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鑫
(周口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淺談中國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差異
劉雨鑫
(周口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國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各有千秋,都有自身與眾不同的特點,但是兩者又存在著相通的地方。比較清楚兩者的差異,有利于中國民族唱法的揚長避短,促進它的發展,也有利于其朝著更加開放包容的格局發展。
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差異
民族唱法是由中國各族人民在自己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按照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和技巧,創造當然本文所討論的中國民族唱法主要是指民族新唱法,在新中國成立以來,主要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四五十年代,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是郭蘭英等一些藝術家。由于當時的歷史背景等客觀因素,致使這個時期的民族唱法要更加注重語言“說”的音樂感,其發聲方法融入了中國許多戲曲的元素、發聲方法和特點等,因此這一時期的中國民族新唱法具有明顯的中國傳統特色。它主要以真聲為主,聲音自然、細膩,具有明顯的傳統民歌的特點,因為傳統民歌的加入,使得這一時期的大部分作品受到人命群眾的熱烈歡迎。如《我的祖國》在現在依然有著很高的傳唱度。
第二階段是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是馬玉濤、李雙江等一批藝術家。時代在進步,因此他們打破了以戲曲為元素的這種傳統唱法,打開喉嚨、混入假聲,使聲音圓潤流暢、上下貫通,改變了之前以真聲為主的發聲技巧。
到了八十年代,我國的國門逐漸放開,一些西方國家的唱法流入進來,,因此這些藝術家們開始系統的學習和研究西洋唱法,在具有中國民族聲樂特色的基礎上,融合了美聲唱法科學的發聲方法,這一時期的民族唱法進步飛速,新的民族唱法得以誕生,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是宋祖英、張也、吳碧霞等藝術家。
以上就是本文所討論的中國民族唱法的發展階段,要搞清兩者的差異,首先要認識到這種唱法的發展過程。
美聲唱法起源地在歐洲,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帝國當時的教會演唱。當時的教會活動,只要歌唱與教會內容相關的演唱都被稱為“圣詠”,這種圣詠在美聲唱法發展中十分重要,因為歐洲聲樂藝術的萌芽正是起源于它。13世紀前的歐洲音樂均為單聲部音樂,而且這一段時期是圣詠音樂流行的時期,但是從11世紀起,一些游吟詩人有所突破,因為他們的大膽追求,這時候的聲樂形式開始出現了一些變化,推動了美聲唱法的發展。到了13世紀中期,這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因為這時的唱法單聲部被突破了,開始進入復調音樂時期,聲樂演唱也為多聲部合唱形式。這時期的“閹人歌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再一次推動美聲唱法的發展。18世紀美聲唱法繼續發展,19世紀出現一批法國藝術家將這種唱法帶入到了全勝時期,又進一步發展。19世紀美聲演唱技巧再一次得到提高,并且難度技巧上升,演員們必須在發聲上要為擴大音量而努力提高發聲的技巧。到了20世紀,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基本得到穩定,而且出現了眾多的流派,這些流派交相輝映,各有各個技巧,形成一種十分繁盛的開放局面。
第一個差異即是發音器官的不同,我們知道演唱是一門聲音藝術,要發出聲音就必須有某一樣東西發生振動。而人的演唱就是通過聲帶的振動來實現的,毫無疑問,中國民族唱法和西洋美聲唱法都是以聲帶的振動為前提的。但是,其中存在著細微的差別,在演唱西洋美聲時必須打開喉嚨,而且是必須充分地打開。中國民族唱法則沒有如此嚴格的要求,聲道暢通無阻就行,前后不堵塞就行了。此外,中國民族唱法是從中國傳統的歌曲演唱而來的,這些民間歌曲,聲音比較清亮,而要演唱清亮的歌曲,最適合這類人,即他們的口腔和咽腔都比較小。我們知道,在西洋演唱中,常常伴隨著雄渾厚實的聲音,這種特點就決定了演唱者必須具有大一些的口腔和咽腔,因為只有具備了這樣的特點,才會發出西洋唱法所要求的聲音特點。
兩者之間的第二個差異就是吐字和咬字的不同,首先是咬字,因為中國的語言特點決定了中國民族唱法在咬字上強調用牙齒咬字,因而顯得平實,欠缺飽滿,給人的感覺就是咬得死死的。西洋唱法就不同了,它們的文字大多數是語音文字,上文已經提到,他們演唱是口腔和咽腔開得大,因此當這門藝術演唱時咬的字就顯得十分飽滿,確實,也只有這樣才會唱出那種渾厚的感覺來,與它的特點是相通的。其次,兩者吐字的差異就是,中國民族唱法咬字比較死,吐字也比較死,這個字是什么音,吐出來的字還是這個音。西洋唱法就不同了,因為它的特點是唱字尾。這是兩者在吐字上很明顯的區別。
兩者之間的第三個差異就是呼吸技術上的不同。民族唱法主要依靠小腹來實現呼吸,它有一個強烈的支持就是丹田。在演唱者演唱時,小腹收得比較緊,氣息向上,有一種被拋出去的感覺。美聲唱法則不同了,因為這種演唱方式是胸腹式聯合呼吸,口鼻同時吸氣,氣息的幅度十分大,動作比較迅速。因此這也就決定了腰部的肌肉向外擴得比較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發出比較洪亮的聲音。
兩者之間的第四個差異是在共鳴腔體上的不同,首先是頭腔共鳴,對于中國民族唱法在演唱時主要運用的是頭腔共鳴,這是與中國民歌特點相符,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歌曲在演唱時讓觀眾聽起來顯得甜美、清亮。但是民族唱法除了運用頭腔共鳴,有時還有一點兒真聲。美聲唱法則只是頭腔共鳴。此外,就是口腔咽腔方面,兩者的差異就是民族唱法沒有美聲唱法的要求高。另外,差異還體現在胸腔共鳴,美聲唱法在這一點上使身體的每一個腔體都得到了運用。民族唱法所運用的腹式呼吸法決定了胸部是很少參與歌唱活動的,因此胸腔共鳴幾乎運用不到。
以上就是中國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各方面的差異,差異還是很明顯的,兩者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聯系還是很緊密的。
之所以分析中國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差異,是為了看清兩者之間的特點,摸清兩種唱法的獨特性所在,同時有利于學習兩種唱法。與此同時,對于推動民族唱法的發展也是有利的,便于在不同和相同中找到兩種唱法的交叉點,認識中外唱法的差異。
[1]田潔.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之比較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2]蔡炫琴.從中國的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不同階段的比較看中國聲樂的發展[J].黃河之聲,2009(04).
[3]田文升,王冬弘.中國民族聲樂和美聲唱法對比分析[J].通俗歌曲,2015(08).
[4]王貞.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之比較對比[J].北方音樂,2015(14).
J6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