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霞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藝術學院,重慶 401524)
姜夔,號白石道人,字堯章,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一生沒有入官為仕。著作可考的大約有十多種,現今尚存者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詩集》、《續書譜》、《詩說》、《絳帖平》等。現存詩160多首、詞80多首。姜夔精通音樂、工書法、善賞鑒、長于詩詞,因出眾的文學才華而“得盛名于天壤間”。在音樂方面造詣極高,深通音律、擅長吹蕭彈琴,且精通樂理、能配曲填詞,他的詞調歌曲既能反映他獨特的人格氣質、情感內涵,又具有獨特的音樂風格,體現出聲情韻律的高度統一。《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十四首自度曲是姜夔音樂創作中獨具特色和風格的一類作品,所謂自度曲是指不采用原有傳統沿襲下來的固定曲牌,由詞人自己重新創作編曲的歌曲。這些自度曲文美曼妙、曲調雅致,具有重要的文學和音樂價值,姜夔突破了詞牌前后兩段完全一致的套路,使樂曲的發展更為自由,在每首自度曲前,他都寫有小序,序的內容信息涵蓋豐富,既有明確表明創作時期、情境的,也有表達創作主題的,涵蓋音樂理論知識的,還有兼具文學散文性的。
中國古代詩詞一貫以來都十分重視“意”與“象”的關系,也就是“情”與“景”的關系,“神”與“形”的關系,“心”與“物”的關系。何為意象呢?其內涵如下:1、象是指一切具客觀存在物,也包括不可見的物質和人自身的一切外在表現,如聲音、風和人的行為情態等。意是指作者主觀的意識活動,所思所想,如感情、志趣、認識、幻境等。2、意象的本質是寄托心意,委婉含蓄,不直接言意而將意寄托隱藏包含于象中,因而意象具有雙重意義,字面意義和隱含意義。3、意是主,象是客;意是內容,象是載體;意是目的,象是手段。4、象和意之間必須具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才能構成意象。5、意象是詩人在特定的時空內獨有的審美創造成果,同一個象,對于不同的作家寄托的意可以不同;同一個象,同一作家在不同時空,也可以寄托不同的意。意象分析是解讀古詩詞的關鍵,因為“意象是構成詩作的元件,是體現詩作生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詩作的解讀不能也無法離開意象”。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也就是詩人把尋找的客觀事物作為意象并建構意象語言,從而使作者的主觀情感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的過程。意象之于詩詞,是因為“言不盡意”,語言邏輯不能全面完整的表達詩人心中之意,只好用意象訴諸感性來作另一種表達,道出作者心中未盡之意。“言征實則寡余味也,情直致則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詩詞中意象的目的和所要達成的效果,是以具體的象來表達征隱喻的意,是喻示,是象征,是蘊含著無盡的情感內涵,而沒能在詩詞里用有限的語言進行表達。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都是中國詩學傳統中關于意象的描述。
《鬲溪梅令》作為姜夔自度曲之一,此為懷人之詞。其序有云:“丙辰冬,自無錫歸,作此寓意。”說明了時間地點和事由。丙辰即宋寧宗慶元二年,白石懼歸去遲暮之憂思,實為懷念合肥的心上人之作,用想象營造出一種如夢如幻,恍惚迷離的美好意境,極富朦朧之美。歌詞與曲調高度契合,體現出古代詩詞意境雋澹,韻致深美的獨特意韻。“好花不與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風歸去綠成陰,玉鈿何處尋?木蘭雙槳夢中云,小橫陳。漫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禽啼一春。”以梅花為題,托物喻意的雙疊小令,上下兩疊曲調基本相同,從歌詞中體現孤傲的個性,品格的高潔,使全曲更增添了清雅高秀、意趣高遠的情調。
“好花不與殢香人。”好花即是梅花,也就是暗喻心中思念的愛人。以好花比作愛人,體現出詞人對其愛人的一往深情。殢香人是詞人的自稱,好花不給惜花人,美人不與憐香惜玉者。詞人提筆便隔空傳恨,盡傳天地間一大恨事,把內心的情感高度進行提升,詩人隱喻的表達方式,卻給人無限感慨。
