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貝多芬f小調鋼琴奏鳴曲曲式與演奏分析
張 帆
(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貝多芬f小調鋼琴奏鳴曲OP2.Nr1的第一樂章。這一樂章音樂的主題簡單明了,曲調輕松活潑。對于彈奏要求的力度比較強,但音樂的篇幅不長,也就不需要消耗太多的體力來彈奏,因此深受廣大鋼琴愛好者的喜愛。本文從這一樂章的曲式結構入手,逐一分析音樂的主題材料,以及彈奏要點為我們更好的彈奏這首樂曲提供一些借鑒。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f小調鋼琴奏鳴曲OP2.Nr1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于1792—1795年創作獻給約瑟夫·海頓的一首樂曲。這首奏鳴曲共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樂章。這一樂章音樂要求的力度比較強,但音樂的篇幅不長,也就不會消耗太多的體力來彈奏,因此很適合手比較弱小的同學來學習這首樂曲。通過這一樂章的學習,既可以了解一些貝多芬的創作特點,又可以通過它來加強手指掌關節的支撐力。
這一樂章是奏鳴曲式f小調,Allegro活潑的快板,2/2拍子,可分為三部分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
(一)呈示部(第1—48小節)
1.主部主題(1—8小節)
主題音樂由弱起小節開始在f小調上出現,最后落在屬和弦上半終止。右手的主題旋律是建立在分解和弦的單聲部基礎上,這種主題旋律的寫作手法在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中還有很多(例作品OP10.Nr1)。左手的和聲采用傳統的功能性和聲進行(主—屬—下屬),伴奏織體為功能性柱立式和弦。主部主題短短的8小節,音樂的力度變化很豐富。從開始的p(弱)隨著音樂走向的升高,逐漸漸強到sf(個別音加強),到這里音樂主題并沒有停止,音樂的情緒越來越激動、飽滿。直到主和弦出現達到高潮,力度最終推到ff(很強),然后減弱進行到屬和弦半終止,主部主題由p(弱)收攏結束。
2.連接部(9—20小節)
這一部分音樂的旋律從左手開始,右手伴隨出現部分主題材料,并將主題材料中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擴充為四分音符,并改變為切分節奏,為副部主題的出現做鋪墊。這一部分的音樂與主題相比少了一絲快樂,多了些溫情,用了很多的連線和全音符。
3.副部主題(21—41小節)
把副部主題的旋律與主部主題的旋律相對比,我們就會發現,主部主題采用了跳音,音樂的走向是逐漸向上,同時力度也隨之增強。副部主題恰好相反,音樂采用了很多的連線,音樂的力度隨著音的級近下行而增強,并且還運用了0X XX的節奏,與主部主題中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相呼應,調性上采用f小調的關系大調bA大調。左手的伴奏織體采用八分音符并用了bA大調的屬持續。音樂的情緒總體比較高亢,在第33小節旋律進入左手部分同時采用節奏感比較強的切分節奏,音樂的力度也達到sf(個別音加強),音樂蘊含了無窮的力量。37—40小節是33—36小節的低八度重復,副部主題在重復后結束。
4.結束部(41—48小節)
結束部主要采用了與主部主題相似的柱立式和弦,右手旋律運用了附點音符與八分音符的節奏特點,具有很強的推動力,音樂的情緒強烈,最后以bA大調的完滿終止結束。
(二)展開部(第49—100小節)
這一樂章的展開部只有短短的51小節,只對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進行了展開。其中副部主題的展開占用了很大的篇幅,第49—55小節是主部主題在bA大調上的展開,采用了與主部主題相同的音樂材料。從56小節開始直接進入了復部主題的音樂材料,并將副部主題的音樂材料由bA大調開始依次在bb小調和C大調上進行模進和展開,從68小節開始音樂旋律由右手轉入左手開始,調性由C大調開始依次在bb小調和bA大調,與之前的旋律調性相對應。這一部分音樂的調性轉換較為豐富,為音樂的展開注入了很強的動力。從第73—80小節開始音樂材料分裂為更短的兩個小節模進,動力更強,音樂的情緒斗爭更加激烈。在81小節到92小節,音樂的低音部分采用了f小調的屬持續,為f小調的出現做準備,但在第95小節并沒有出現主和弦而是運用了f小調的Ⅵ2 和弦做了一個擴充性的結尾,并通過主部主題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的音樂材料來為主部主題的再現做鋪墊。這一部分作曲家選擇了與主部主題相同的節奏、和聲伴奏織體等音樂要素,使再現部音樂主題出現的更加充分和有說服力。
