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萍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
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分析
劉方萍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音樂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現階段,聲樂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的重要科目,將少數民族音樂融入聲樂教學中,推動民族文化的發揚和傳承,提高高校聲樂教學的質量,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本文主要對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分析。
高校聲樂教學;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聲樂,又稱藝術歌唱,簡單來講,聲樂是一門歌唱出來帶有語言以及情感的音樂表演藝術。在我國高校的傳統聲樂教學中,外國和漢族經典歌曲為主要的授課方向,少數民族音樂多以選修的形式存在。大部分的藝術高校,多以美聲的唱法教授少數民族音樂,演唱方式與漢族歌曲教學并無差異,造成我國的音樂作品和教學內容均缺乏傳統的民族特色,甚至有些學生需要去國外留學,學習傳統的民族音樂。由此可見,實行聲樂教學改革并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具有重要的意義。
民歌、說唱、戲曲、舞蹈、器樂是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涵豐富,歷史悠久。而民歌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主要內容。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受地理環境、語言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響,少數民族音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大量的民間音樂作品登上歷史的舞臺,比如,蒙古族的額爾古納樂隊的《兩座山》、維吾爾族的《快樂的跳吧》等等,高校作為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地,具有繼承和發揚文化的責任。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礎,也是最初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形態。少數民族文化與我國其他的民族文化一樣,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因此,通過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不僅能夠傳播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還能發揚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當代大學生作為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在高校的聲樂教學改革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能夠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健全的知識機制,有利于大學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瑰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財富資源,其特點具體表現為:旋律優美、感染力強,能夠為人民塑造出不同類型的意境,營造人歡快、溫馨的氛圍。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均有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的藝術特色,這些都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資源,進而提高了學生對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形成富有凝聚力的民族打下夯實的基礎。
氣息的穩定性、柔軟性和彈性無論是在戲曲、歌劇,還是在民歌、戲劇方面,均占有主要地位,氣息是發聲的內在驅動力,音色、音質的變化以及情感的表達都與氣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不同民族的音樂有不同的理念,也有不同氣息的調節方式,比如高音唱法,是將氣壓成一條細線,沖擊聲帶,演唱者演唱時,利用頭腔的共鳴表達高昂的演唱情緒。我國的少數民族如壯族、苗族、瑤族等,演唱的歌曲難度相對較高,這與氣息有直接的影響。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可以借鑒少數民族的演唱方式,比如學習壯族山歌“高腔唱法”,利用腔體共鳴,能夠有效的減少女高音氣息缺乏彈性的問題,已經成為練習高音的重要手段。需要專業人員,深入研究和分析不同民族的唱腔,并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效解決在聲樂教學中遇到的難題。
以廣西少數民族為例,位于三江縣的侗族,擁有2500年歷史的大歌,在音律結構、演唱技巧、演唱場合等均區別于一般的民間歌曲,其民間音樂形式多以琵琶歌、蘆笙曲等表達,侗族大歌主要以“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的方式為主,其低聲部為主旋律,由眾唱完成,高聲部為輔,由一到三個歌手完成。廣西不同地區的瑤族和壯族,有對唱、多聲部自由加入演唱等豐富多彩的演唱形式,可以將其不同特色的演唱形式融入聲樂教學中,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和富有生機的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加強老師的教學質量,并對我國的民族聲樂進行有效地繼承和發揚。
隨著時代地不斷發展,流行音樂占有主流地位,一些作曲家在流行音樂的創作或改編上適時的融入民族音樂。比如《壯族大歌》,保留了壯族原本的五聲式,將漢語與壯語相結合,并融入了現代流行音樂的大調式,使歌曲具有濃重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情。隨著民族音樂在流行音樂中的不斷滲入,民族聲樂唱法被許多歌手所改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手有王力宏、鳳凰傳奇等,為了使歌曲的生活氣息濃厚,歌手利用啞音、頓音、滑音等演唱方式在演唱過程中傳遞情感。
高校應該利用少數民族文化豐富的資源,投入教學課程建設中,并在高校的聲樂教學改革過程中融入一些具有特色和普及的民族文化,讓更多的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受到熏陶,培養一代又一代優秀的歌唱家、演湊家、作曲家。
[1]林妮.論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J].大舞臺,2013(09):195-196.
[2]陸宗武.高校聲樂教學融合少數民族音樂的改革探索[J].音樂時空,2013(15):119.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