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雯
(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美育,是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教育載體,培養教育對象認識美、體驗美、理解美、感受美、欣賞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增強教育對象的審美意識,培養教育對象美的情操、美的理想、美的品格與美的素養。而音樂藝術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對人類的思想意識、觀念態度等有著深刻的影響,進而影響人類對美的認知、理解與創造。音樂藝術本身具有歷史性、民族性、情感性與社會性特征。音樂藝術豐富多彩的歌詞、旋律、調式、節拍與節奏,以及演唱者(或演奏者)的表現力都從不同程度上影響著聽眾(或觀眾)的情感,讓他們認識美、體驗美、理解美、感受美、欣賞美以及創造美。音樂藝術這一功能是與美育的目的相一致的。
音樂藝術內涵豐富,無論是本身的發展歷史,還是本身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都對教育對象有較強的美育價值。就音樂藝術的自身特點來說,它的美育功能主要有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提升學生的聽覺審美能力。聽覺審美能力包括審美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與判斷力等。通過音樂教育,音樂教師可以讓學生有一雙善于感受美的耳朵。這里的“耳朵”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人類的耳朵,更是感官聽覺上,意識上發現美、感受美的一種能力。有了這雙“耳朵”,學生除了能夠從教師與同學演唱與演奏的音樂作品中感受美,更能從日常生活中與自然萬物中感受美。這也就是說,音樂教育能夠有效擴大學生感受美的載體外延。
二是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音樂作品,尤其是國內外音樂大師的音樂作品,在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優秀的音樂作品,無不是作曲家與詞作者內心情感的抒發以及對現實社會的感觸,或喜悅,或悲傷,或激動,或平淡,都能從不同層面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進入到作曲家與詞作者設定的“音樂情境”當中,與作曲家與詞作者共命運,同呼吸,情緒與情感在反復、遞進、多層次的音樂演唱或表演活動中不斷變化。如此一來,音樂作品在無形當中就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感。
三是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生活與理想。學生是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儲備力量,他們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民族的振興與國家的繁榮。現如今,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文化知識與技能,還需要具備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對社會生活中的復雜人與復雜事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能夠樹立正確的理想。音樂藝術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它在教人美丑與善惡、現實與理想、小家與大家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價值。通過音樂教育,學生能夠深刻地了解當前社會生活的本質特征,喚起對生活的熱愛,樹立崇高的理想與人生追求。
音樂美育活動,是音樂教師以音樂藝術為教育載體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以增強學生審美意識,提高他們審美能力的教育實踐活動。近年來,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原因,我國各級學校雖然都開設了音樂課程,但在教育實踐中大多以音樂技能教育為主,忽視音樂教育對學生的美育功能,從而造成了許多學生雖然音樂技能較強,但綜合素質較低的情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校應當對現有的音樂教育活動進行改革,重申并肯定其在美育方面的重要地位。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音樂美育教育。
一是進行音樂課程改革。學校應當對現有的音樂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增加音樂歷史、音樂名人介紹、音樂作品欣賞在音樂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與比重。音樂歷史內容具有非常強的歷史性、民族性與地域性特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音樂與國家制度、社會生活、宗教與風俗活動等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音樂,感受音樂的歷史魅力。音樂名人介紹主要為音樂名人的生平與其作品的創作經歷。學習這些知識,能夠讓學生更加明確作曲家或詞作家的表現意圖,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力。音樂作品欣賞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音樂教師每周都應當安排音樂欣賞課,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聆聽音樂大師名作。
二是音樂教育方法創新。傳統的音樂教育方法主要是講解法與示范法。音樂教師在講音樂理論知識時常用講解法;在向學生展示演奏技巧或演唱技巧時常用示范法。值得肯定的是,這兩種教學方法在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確方便,其有失效,但在開展音樂美育時就顯得有些單薄。其主要原因是,美育更側重的是思想意識、態度觀念方面,而這些是單純的講解法與示范法無法很好展示的。對此,音樂教師應當進行音樂教育方法創新。例如,音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觀看音樂會,給學生視覺與聽覺最直接、最震撼的刺激,讓他們切實感觸到音樂原來是這么美!再如,音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音樂創作時,讓學生將大自然中的百鳥齊鳴、溪水潺潺化作音樂旋律,將日常生活中的對話交談、夢話囈語化作音樂歌詞,讓他們深深體驗到音樂美無處不在,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人生。
三是音樂教育環境建設與優化。教育環境對教育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和諧、健康、自由、快樂的教育環境能能夠刺激學生參與教育活動的動機,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校應當加強音樂教育環境建設,并以“美育”為切入點,對現有的音樂教育環境進行優化。例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裝飾音樂教室的墻面、地板、講臺、課桌與座凳,并在墻面上張貼國內外音樂名人海報及代表作品,給學生營造一種美妙的學習環境。再如,在校園中設計音樂名人雕塑,或音樂符號形狀的雕塑、路牌、花壇、噴泉、假山、休息座椅等,讓學生處處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再如,鼓勵學生組建樂隊或音樂學習小組,并給他們提供表演與競賽機會,對在表演與競賽中表現優異,特別是在音樂作品創作方面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物質或精神獎勵。
四是音樂教師隊伍建設。音樂教師是音樂教育活動的直接參與者與執行者,他們的教學能力高低與素質高低對音樂美育教育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學校應當定期組織音樂教師開展“音樂美育”方面的教學交流活動,讓音樂教師提出當前學校在音樂美育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不足。為了進一步提升音樂教師的音樂美育教育質量,學校有必要將音樂美育教育質量納入音樂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從制度層面加強音樂教師對音樂美育教育的重視程度。音樂教師自身要加強音樂方面的學習,全面分析當前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現狀,然后借助多媒體技術、網絡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制訂出高效的音樂美育教育策略。
將音樂教育與美育結合起來,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校領導與音樂教師應當立足當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音樂學習特點、綜合素質水平等,制訂出符合當當代學生音樂學習需要與社會對音樂人才需要的音樂美育教育策略,這是新時期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
[1]代百生.“音樂美育”的內涵與實質[J].美育學刊,2012,04:7-16.
[2]婧文.音樂美育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實踐路徑探析[J].藝術教育,2016,04:272-273.
[3]曹宜冰,潘馳群,余靜.音樂美育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6:63-64.
[4]梁利.當今高校音樂美育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黃河之聲,2016,08:60-61.
[5]王秀娟.如何利用音樂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