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佳男 遠 方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內在聽覺規律與器樂演奏能力研究
魯佳男 遠 方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音樂聽覺是以內在聽覺為中心,每個人都擁有,但從事音樂專業的人,內在聽覺比常人更敏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更強、更加結構化、理想化。內在聽覺是聽覺意向在心理過程中的實施,它與器樂演奏能力相互制約、促進,強大的內在聽覺能提高演奏能力,演奏能力的增強也能促進內在聽覺水平的提高。
內在聽覺;器樂演奏;想象力;音樂作品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演奏者想要使聽眾聽到動人心弦的聲音,必須依賴自己極高的音樂聽覺去辨別、調控。聽覺包括外部聽覺和內在聽覺。外部聽覺是指耳朵聽到外部聲音的能力。本文主要針對內在聽覺,研究它與器樂演奏能力兩者之間的關系,希望演奏者能正確運用內在聽覺,去提高自己的演奏能力。
(一)內在聽覺的概念
內在聽覺是聽覺意向在心理過程中的實施,人在無聲的狀態下,能夠在心里想象出音高、節奏、旋律、音色、音響效果等,它是一種積極主動地心理活動,與音樂感知、音樂記憶、音樂想象等心理過程有一定的聯系。
(二)器樂演奏的概念
指用樂器進行表演。器樂演奏必須建立在基本功的基礎上,準確演奏出譜面的所有表情記號和演奏記號,全面分析理解作品,把演奏技巧和對作品的認識滲透到每個音符,使情感自然地流露,完全進入作品的意境。
(一)內在聽覺中的音樂感知
擁有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是學習音樂的前提。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聽音樂喜歡聽流行風格,他們雖然沒有經過專業的音樂學習,但他們知道如何區分好聽和難聽的音樂,認為音樂整體的旋律優美,符合個人喜好,就是好聽的。這就是一種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他們不懂節奏、調式、音程、和弦等專業知識,但他們對音樂有感覺。專業演奏家或者是音樂工作者,他們聽的往往不只是單薄的旋律,作品里的和聲、織體、配器等才是他們注意的重點。這正是因為,從事音樂專業工作的人音樂感知能力比普通人強。
對于演奏者來說,聽覺尤為重要,內在聽覺首先要用耳朵聆聽,多聽有助于獲得良好的音樂感知,只有作品聽得越多,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擁有敏銳的聽覺與正確的分辨能力,能把握好什么是真正好的聲音,才能提高內在聽覺的標準。小提琴家卡托·哈瓦斯(K.Havas)曾說: “我們如果訓練自己能在內心中聽到正確的音高與音質的話, 那么手指就會按照內心的要求去工作。”
(二)內在聽覺中的音樂記憶
音樂記憶很重要,對學音樂者來說,背譜演奏是基礎,在日常練習中大腦反復記憶,把譜子深深印刻在心中。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一首歌很久不唱,沒有刻意的去記,但只要那首歌的旋律響起,就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來,這就是音樂記憶的魅力。
(三)內在聽覺中的音樂想象力
專業音樂者對音準的把握,音響效果了然于心,看到樂譜,就能在不碰樂器,不發聲音的情況下,通過想象出的音色、準確的節奏、強弱等在心里完成一部作品的演奏,他們知道運用的演奏技法在實際演奏中會產生什么樣的音響效果,并且預判這種效果是否符合甚至推動音樂的發展。同時,演奏的要打動人心,必須先感染自己,演奏時就要發揮想象力,把自己沉浸到樂曲的情境之中。
(一)扎實的基本功
要想完美的表達樂曲,實現內心對聲音的要求,首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以竹笛為例,要通過控制口風、口勁、風門,來達到音準的準確、音量的強弱、音色的統一。竹笛最重要的就是氣息的控制,氣息緩而粗,就能吹出柔美、深沉的音色;氣息急而細,就能吹出激昂高亢的音色。樂曲的內容和情感要表達出來,必然少不了力度的變化、離不開強弱的對比,毫無張力的音樂是平淡乏味的。強弱的變化,要靠風門、口勁來控制,風門集中,口勁大,音量就會變得響量,音色結實有力。竹笛的音準靠氣息、口風決定,口風夾緊,氣流急時,音注意不能偏高;口風松,氣流平緩時,音不能偏低。這就依賴于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在日常練習中,一定要帶耳朵聽,聽到了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時思考、改正,長期這樣訓練,演奏能力才會不斷提升。在演奏前,內心要有對音樂的音高、強弱等的預判,演奏后要與內心的聲音進行比較,這樣可以同時訓練內在聽覺能力。竹笛的基本功除了用嘴巴控制氣息,還有許多技巧,如打音、顫音、垛音、琶音、雙吐、單吐等等,就不一一說明了。
(二)把握作品風格
學習一首作品前,首先應了解樂曲的風格,才能不跑偏。每個作品的風格是不同的,彈什么就要像什么,不能千篇一律,平時應該把各個時期不同流派的音樂作品都進行學習,使自己的音樂視野得到開闊,積累不同風格的情感體驗,使得自己能夠更好的駕馭各種風格的音樂。