“浪粼粼。”詞人日夜思念愛人,卻求之不得,想象之中覺得此梅花所依傍之溪水,碧波粼粼,將好花與惜花人遙相隔絕。不由得讓人聯想起《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兩詩作都通過水這一具體的象來傳達胸中對愛人的意,均表達出對愛人的思念,可是心中所思念的愛人,被那盈盈一水隔斷了萬古柔情。此便是調名“鬲溪梅”的含義。
“又恐春風歸去綠成陰。玉鈿何處尋?”只怕再一次回到好花前,已是春風吹遍,綠樹成蔭,好花已無跡可尋。這一句充滿著想象與夢幻的色彩。“又恐”二字,體現出作者年年傷春傷離別的無限感傷之情。詞中“玉鈿”本指女子的首飾,此處用來比喻梅花的芳姿。詞里本以好花象征美人,此句則用首飾比喻好花,喻中有喻,畫中有畫,讓人浮想聯翩。作者害怕時間無情流逝,與愛人的相聚遙遙無期,更進一步抒發傷感之意。
“木蘭雙槳夢中云。小橫陳。”在夢寐中,詞人忽然與久違之的愛人重逢,一起在江心扁舟蕩槳,眼前浮現出愛人曼妙的身姿。整首詞的意境本來全是想象,這兩句則是想象中之想象,可謂夢中之夢,幻中之幻。用“木蘭雙槳”來襯托出愛人之美,用“小橫陳”表達溢于言表的愛人之奇艷和心中之美感,一個“小”字,便脫去了“橫陳”給人的艷俗,帶來的是更美好之意,這也符合姜夔詞“清空”的本色。與愛人泛舟天際,物我皆忘,這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實為詞人平生夢寐追求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一種如夢似幻的理想狀態。
“漫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禽啼一春。”然而此二句,從夢幻跌回想象中之現境。夢醒云散,美好的愛人已無處尋覓。惜花人空向孤山山下尋覓好花,然而好花卻始終不可得,整個春天,只聽見翠禽一聲聲鳴叫而已。“漫”字體現出詞人到處尋覓而不可求之的失落心情。“孤山”即是杭州的孤山。“盈盈”本是形容美人,在此又借美人轉喻好花的芳姿,又是喻中之喻,一語雙關。愛人的形象又幻化為想象中的好花。夢醒后發現這一切只是虛幻,理想和現實的強烈對比帶來的是作者深深的失落與內心的煎熬。
從整體的詞調來看,詞人十分注重字調與曲調的關系,采用羽調式,整首詞的格律是雙調共四十八個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韻。
“好花不與香人,浪粼粼。”
仄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韻
“又恐春風歸去 綠成蔭,玉鈿何處尋?”
仄仄平平平仄讀 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平韻
“木蘭雙槳夢中云,小橫陳。”
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韻
“漫向孤山山下 覓盈盈,翠禽啼一春”
仄仄平平平仄讀 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平韻
全詞去聲字運用較多如:“浪、去、綠、玉、鈿、處、木、夢、漫、下、覓、翠”等,曲折腔高,從誦讀和演唱上更適于表達豐富而深切的情感,更符合音樂曲調的特點,音樂感強,也更適合歌者演唱和表達,看似平和的歌詞和曲調蘊含著深刻地內涵深意。
詞中通過想象中的“好花”、“浪”、“玉鈿”、“木蘭雙槳”、“孤山”等具體事物的描繪也就是象,來寄托意:詞人的對愛人的愛慕與相思,進而通過對愛人可覓不可求來寄托詞人對美好生活的想往,進一步表達出詞人高雅理想與殘酷現實的差距。對于如此強烈醇厚的情感,全詞沒有激烈的用詞和夸張的表述,而是用各種物和象來隱喻中和詞面的含義,體現出詞的清而不淡,哀而不傷,醇而不膩,反映出作者自度曲“雅”和“和”的藝術特色。作者詞序里具體的時間地點描述與詞朦朧虛幻的意境,形成了一實一虛的強烈對比,體現出作者的匠心獨運,意味深長,也更增添意象美感,留下無數美好回憶與遐想。
[1]夏野.南宋作曲家姜夔及其作品[J].南藝學報,1980,01.
[2]鄭祖襄.姜白石歌曲研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5,04.
[3]寧萌.姜白石自度曲的演唱探究[M].南京藝術學院,2010,4.
[4]胡敏.論中國古典詩歌情景交融的意象美[J].江西社會科學,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