬的舞臺中扮演角色,或者從事有關演出內容的一系列的演出活動的實訓方法。仿真模擬課程是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兩種方式,在課堂中深化知識,以真實的情景將學生的角色帶入,在濃厚的氛圍中將學生的表演實質化,最終實現提升學生關鍵能力和職業素養的目標。主題項目實踐教學中,需要建立開放性的教學情境,納入更多的舞臺元素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學到的知識并從中獲得新的啟示。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在教授原理之外,還要積極組織學生圍繞主題進行發言,并對藝術文化現象進行交流與分析。該種類型的實踐教學活動的設計核心以及具體操作思路如下:一是選擇恰當的項目。結合演出要求選擇較為貼切的教學項目,即學生實訓教學內容多為演出活動中需求量最大的曲目;二是情景創設。情景創設的內容包含舞臺現場選擇、校內實訓舞臺等等。舞臺的設計要結合聲樂的專業特色,更多的貼近實際的表演舞臺;三是教學要求。模擬舞臺實踐教學一定要清楚的描述出本課程內容以及目標;四是觀摩中的討論。討論目標是音樂家的演奏作品。在課堂當中對音樂家的現場表演進行剖析;或者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音樂家的音像作品進行欣賞與評析。討論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欣賞能力,以及自我的價值觀念;五是課后總結。討論是一種很靈活、自由的教學方式。學生、教師之間的互動能夠多角度的傳遞音樂知識與觀念。教師在給學生創設情景教學的過程中,留出一定的空間與實踐,設置具有一定價值和難度的問題讓學生相互討論。學生在分析、討論與評價的過程當中,明確自身的思路,突破當前的認知范圍,獲得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
校團合作教學模式機制是指高校與藝術表演團體合作,學校不斷地向藝術表演團體輸入新鮮的血液,高校的學生也獲得一個很好的實踐舞臺。兩者合作的過程中,雙方是互利互惠的狀態,首先高校借助合作,能夠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實踐機會。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各種舞臺演出當中,將聲樂知識運用到實踐,不斷的成長升華。學生的自我成長結合各位長輩的指導,能夠快速的進行,這種成長速度遠遠高于純理論教育模式。通過實踐教育而培養出的聲樂人才不論是從事專業的演藝團體、聲樂教學崗位都能夠快速的進入到自身的角色當中,其適應能力是非常高的;其次,校團合作也為演藝團體提供堅實的“文化后盾”,為演繹團體不斷輸送優質的藝術人才,壯大藝術團體的力量,擴展歌唱家的發展道路,增強聲樂人才的良性循環;同時,在演藝團體當中,一些年齡偏大的藝術家不再適應舞臺表演時可以轉型從事于聲樂教育行業,轉換自身的身份與職責,同樣可以發揮自身的力量。當然,活躍于舞臺上的中青年歌唱家可以不斷的開展藝術交流研討會,在表演之余進入到高校當中進行學術交流。優秀的演唱家具有豐富的舞臺經驗,其參與到高校聲樂教育環節當中,可以不斷地為學生輸送最新的舞臺經驗,輸送最新的聲樂專業發展動態。讓學生了解自身所處于的階段以及將要面臨的環境。這樣可以激活演藝團體人才利用的問題,促進高校聲樂教育內容的多樣性,進而促進我國聲樂教育行業的發展。校團合作還有一個優勢是能夠將高校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廣出去,使每一個大眾都能夠欣賞到優質的藝術表演。在社會中所進行的藝術表演所積累的優秀經驗、最新發展情況、大眾需求同樣能夠反饋到高校當中,實現教育價值的最優化。
在高等教育當中,教師的職責是傳遞知識,指導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教學活動。教師進行正確的,并帶有責任感與使命感去引導學生,真正地執行舞臺實踐教學工作,學生才能夠有充足的實踐機會來提升自身的能力。高校的聲樂教師都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等等。但是高校聲樂教師并不一定具備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因為某些聲樂教師是因為自身的專業知識過硬,并且具有優異的成績因此畢業后留校進行教學。這些教師具有很好的理論基礎,但是卻存在著舞臺經驗不足的缺陷。