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永
(安陽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歌曲《葬花吟》的演唱分析及藝術表現
李智永
(安陽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葬花吟》是王立平先生創作的一首作品,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價值的真實寫照,本文將深入分析主人公林黛玉的個性特點以及內心世界,希望能夠幫助演唱者在演唱時能夠更加準確的把握人物得形象。
葬花吟;演唱分析;藝術特點
《葬花吟》最開始的時候是出自《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誦的一首古詩。王立平老先生在創造《紅樓夢》的所有音樂時,過程是十分漫長的,這期間他用盡全力去體味劇中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去慢慢品味,所以他在為《紅樓夢》寫的大部分歌曲中,主要注重描寫每個人物的命運,其中《葬花吟》主要唱出林黛玉的長情。那么如何才讓音樂表達出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便成為了王立平老先生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歌曲《葬花吟》是他寫得最苦的一首,他為了淋漓盡致地表現主人公林黛玉的自訴自哀的情感,在創作《葬花吟》耗費了特別多的時間與精力,力求可以把林黛玉的感情全部抒發出來。直到他突然想到那一句: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這根本不是一個女孩在葬花那么簡單,而是一個遭到了不公平對待的無助的女孩在發泄自己的不滿,在質問老天。那一刻他終于了解了林黛玉的痛苦與悲哀,這時他的靈感來了,此時旋律也就油然而生。寫著寫著,他甚至淚流滿面。他在歌曲《葬花吟》的最后中加入了一些悶鼓聲,就像是敲在了讀者的心上的聲音,這個時候的他才終于長長的出了一口氣,不僅是為了自己終于琢磨出問題的答案,更為文中林黛玉這個人物長出了一口氣,這時他感覺自己好像并沒有在寫音樂,而是在《紅樓夢》里的每字每句中細細地品味出來的。
《葬花吟》是一首主要表現主人公林黛玉的獨特個性的長詩。長詩很長,所以曲子選用了其中最能體現人物特點的二十句,曲子的每一段都是起、承、轉、合的曲式結構,一共有三段。《葬花吟》這首曲子運用的是變奏手法發展而成的多部結構的樂曲,為并列結構的A+B+C,而后三個部分為再現三部結構C+A+C。曲子從“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中得到了一些靈感,他將各個演奏的形式都運用得十分流暢。而民樂齊奏就是為“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這一句的曲調作引子的。演唱部分:“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粘撲繡簾。”這幾句則運用女生齊唱的獨特方式,把觀眾帶入一種婉轉凄涼、唔聲哀怨的情境之中,伴奏部分則是采用二胡齊奏并加上民樂隊配合的形式,把氣氛烘托到到悲涼的高潮,更能打動到聽眾的內心。所以說演唱的形式是特別重要的,一首曲子就算是旋律一樣,但是如果你以不同的演唱形式來表達,給人的感受也會是截然不同的。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這句把全曲帶入到了高潮,它以幾聲悶鼓的出現,體現葬花女子林黛玉悲哀、憤慨的質問上天,卻又得不到回答。之后隨著鼓聲不斷的加強,整首曲子終于達了最高潮的部分。這一部分從配器上來說,運用的是以琵琶和二胡為主要的樂器,前面一個表現悲涼,后一個則表現哀怨,正深刻的體現了一個身世可憐、卻又無處尋問結果的林黛玉的苦痛形象。運用女聲合唱的方式來作為引子,第一段的表現形式是女聲獨唱,主要是來表現主人公內心哀怨的情感。第二段的表現形式為男聲女聲合唱,第三段則變為以獨唱引入,與合唱并行,歌曲慢慢的由這樣的交替進行而被推入到最高潮的部分。第三段的獨唱主要把握林黛玉的病態的嬌美,這部分要與與第一段的哀怨之情做出對比,高潮之后形成尾聲,在反復唱出“花落人亡”主題之后,由女聲的獨唱來作為整首曲子的結束。
歌曲是以女生的合唱作為開頭部分,有了這樣一個鋪墊,再由女生的獨唱進入,這個時候就更像是一個嬌柔的女孩悲悲啼啼的出現在我們面前,此時是黛玉內心的聲音,她想要用花來擬做自己,花再美總是要凋零,佳人再恩愛終究也不會長久,花敗落就沒有人知道花開時候的美麗,借此來抒發自己心中的傷感,所以要用敘述的語氣,保持狀態,抓住聲音的重力點用巧勁帶過去,而不能使用蠻勁,這樣能使音樂聽起來連貫柔和。唱到“階前愁煞葬花人”這一句時,表現的是黛玉的苦悶以及積壓的煎熬的感覺,所以在情緒上要有推進的感覺,“階前”就像電影的長鏡頭一直推進,推進的視角要送到“葬花人”的身上,“愁”與“煞”都是黛玉的心理表現,所以要唱的如泣如訴,咬字時在牙齒間稍微擋氣但是不可斷氣息,推進力度落到“人”上,“人”字可以加潤腔來修飾,情感更加真實,表現黛玉度日難熬的感覺。