(三)再現部(第101—152小節)
再現部的主題材料運用了與呈示部中不同的力度 f(強) 并由強拍開始,整個音樂由呈示部弱起小節開始經歷了展開部的發展之后,音樂情緒也從開始的小清新和不確定,發展的明朗和堅定。再現部中將呈示部的四部分全部再現,其中連接部的再現,在音樂織體上與呈示部相同,在調性的選擇上運用了展開部的bb小調和C大調,在這里作者不僅呼應了展開部的調性,也平衡了呈示部與再現部的樂曲段落。
(一)主部主題
我們在彈奏時要注意一開始的弱起,單靠手掌的重量就可以了,下鍵一定要輕巧,跳音要彈得干凈,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的地方不要拖沓,整個主題給人感覺上是清新、輕松、愉悅的。左手柱立式和弦的伴奏織體在彈奏時聲音要靠手指掌關節支撐,三個音要下齊,一個功能的和弦彈完,要快速調整手指,為下一個和弦音做準備,雖然力度上是p(弱),但下鍵一定要深,要扎實,聲音不要虛。
(二)連接部
在彈奏過程中,左手的全音符部分手腕要穩住,聲音要厚一些,下鍵要慢下鍵,把力量沉下去。右手部分由于連音線的使用,所以旋律給人一種層層疊疊的感覺,這個地方一定要彈清楚,指尖一定要干凈,讓聲音清晰而有歌唱性。
(三)副部主題
由于副部主題中用到了很多的連線,我們在彈奏這一部分時要注意樂句的呼吸,內心的準備一定要充分,每一個連線為一個小樂句,隨著樂句的開始內心呼吸,手臂要注意放松,在手臂放松的時候,手指頭不能松,同時彈奏時要注意雙手的聲音比例,左手要稍微弱一些要鋪墊好,手腕不能亂晃要穩住,要隨著右手旋律的漸強漸弱調整力量。
三、總體要求:
通過這一樂章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到貝多芬在對音樂主題材料的運用上非常的精煉,短小的主題動機對于音樂的發展具有強大的可塑性。我們在彈奏這首作品時,一定要注意音樂的情緒變化這是很重要的。
這一樂章雖然不長,但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都有各自的風格,音樂情緒非常豐富,我們在彈奏時要注意這種明顯的變化。
主部主題輕松而果斷,音樂神采奕奕,充滿朝氣。副部主題的音樂材料雖然是從主部主題變化來的,但情緒性格卻不相同。左手八度的伴奏織體使音樂變得生動而有彈性,彈奏也要隨著旋律的起伏而有變化。右手旋律大量的連線,使得音樂流暢而優雅,更加輕柔溫和,手指彈奏的要干凈,突出明亮的感覺。
貝多芬作為古典主義時期杰出的鋼琴家,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除了吸收傳統的古典奏鳴曲的寫作手法,又在創作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創新。要想更好的理解和彈奏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我們還是要多聽,多翻閱相關的書籍。以上只是我在學習這首奏鳴曲式的點滴認識,希望能為大家更好的展示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音樂魅力提供一些幫助。
[1]鄭興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2]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本社,2003.
[3]弗雷德里克·拉蒙德(編訂),徐曉芳(譯).H.貝多芬.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集[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J6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