所以,在進行舞臺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很明顯的表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高等院校應當針對聲樂教師存在的薄弱環節進行培訓。比如為聲樂教師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到專業劇團頂崗實習,積累舞臺經驗。教師只有自身具備較好的舞臺表演經驗時,才能夠貨真價實的為學生提供意見指導。高校想要擁有“雙師”型的教師隊伍,(“雙師”是指專業知識過硬、舞臺藝術表演能力高超)就需要從教師下手,要么培養現有教師,要么引進具備扎實舞臺經驗的教師參與到舞臺教學實踐當中。從專業劇團當中聘請優秀的藝術人員到高校當中兼任教師,能夠豐富高等院校的教師隊伍。逐步調整兼任教師和全職教師所占有的比例,形成專業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相當的局面。理論課程和舞臺實踐教學兩者應當緊密結合,不可有失偏頗,任何一個方面的缺失都會降低教學水準。藝術院校與社會當中的藝術團體的合作是培養應用型的聲樂人才的最佳途徑。目前結合高等院校聲樂教育培養的特點,以及高校的實際發展情況,包括師資力量、資助、設備、合作伙伴等等,挖掘出一條適合聲樂專業發展的教學方式。并且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創新、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準確把握教學工作的重心,促進聲樂教育專業的機制改革,使之更好的學生服務,為社會培養優質的藝術人才。社會需要專業知識扎實、舞臺表演經驗豐富、高水平的職業素養的人才,因此高校也要不斷提升自身教育手段與教育方法的標準,力求培養德藝雙馨的聲樂表演人才。
舞臺本身就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環境,能夠激發學生歌唱的欲望。很多高校并不支持流行唱法,將之歸納于庸俗歌曲行列當中,甚至禁止聲樂專業的學生唱流行歌曲。但是流行歌曲的產生是大眾的需求使然,有很大的市場。高校的一刀切方式嚴重地打擊學生唱歌的熱情,很多熱愛流行歌曲的學生極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拒絕接受學習教師所教授的歌曲。這對高校聲樂教育事業的影響是負面的。在某次聲樂教學實踐舞臺當中,一位學生改變教師所安排的歌曲換成自己喜歡的流行歌舞,表演行云流水,舞蹈熱情四射,并與臺下的學生產生良好的互動。可以說該生的舞臺表演是成功的。雖然這是一種與教師安排相悖的表演,但是也向教師表明,一味壓制學生喜歡流行樂曲價值并不大,應當解放思想讓學生去自由發揮,給予學生更多的表演空間,這樣學生反而能夠接受教師所提供的傳統優秀樂曲。因此在高校的聲樂教學當中應當納入美聲、民族、通俗單重唱法,既滿足學生的需求,切合社會潮流還能夠帶動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同時也豐富聲樂教學的內容,增強高校聲樂教學的包容性,樹立一種與時俱進的態度,與社會發展保持緊密的聯系。將和諧、包容、創新理念深入到教學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之接受這些理念并深入骨髓。
[1]范崢.試析舞臺實踐對聲樂訓練的影響[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1(01).
[2]周曼林.論聲樂藝術與舞臺實踐[J].大眾文藝,2011(15).
[3]單潔.淺談如何做好聲樂舞臺表演[J].大眾文藝,2010(06).
[4]鹿建柱.論聲樂教學舞臺的實踐價值[J]. 東疆學刊,2009(02).
[5]向兆年,王瑤.音樂表演專業的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的關系[J].齊魯藝苑,2009(03).
G642
A
本文系“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科研教改研究項目《高校聲樂表演專業舞臺實踐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15CRKZX04)的研究成果。
辜小飛(1976—),女,重慶人,研究生,講師,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研究方向: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