每首歌曲都會有高潮部分,那么一般情況下,高潮時演唱者應該以強來處理,但是《葬花吟》這首歌曲主要是病弱少女林黛玉的心聲,所以如果想要把林黛玉的這種病弱的特性表達出來,就不能在高潮部分用很強的力度,只能在高潮部分找到強與柔的平衡點,要表現內心的恨就要加強氣息的密度來增強音色的質感,不僅靠簡單的加強腰部的力量,不然便會把林黛玉刻畫成一個特別強悍的女性。所以在這時,特別應該要注意的是咬字,此時黛玉的情感是憤怒大于悲傷,不是問“天”,而是想要問一問這些邪惡的封建勢力到底為什么非要把人逼到盡頭,不得不以極端的方式來了卻人生。而“天盡頭”這幾個字在唱的同時要咬住“天”的字頭甩出去,即咬住“t”的位置,唱“盡頭”時只需要增加氣息流動的速度送出去就好,而不是使蠻力,死死咬住每一個字。這樣既照顧到黛玉的嬌病的形象,也能發現黛玉強大的內心,從而把林黛玉悲傷、憤恨的情緒推向全曲高潮。
曹雪芹嘔心瀝血的為這大觀園里所有的人都寫出了內心的獨白,把他們的內心都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葬花吟》便是其中一首,它把主人公林黛玉的情緒表達到高潮,但是我們不能只把這首歌看作林黛玉感嘆身世凄涼、命運多舛的吟誦,因為如果你只單純的看待字面透露的意思,那么怎么可以難充分地體會曲子中豐富的藝術內蘊呢?怎么樣才能夠準確地把握其魅人的審美特征以及它所表達出來的高度的審美價值呢?
藝術家具備良好的修養及審美創造能力,文化素養,以及生活積累。曹雪芹就是這樣,正是他一生中積累了大量的文化知識,以及他在少年時期經歷過家境的動蕩使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增加了一些色彩,能夠更透徹的認識到這個殘忍的世界,加上他從小所處的生活環境,使他深切地體會到人生悲哀和世道的無情。他把他所體驗過的悲劇人生轉化為了一種情感、一種精神,并且在這個高度上不斷的創新,把這些體驗全部熔鑄到《紅樓夢》里。藝術家的親身經歷所留下的創作素材對藝術創作是極其珍貴的,他不僅有著創作的原材料,更是把藝術家一些刻骨銘心的情感體驗儲蓄在心頭,從而迸發更多的能量,所以《葬花吟》這個藝術作品之所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是因為曹雪芹在對自己生活素材上進行了創造性的選擇、提煉、想象、虛構,并在其中滲透著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從而表現出曹雪芹的意愿、情感和審美理想。《葬花吟》這首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便深刻的體現了中國的傳統審美。
感傷,作為一個美學范疇,是審美意識的物化,用創作主體的一些審美價值來滲透到各個方面。《葬花吟》正是如此,它是《紅樓夢》的主題歌,從始至終無所不表達著一種憂愁、感傷的情感與旋律。從開始的“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這幾句便把一個有著很大變故的悲劇故事呈現給大家,使人們不得不關注作為審美主體的曹雪芹面對花落而仰天長嘆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就算花兒在開放時是那么美麗,而一旦“紅消香斷”,這個社會便再也沒有顏色,變得了無生趣。花落的悲哀結局令人唏噓感嘆,曹雪芹則是以花喻人,好花終會凋零,大觀園里的人物也會如同這些花一樣,最后落得一個悲劇的結局。《葬花吟》是以十分平實的語氣本色地道出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只有平實,才能見真實,也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扣人心弦。所以《葬花吟》感傷美才充滿了濃厚的精神力量。
《葬花吟》的崇高美則表現在對人性的肯定,對人的生存價值的關注,對人的尊嚴的維護。他向著美好的事物不斷地去追求,他討厭邪惡的封建勢力,所以他搖旗吶喊,不愿與這黑暗社會同流合污,他愛憎分明,正因為如此,《葬花吟》才有如此高的評價,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傳唱。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是一個纖細、美麗、柔弱的女子,她遭遇了不幸的家事卻不愿意屈服于命運的擺布,她自幼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她擁有孤傲的個性特點,不攀比更不愿意諂媚高官權勢,這樣的她擁有了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而《葬花吟》這首歌曲,最能體現出林黛玉的獨特的性格與世界觀,是表現林黛玉各個方面的經典力作。
《葬花吟》這首歌曲,無論是從寫詞方面還是從歌曲的旋律、節奏等地方,無不跟隨著林黛玉的心情與遭遇所創作,歌曲帶著深沉的情感區演繹人物,讓聽到此曲的人也不禁陶醉其中,產生共鳴。
J61
A
李智永,安陽學院音樂學院青年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實踐。