以德彪西為例,他是法國印象派作曲家的代表,他受到印象派畫家的啟示,用音樂描寫世間萬物的瞬間變化,像印象派畫家的畫一樣,他的作品不追求旋律線條的清晰,著重描繪色彩和聲,調式多用全音階、五聲調式,和聲模糊,營造朦朧、神秘的氛圍。如果學習前沒有對他的作品風格進行了解,演奏出來的音樂一定不是那個“味道”。
(三)把握作品情感
演奏一首作品,不單單是呆板的音符音響的重現,最重要的是能夠表達作品的情感。應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手法和思想,運用良好的內在聽覺,積極地去吸收音樂作品里的信息,并自覺的整合,抓住作品的內在,揣摩它的樂思,對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在原譜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我國當代二胡演奏家劉長福對音樂內心聽覺的體會作如下的敘述:“音樂內心聽覺在二胡演奏中的一般情況是,在學習二胡演奏時期先把各種演奏技巧(音準、音色、運弓、揉弦等)、感情和風格等在內心一一積累起來;以后在演奏時,在內心聽覺的提示和引導下,把各種技巧和感情等表現出來。”因此,內在聽覺直接關系到演奏的質量,影響著作品的表現力和情感表達。
(四)想象作品意境
當我們前期對樂曲進行了背景、創作手法等一系列的了解,在練習時就要注意把自己帶入音樂的意境,充分發揮想象力,把悠揚的旋律和豐富的演奏技巧通過聯想、想象使自己產生共鳴,結合自身對作品的理解,精確地把音樂表達出來。這一切都需要依賴內在聽覺的運用,如若沒有敏感的內在聽覺,音樂的內容就沒有辦法準確的理解,也就無法想象出作品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文化修養,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生活閱歷,進而加強想象的廣度和深度,有助于內在聽覺的提高。
例如竹笛曲《深秋敘》,這是作曲家穆祥來創作的一首經典的笛子曲,描繪了一幅秋風瑟瑟,黃花遍地的秋天特有的景色,這凄涼的畫面仿佛勾起了作者對往事的回憶與感慨。我們在演奏此曲時,應細細體會。這首樂曲是復三部曲式,合理應用了幅震音,描繪了秋風蕭瑟,落葉紛飛的場景,之后就進入了音樂的主題段落,秋日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無盡的回憶與感嘆,所以這一段演奏的要深沉,速度稍慢,節奏要穩,之后的小快板是回憶到少年時期的畫面,短暫的愉快,小快板后進入全曲的華彩段,轉換指法,改變調性,并通過滑音等技巧的使用,表現了主人公激動抗爭的情緒,音樂逐漸激動,再運用急促的幅震音,像是把心中難過的一下子發泄出來一般,之后音樂突然弱下,側面證明主人公回到現實,最后一段變化再現了主題,在悠長漸弱的長音中結束全曲,似乎傷感、回憶仍在繼續。穆祥來老師曾經與一位笛子專業的研究生談話時說道:“《深秋敘》不是寫愁,倘若你能從中感受到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對美的蹂躪,自己又無力去解救的感慨,對逝去時光的遺憾等,那你一定能吹得超過所有的演奏家。”
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時,要將自己身臨其境,想象出音樂的畫面,加上自己的理解,想象的內容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只有將內在聽覺的調控融入其中,才能打動人心,使人形成共鳴。
綜上所述,內在聽覺的培養是為了讓演奏者有比較高的聽覺感受能力,它的提高使演奏者對聲音更加的敏感,同時運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準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表現和內容,從而使器樂演奏的能力提高。貝多芬在失聰之后仍然能夠創作出舉世聞名的音樂,就是依靠他強大的內在聽覺。因此,內在聽覺與演奏能力密不可分,音樂學習者應不斷培養內在聽覺水平,使演奏能力更上一層樓。
[1][匈]卡托·哈瓦斯,張世祥譯.小提琴演奏的新途徑[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27).
[2]陽靜.淺談小提琴教學中音樂內心聽覺的培養[J].藝術教育, 2010(02):84-85.
[3]周楓.淺析器樂演奏中的內心聽覺與意境[J].絲綢之路, 2012(24):95-96.
[4]胡琳.關于培養器樂演奏中積極的內心聽覺[J].成功:教育版, 2008(08):243.
[5]劉曉鵬.竹笛演奏的《氣息控制》法[J].黃河之聲,2012(01):104-105.
[6]韓文藝.笛曲《深秋敘》的演奏體會[J].大眾文藝:學術版, 2011(23):17.
[7]仝紫堂.笛曲《深秋敘》曲式結構及其演奏技巧探析[J].北方音樂,2013(10):129-130.
J627
A
魯佳男(1996—),女,江蘇鎮江人,揚州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師范)本科生;遠方(1958—),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音樂教育與音樂表演美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